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发展战略,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发展之后,处于中国经济重要发展地位的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华北东北经济振兴的龙头而上升到国家的政治议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这一地区是我们的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中心。但是,虽然有优势,由于这一地区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启动和发展速度较慢,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的缓慢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前两级三角区域发展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解决的对策和参考建议。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状况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劣势
1.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环渤海经济圈就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面积约占全国的13.31%,人口约占全国的22.2%。其优势表现在:
第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使得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与日本、韩国产业的联合趋势的平台和纽带。同时,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同时如北京的中关村和天津的摩托罗拉和三星等具有相当的规模;北京、天津和大连的尤为突出。
第二,国家大力扶持,和优惠政策。最为重要的是奥运经济将为环渤海经济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据分析,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人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这种独有的特大优势,是其他区域所不可比拟的。“十一五”时期,环渤海经济圈、以滨海新区建设为引擎,将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快速协调发展。
2.劣势
“三省两市共五个省级行政单元,一体化的行政阻力大;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所有制特征相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在这种“政治经济”的长期影响下,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即重复建设严重。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外,还有高新技术产业。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成体系,但是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环渤海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彼此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链很短。此外,环渤海经济圈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互相排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所以,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该地区经济合作明显表现为,观念意识落后,行政区划干涉着区域经济的区划,蕴藏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二、存在问题
1.政府行为。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政府行为具有突出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它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体现着政府的主导特征。改革前,中国政府一直扮演着“救星”的角色,“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具体说,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部门保护、地方保护、相互攀比、产业趋同等问题。因而造成地区之间非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从争投资到争项目、还有原料大战、价格大战,还有重复引进,盲目上马、到投资热、开发区热——一直到今天的基础设施热和城市化热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思考政府行为的改变,促进政府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和恰当到位。刘易斯对此作用加以了概括,“如果没有一个明智的政府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许有许多政府带来灾难的例子……”政府的失败也许是由于他们做的太少,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做的太多。
2.“龙头”带动作用不太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龙头”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就在于有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龙头”带动。而环渤海区域的“龙头”定位慢,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行政分割严重,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区域内共有三省两市5个省级行政单元、30多个地市级行政单元。各地方政府强势介入经济发展,对资源控制能力强,对企业干预比较大,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远大于合作意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行政阻力较大。
3.观念陈旧产业结构趋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意识开始,这是一大障碍;核心城市带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发展缺乏明显产业分工;区域保护主义存在;机制观念落后,市场意识相对淡薄等等。
4.市场通道不够顺畅。尽管从地理因素看,有区域经济专家将这个地区称为地理紧凑、通达性强、有商贸历史渊源等自然市场通道,但行政区域等严重的无形的市场制约其发展;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关键的要素市场建设没有形成;体制性障碍仍然是环渤海地区内省份难以实现互连互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因;行政区划的力量严重束缚经济区划的自然联系,区域经济的联合比较缺乏。
三、解决的措施
1.制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在京津冀经济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应着眼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并用这些战略和规划来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参与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在制订本地发展规划时应具有区域视角,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的要求。
2.按照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调整现行制度安排。比如,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地方财政的“首都财政”,推进京津冀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政府间的联合和调整,坚决排除“政治经济”色彩的影响。在目前以行政区为被考核单位考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由中央政府为考核主体、以经济圈为被考核单位的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制定经济区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规划,同时以大局为重;牺牲局部的利益;将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投资,促进企业跨行政区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4.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和传统观念。改革现行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提高推进区域合作的效率。在现有的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高层论坛基础上,尽快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牵头、各行政长官参加的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成立像发达国家发展中的“首都财政”专门负责研究、编制经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并给予政策倾斜。
5.大力倡导制度创新,推动国有经济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由市场来支配一切资源。赋予国有企业在市场配置下的自主决策权;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完善、加强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引导和扶持,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
6.积极加强市场建设。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是产业转移的基本和必要手段。因此,环渤海经济不仅应加强商品市场的建设,取消地方保护,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更应重点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提高生产要素在行政间、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7.学习两个“三角”的经验。用好一切可用资源,利用好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的契机,利用2008奥运会的引颈和长远效益,充分发挥京津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合作和共赢。尽快实现要素配置趋于全球化,以及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和积极性最大化。
