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教育方式,不过在现代教育思想下,批评也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具有艺术性,把批评作为父母和家人对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尽管有我们传统教育理念中强调严师出高徒,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要讲究合理与适度,即通过批评的有效实施,为孩子的身心进行爱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严管与厚爱的相结合,促进孩子的共同成长。批评是必要的,只是要在动机、原因、时机、方式和结果导向上,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善,更要应用在家庭教育中。
关键词:爱的加减法;批评艺术;家庭教育;应用
引言:家庭教育是育人体系中不可获取的部分,孩子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越多的误区,特别是在关爱的表达和目的上,多形成了很多的极端,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掌上明珠,就要不停的呵护,无休止的进行爱的加法,让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缺少了批评教育的敲打和警醒。有的认为严厉和压力才能让孩子更加茁壮坚强,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人,因而多是在爱上做减法,多是批评和教诲,缺少引导和关心。
1.适度合理的批评,为爱做加法
孩子的人格心理还没有健全,为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进行有效的心理和身体的关心、呵护,这是要为爱添置丰富的元素,确保孩子的生长环境相对和谐、健康。不过在爱的方式上,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求必应,或者是全方位的进行物质和精神上支持,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同时也要认识到,正面激励与负面约束都是爱的表达方式,合理的实施批评教育,也是其中之一。父母和家人付出的爱,只有让孩子去亲身感受到,理解到位,才能被称之为爱的加法,如果是爱的实施方和爱的接收方在目的和远景上存在着差异,接受者误解曲解了爱的本意,将其当做是一种负担或者是内心存在着拒绝,那么爱的效果就难以达成。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中要坚持做到恩威并重,并且要做到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开展批评,让孩子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能夠感知到父母批评背后的真挚的爱意,这样的批评才是有意义的,有实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批评的过程入手,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事论事,客观公正。如果是孩子犯了错,或者有错误的想法和心态,家长首先要及时的制止,之后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这一过程一定要态度平和,不能过于急躁和武断,通过对于原因的了解,再决定下一步如何采取批评措施。如果是孩子本身的主观想法有问题,出发点不正确,那么就应当严厉的指出这样做的错误性,与孩子一起去分析,假如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让孩子明白了现在收手是正确的,挽回了损失,这样孩子就会心存懊悔和感激之情,对批评也能够心情舒畅的接受,反而会感谢父母对其及时的提点和约束。那么假若是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可控因素,进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那么父母应当不能够再去直接的批评,而是要采取一个婉转的方式,先进性鼓励,让孩子放宽心,之后与孩子一起去谈论,是哪一方面除了问题,是不是在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不在,应当怎样做,转为危机,保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
2.巧用结果的惩罚警醒孩子,为爱做减法
因为当前的很多家庭,都为孩子创造了十分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他们在生活经历中受过的挫折很少,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结果是一旦面对外界的批评和反对声音,内心没有一个调试的意识和能力,就容易出现极端思想和行为,这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家长要巧用批评方式,为孩子做爱的减法,尽快让其形成相对合理的健康的独立人格,从而知道真实社会的面貌,不能一直生活在天真无邪和家庭幸福环境当中,挫折教育需要适度适量的展开,这对孩子的坚强意志培养是尤为必要的。比如一个下午,女儿放学回家后,看到今天的饭餐全部是粗茶淡饭,稀饭、杂粮米饭、榨菜和腌菜等,女儿端起一碗饭吃了几口觉得不好吃就放下了,转而准备点外卖吃,这时发现手机没电了,充电器也不见,而父母们却悄悄的转移了阵地,现在连不可口的杂粮米饭也没有了。她等了又等,找了又找,还是没有进展,最终在饥饿的促使下,进入到了厨房,尝试有没有新发现,最终仍然只是在锅里找到了一口杂粮米饭,她为了抵御饥饿,还是盛起来一扫而光,甚至觉得有些美味。这时父母从卧室里出来对着女儿鼓了鼓掌,看来我们的小朋友还是能接受五谷杂粮的嘛!女儿瞬时出现了情绪,这时父母为女儿放映了一部在民国时期的纪录片,当时全国出现了粮荒,饿殍遍野,大家吃野菜,挖树皮,之后告诉女儿,锅里的这口饭,还是她之前剩下的,目的就是告诉她,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发生的,如果每个人都向他们这么浪费,那么纪录片上的画面就会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经过了这样的挫折教育,女儿也就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内心会成长了许多,可见,爱的减法是必要的,有用的,在当前的社会现状下,需要再进行丰富和创新,让孩子在接受挫折的同时,更加提升成长的韧性和坚毅。
结束语
由此可见,应当要形成适合每个家庭的批评批评艺术体系,让爱的加法和减法适度,实现科学的家庭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过程中,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家长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让批评更有艺术感,通过合理的惩戒激励和理解,把批评用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王晓阳.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爱的加减法”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35):24-26.
