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想象与文学作品教学的关系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iw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览中专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有的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杰作,有的是倾国倾城、令人难忘的美丽诗篇,有的是跳动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时文美文。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简直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有着丰富的美育的内容。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成果抑或一个审美对象,所以提高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于切实做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文学作品是一种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教学中,为了获得对文学作品的美感享受,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美联想把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诉诸于形象。即从学生的记忆里唤起与作品描写的相类似的、相接近的各种表象,进行审美活动。通过美育,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是提高学生审美层次,加强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方法。文学作品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的形象闪现、流动、组合。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离不开形象,正如贝多芬说,他作曲时心中始终有幅画,它是作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各具特征的客观外物的表象。同时作者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想变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以说没有审美想象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教学。当然,这里的想象是一种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学作品在头脑中形成作品形象画面的过程。例如:学习《敕勒歌》,我便让学生想:天、山、草原、牛、羊是什么颜色的?此时学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想象中映出了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到这里,好像是欣赏完了,但作为审美活动还未结束,应进一步启发学生这幅风景画究竟美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了。最后一致认识到“风一吹,草一动”这动态美上了。此时我又提出最美的是没有用文字写出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诗里想象出:一个牧羊人,躺在绿色的草地上,吹着牧笛,那笛声正随着风儿在草原上飘荡,传得很远很远。这样一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密切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佳作所以传诵不衰,常谈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寄情入文,读者就该读文生情。有的人曾就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教学作了一个形象的概括,前者“情动而辞发”,说的是创作过程;后者“披文以入情”,说的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两者是反向的,但都不能超越审美想象这必经的桥梁和枢纽,文学作品的教学,若收起审美想象的翅膀,就无法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以王维乐府《渭城曲》为例:
  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清请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字面并不很深,读两遍似乎就能懂它的意思,其实,诗歌鉴赏有两个层次:“晓得文意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诗歌讲究余味曲包,弦外之音,要想让学生领会诗中言外之意——俩人留恋难舍之情,如美酒醇厚蕴藉,就必须让学生审美想象自由驰骋,再造出一场如丝如雾的细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渭城,王维送别好友,却不忍相别,只见逆旅之舍,瓦楞清清,路边柳色,清新如洗,多情的朝雨像有意为客洒扫拂尘,王维把盏饯别,心中依恋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表达出了蕴藉无穷的感情。正是审美想象调动了学生诸如朝雨送别、主人频频劝酒饯别而不忍相别等生活经验和以有的表象与眼前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幻觉”,使学生置身其中,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审美想象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处处离不开审美想象。
  再有,文学作品常常“就美的来描写美”,运用审美想象去创造“美本身”。这种情况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十分普遍的。例如,《陌上桑》描写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作者既没有搜罗什么“倾国倾城之色”,“闭月羞花之貌”之类的“美丽”的字眼来形容她美丽的容貌和姿态,也不描写她的眉目嘴鼻生得如何,却以耕者、行者、挑者见了罗敷都出神贮望,留连忘返来做侧面的烘托,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
  还有,文学作品除了有形内容之外还有许多无形的暗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让学生仅仅知觉到有形的内容是很有限的,还需要启发学生通过审美想象对无形暗示予以发掘。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当学生读到“古道西风瘦马”时,我不仅启发学生从眼前的“古道”,联想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从这条道上经过,可以想象,有春风得意的公子王孙,也有轻裘巨贾,但更多的是象诗中主人公一样处境凄苦的天涯游子。紧接着我还启发学生诗中的暗示,让学生看到“断肠人”的惆怅神色和心中不尽的秋思,这“枯藤”、“老树”等在“断肠人”的眼里,既是萧瑟的秋景,而又是有感情色彩的,它们互相结合、互相依存,似乎枯藤不枯,老树不老,昏鸦尚有归巢,农夫尚有茅屋可居,有小桥流水做伴,只有他这游子踯躅于古道,却没有归处。|从中体会到诗中九种景物既是秋景的正面刻画,又暗示着“断肠人”深深的“愁思”。总之,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审美想象的天地,离开了审美想象,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无法使学生真正读懂作品,就不会有真正审美鉴赏,就无法使学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审美想象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枢纽,是金钥匙,是点金术。因此,审美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入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通过语言这个物质符号来唤起读者形象感受的。一个语感强的学生,看到“秋天”二字,就会想象出满山的红叶,累累的果实;看到“冬天”二字,就会想象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此,可以说提高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第一步。
  2.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审美想象是以丰富的记忆表象为基础的。陆游说:“必有是实,乃有是文”。这话见识精到。假如没有生活中兽脚鸡爪,鹿角鱼鳞,人们断难想象出“龙”的威武形象。整天厮守在父母身边的人读孟郊《游子吟》,显然就难以体会到常年颠沛流离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3.要学生理解形象思维的特点。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教学,假如学生不懂得形象思维,也就无法通过文学作品教学达到培养审美想象的目的。如李白诗“白发三千长”,他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愁情。但竟有人说:“古人是留长发的,发长三尺,如以每茎三尺计,一万茎共计三万尺,正合‘三千丈’之数”。这样解释似乎有点道理但却忘记了诗歌用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搞科学论证。如果不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而是热衷于精确的考证和计算,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未免太煞风景了。
  4.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中国有句熟语:“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文学作品教学,同样如此。假如抱定“旁观者清”的冷峻态度对待文学作品,那学生是断然享受不了艺术审美愉悦的。因为文学作品教学的最高层次是使学生“入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对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相互交融的描述。
  综上所述,审美想象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索文学作品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大有作为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脉血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口服脉血康。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81.3%,观察组95.0%,两组比较有显
孟山都公司已获准在实验田中栽培遗传工程草莓。用遗传工程方法将未鉴别来源的新基因导入草莓。孟山都公司拒绝谈论有关新型草莓的鉴别问题。该公司计划在1996年用转化技术培
在我们第一次听到魅族准备投身手机市场到现在你看到这段文字,至少有了两年以上的时间跨度,这个让很多“煤油”期盼许久的手机庐山真面目到底如何?
目的:观察PFNA联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均采用PFNA联合中药序贯疗法治疗。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髋部功能良好,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