8.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多年外商在本地的投资的影响,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营销等先进理念,看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做好大文章。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SO50415)。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状况
(一)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劣势
1.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环渤海经济圈就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面积约占全国的13.31%,人口约占全国的22.2%。其优势表现在:
第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使得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协作及促进南北协调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与日本、韩国产业的联合趋势的平台和纽带。同时,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同时如北京的中关村和天津的摩托罗拉和三星等具有相当的规模;北京、天津和大连的尤为突出。
第二,国家大力扶持,和优惠政策。最为重要的是奥运经济将为环渤海经济带来宝贵的发展机遇。据分析,在奥运会筹备期间,仅北京就计划投人200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奥运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这种独有的特大优势,是其他区域所不可比拟的。“十一五”时期,环渤海经济圈、以滨海新区建设为引擎,将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快速协调发展。
2.劣势
“三省两市共五个省级行政单元,一体化的行政阻力大;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所有制特征相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在这种“政治经济”的长期影响下,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即重复建设严重。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外,还有高新技术产业。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成体系,但是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环渤海地区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彼此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链很短。此外,环渤海经济圈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互相排斥、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所以,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该地区经济合作明显表现为,观念意识落后,行政区划干涉着区域经济的区划,蕴藏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二、存在问题
1.政府行为。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政府行为具有突出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它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体现着政府的主导特征。改革前,中国政府一直扮演着“救星”的角色,“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具体说,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部门保护、地方保护、相互攀比、产业趋同等问题。因而造成地区之间非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从争投资到争项目、还有原料大战、价格大战,还有重复引进,盲目上马、到投资热、开发区热——一直到今天的基础设施热和城市化热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思考政府行为的改变,促进政府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和恰当到位。刘易斯对此作用加以了概括,“如果没有一个明智的政府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许有许多政府带来灾难的例子……”政府的失败也许是由于他们做的太少,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做的太多。
2.“龙头”带动作用不太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龙头”带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迅速,就在于有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龙头”带动。而环渤海区域的“龙头”定位慢,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行政分割严重,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区域内共有三省两市5个省级行政单元、30多个地市级行政单元。各地方政府强势介入经济发展,对资源控制能力强,对企业干预比较大,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远大于合作意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行政阻力较大。
3.观念陈旧产业结构趋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意识开始,这是一大障碍;核心城市带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发展缺乏明显产业分工;区域保护主义存在;机制观念落后,市场意识相对淡薄等等。
4.市场通道不够顺畅。尽管从地理因素看,有区域经济专家将这个地区称为地理紧凑、通达性强、有商贸历史渊源等自然市场通道,但行政区域等严重的无形的市场制约其发展;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关键的要素市场建设没有形成;体制性障碍仍然是环渤海地区内省份难以实现互连互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因;行政区划的力量严重束缚经济区划的自然联系,区域经济的联合比较缺乏。
三、解决的措施
1.制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在京津冀经济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应着眼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并用这些战略和规划来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参与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在制订本地发展规划时应具有区域视角,符合区域总体规划的要求。
2.按照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调整现行制度安排。比如,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地方财政的“首都财政”,推进京津冀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政府间的联合和调整,坚决排除“政治经济”色彩的影响。在目前以行政区为被考核单位考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由中央政府为考核主体、以经济圈为被考核单位的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制定经济区域中长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规划,同时以大局为重;牺牲局部的利益;将有利于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投资,促进企业跨行政区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4.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和传统观念。改革现行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提高推进区域合作的效率。在现有的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高层论坛基础上,尽快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牵头、各行政长官参加的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成立像发达国家发展中的“首都财政”专门负责研究、编制经济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并给予政策倾斜。
5.大力倡导制度创新,推动国有经济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环渤海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由市场来支配一切资源。赋予国有企业在市场配置下的自主决策权;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完善、加强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引导和扶持,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加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力度。
6.积极加强市场建设。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是产业转移的基本和必要手段。因此,环渤海经济不仅应加强商品市场的建设,取消地方保护,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更应重点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自由流动,提高生产要素在行政间、产业间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7.学习两个“三角”的经验。用好一切可用资源,利用好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的契机,利用2008奥运会的引颈和长远效益,充分发挥京津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合作和共赢。尽快实现要素配置趋于全球化,以及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和积极性最大化。
8.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多年外商在本地的投资的影响,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营销等先进理念,看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做好大文章。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SO50415)。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