[2] 孟晓东.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 [J]. 江苏教育 ,2015(07):60.
关键词:爱的加减法;批评艺术;家庭教育;应用
引言:家庭教育是育人体系中不可获取的部分,孩子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越多的误区,特别是在关爱的表达和目的上,多形成了很多的极端,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掌上明珠,就要不停的呵护,无休止的进行爱的加法,让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缺少了批评教育的敲打和警醒。有的认为严厉和压力才能让孩子更加茁壮坚强,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人,因而多是在爱上做减法,多是批评和教诲,缺少引导和关心。
1.适度合理的批评,为爱做加法
孩子的人格心理还没有健全,为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进行有效的心理和身体的关心、呵护,这是要为爱添置丰富的元素,确保孩子的生长环境相对和谐、健康。不过在爱的方式上,不仅仅是简单的有求必应,或者是全方位的进行物质和精神上支持,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同时也要认识到,正面激励与负面约束都是爱的表达方式,合理的实施批评教育,也是其中之一。父母和家人付出的爱,只有让孩子去亲身感受到,理解到位,才能被称之为爱的加法,如果是爱的实施方和爱的接收方在目的和远景上存在着差异,接受者误解曲解了爱的本意,将其当做是一种负担或者是内心存在着拒绝,那么爱的效果就难以达成。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中要坚持做到恩威并重,并且要做到示范引领和榜样带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开展批评,让孩子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能夠感知到父母批评背后的真挚的爱意,这样的批评才是有意义的,有实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批评的过程入手,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事论事,客观公正。如果是孩子犯了错,或者有错误的想法和心态,家长首先要及时的制止,之后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这一过程一定要态度平和,不能过于急躁和武断,通过对于原因的了解,再决定下一步如何采取批评措施。如果是孩子本身的主观想法有问题,出发点不正确,那么就应当严厉的指出这样做的错误性,与孩子一起去分析,假如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让孩子明白了现在收手是正确的,挽回了损失,这样孩子就会心存懊悔和感激之情,对批评也能够心情舒畅的接受,反而会感谢父母对其及时的提点和约束。那么假若是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客观原因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可控因素,进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那么父母应当不能够再去直接的批评,而是要采取一个婉转的方式,先进性鼓励,让孩子放宽心,之后与孩子一起去谈论,是哪一方面除了问题,是不是在个人的能力范围之内,如果不在,应当怎样做,转为危机,保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
2.巧用结果的惩罚警醒孩子,为爱做减法
因为当前的很多家庭,都为孩子创造了十分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他们在生活经历中受过的挫折很少,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结果是一旦面对外界的批评和反对声音,内心没有一个调试的意识和能力,就容易出现极端思想和行为,这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家长要巧用批评方式,为孩子做爱的减法,尽快让其形成相对合理的健康的独立人格,从而知道真实社会的面貌,不能一直生活在天真无邪和家庭幸福环境当中,挫折教育需要适度适量的展开,这对孩子的坚强意志培养是尤为必要的。比如一个下午,女儿放学回家后,看到今天的饭餐全部是粗茶淡饭,稀饭、杂粮米饭、榨菜和腌菜等,女儿端起一碗饭吃了几口觉得不好吃就放下了,转而准备点外卖吃,这时发现手机没电了,充电器也不见,而父母们却悄悄的转移了阵地,现在连不可口的杂粮米饭也没有了。她等了又等,找了又找,还是没有进展,最终在饥饿的促使下,进入到了厨房,尝试有没有新发现,最终仍然只是在锅里找到了一口杂粮米饭,她为了抵御饥饿,还是盛起来一扫而光,甚至觉得有些美味。这时父母从卧室里出来对着女儿鼓了鼓掌,看来我们的小朋友还是能接受五谷杂粮的嘛!女儿瞬时出现了情绪,这时父母为女儿放映了一部在民国时期的纪录片,当时全国出现了粮荒,饿殍遍野,大家吃野菜,挖树皮,之后告诉女儿,锅里的这口饭,还是她之前剩下的,目的就是告诉她,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发生的,如果每个人都向他们这么浪费,那么纪录片上的画面就会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经过了这样的挫折教育,女儿也就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内心会成长了许多,可见,爱的减法是必要的,有用的,在当前的社会现状下,需要再进行丰富和创新,让孩子在接受挫折的同时,更加提升成长的韧性和坚毅。
结束语
由此可见,应当要形成适合每个家庭的批评批评艺术体系,让爱的加法和减法适度,实现科学的家庭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过程中,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家长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让批评更有艺术感,通过合理的惩戒激励和理解,把批评用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王晓阳.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爱的加减法”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7(35):24-26.
[2] 孟晓东.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 [J]. 江苏教育 ,2015(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