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高三化学专题复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基本观念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而且新课标的化学科高考考试考纲也指出化学科考试将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因而为了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果,本人在这一轮的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有意识得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观念的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打破了常规复习的桎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 高三 专题复习 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转化观、平衡观、实验观、分类观和化学价值观等。“没有基本观念统领的知识教学”就好比牛刀割鸡,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意思是大材小用了,基本观念是有大用途的,如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等帮助学生知识朝能力转化,而且新课标的化学科高考考试考纲指出化学科考试将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整体,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不可捉摸的“能力”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下面本人就结合高三具体的专题复习略谈各种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为新课程改革下高三化学复习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专题1: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繁、杂、散,不好学,但其是高考化学中作为考查化学概念、反应原理、各种能力和学科思想的载体。因而如何让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有效的在脑海中提取涉及的知识就极其重要。在高考復习过程中运用化学学科思想指导复习,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升到结构、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才能真正构建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坚实体系。
  1、元素观:
  “元素观”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其含义是: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的(元素的种类和比例固定);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是不变的;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决定其性质。“元素观”要求学习者形成“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的观念,在复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各类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和应用等时帮助学生进行元素观的建构。
  2、转化观
  “转化观”的含义是:“转化”充分体现物质性质,是元素化合物的“最核心”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相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氧化还原转化等实现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促进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
  3、分类观
  “分类观”指的是,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分类观”要求学习者从物质类属角度分析具体物质。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运用化学学科分类思想将众多元素及其化合进行分类,将繁杂的反应按一定规律整理为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在解题时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将知识迁移、组合、加以应用。如以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这条线搭起来,再以物质类别的角度,同一类别,性质相似,具有通性;类别不同,性质不同,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整块内容建构起来。再如: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判断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从化合价的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分类观”不仅可以纵向归纳物质的性质,而且可以横向对比易混淆物质的性质。在分类时尽量多角度发散思维,使物质的知识体系完整,这样学生在理解记忆时,只要一手抓通性,一手抓特殊性,就可以掌握完整的物质性质。
  专题2: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之一,分析近几年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高考对电解质溶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四种化学基本理念上,如微粒观,守恒观,平衡观、实验观相结合,现具体分析如下:
  1、微粒观
  由于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所以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最基础的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亦是学生学习化学后应掌握的思维方法。高三化学复习中电解质溶液专题是高考的热点专题,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微粒观”的角度建构电解质溶液核心知识结构,如:强、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可水解的盐因为其本身电离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 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C(H )、C(OH-)发生变化;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而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重视构建微粒观,精心指导学生用“微粒观”探究微观世界的前因后果。
  2、平衡观
  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结合“微粒观”,利用“平衡观”分析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构解决电解质溶液问题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不仅可以应用“微粒观”和“平衡观”统领和全面梳理有关知识,有效地分析和解答有关问题,而且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微观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3、守恒观
  “守恒观”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学科思想之一。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因而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4、实验观
  化学“实验观”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等问题的理解并转化成自身的化学学科素质。电解质溶液专题中对化学实验理念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酸碱中和滴定”这个定量实验上,考查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相关知识及其迁移应用,如氧化还原反应滴定。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件非常有创新的系统工程,炒冷饭式复习,学生不愿参与,复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需多方式多角度的探索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统的建构,将分散、凌乱的知识串线结网,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强调学生要“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因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洗脑,由传统的“知识传授为本”走向“观念建构为本”,帮助学生不断整合、丰富和发展完善化学知识,也使学生能力、思想、方法、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人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感又是最容易交流和傳递的。实践证明, 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因此,情感因素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就情感因素对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谈几点浅陋的看法:  一﹑融洽的师生情感,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 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不乏师生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与
【摘要】作为一项基础学科,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环境、实际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又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所以,它应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刚升入八年级的学生,起初都是怀着好奇来听物理课的。怎样把这种好奇转变成兴趣,把这种兴趣转变成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使之自觉、持久,这是初中物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问题意识,不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谈得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 问题 意识 创新 能力 素质 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大力提倡导学,就是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中物理是小学科学的延伸和提高,是自然科学的新起点,而且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
【摘要】物理是高中理科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在学生的高中阶段学习以及学生的进一步升学深造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同时加上由于课时少、知识点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物理教学迫切需要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体验以及学习心得入
【摘要】本文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分析入手,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图像图景教学”的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  【关键词】学习方法 创造性思维 图象图景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已经习惯了程序化的模式,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