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物理情境教学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w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情景,在熟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觉得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物理 情境 教学 实验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72-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具有一定情景。在熟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大胆创设情境,让学生觉得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尝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来要求自己的情况下,教师应努力从兴趣上做足文章。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可先做一个课外实验:把一个废弃的易拉罐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一会,然后取下,迅速用胶布封住罐口,放到讲桌上,一会儿就看到易拉罐开始变瘪,同时听到“啪啪”的压瘪声。通过这种新奇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整堂课的教学顺利展开。所以。创设新奇情景,再通过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调控,创造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大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物理情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并且融趣、疑、难为一体,是创设思维情境的良好素材。
  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演示实验将课堂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地引出。例如学习八年级物理“变阻器”时,一开始教师演示利用铅笔芯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此类似?学生很容易想到他每天做作业要用到的调光台灯。教师出示实际的调光台灯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该台灯的亮度为什么可以调节?其调光的原理是什么?与我们所学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呢?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在设置问题情境时的优势往往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最真实的感受,它对学生思维形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充分地利用好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3 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既是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又是要求教师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一般的物理问题都是隐藏在特定的物理情景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刺激学生提问的欲望。以“问题”为切入点,构建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问题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教学中,笔者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I_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借助多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它可以变静画为动画,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地运用多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程序,这样可让学生心领神会,使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再现为形象的,宏观的物理情景。使得学生一看就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在学习电路的串、并联规律时,结合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事先制作好的flash课件,把电流形象地做成像在管内流动的彩色液体,当接通电路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在闭合的“管道”中流淌,而且流经每个用电器的电流大小都相等。并联电路中电流从干路的“管道”中分别流经各支路,干路中的电流逐次减小,从而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这样做仿佛学生亲临电路内部观察一样,有亲身体验之感,会在脑海中牢固地建起一个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分配模型。在物理中像力、场等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去探索、总结。
  当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对演示实验不足的补充,是实现最优秀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不能取代所有实际操作,应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精选。
  
  5 通过课外活动创设情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例证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引导一些人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笔者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性,倒置过来水不流出来的纸片改成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那么认真,观察得那么细致,听老师解释原因是那么入神。此外,根椐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的参考课题,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已提出解决专题的方案,自已调查、实验、上网收集信息,自已得出结论,自已对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根据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可筛选一些课题让学生探究:(1)密度知识的应用(2)探讨虹吸管的原理(3)闪电与雷声(4)拔河的力学(5)自行车上哪些部分运用了杠杆原理(6)滑轮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得发生在校园内的欺凌行为延伸至网络空间,使其具有不同于校园欺凌的特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更大的危害,预防及治理校园网络欺凌行为成为当务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介绍了归纳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作者在多年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益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 有效性 归纳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65-01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实际,领悟出采用归纳法教学,能很好的提高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现总结给大家,供各位同行参
摘要: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认识,使学生复习巩固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还不够,还应该尽量贯穿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使习题教学服务于物理教育的总目的与物理教育的整体观念相统一。  关键词:习题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70-01    
摘要:近两年高考试题中计算的比例增大,比如今年高考化学试题中8个选择题有3个涉及了化学计算,且计算均有一定的技巧性。而在氮的化合物中均有相关计算,且计算中很重要的一种技巧一守恒思想在解题体现较多,所以将相关习题整理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氮的化合物 计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71-01    “注:
日本人喜好阅读,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售报刊和漫画书的便利店和书店,就连自动贩卖机也有报纸出售。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倘若懂点日语,肯定会被里面的内容雷倒。日本的出版物中,除了《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少数报刊报道新闻还算比较客观外,其他的平面传媒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会爆些诸如“朝鲜化学武器偷运东京”、“中国上千枚核弹对准日本”之类的猛料,很是吸引读者眼球
摘要: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为化学课程提供了大量素材。但在大部分化学课堂上,没有很好利用生活化学的资源,因而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新课程提倡讲生活引入化学课堂,将化学与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化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 创设情境 学习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64-
历经多次重组拆分的中国电信,在个人通信日趋移动化、个性化的外部挤压下,在市场竞争激烈、尚未全业务经营,而固网运营又增量不增收、离网率居高不下的内部紧迫中,如何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收入增长点,打开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从而获得与业界同步的发展速度,赢得与时代匹配的主流价值,是摆在广州电信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毋庸置疑,在话音市场的红海争夺愈演愈烈,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等传统电信业务存量保持压力越来越大的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全球化经济步伐的加快,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劳务派遣就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但与国外劳务派遣相比,我国的劳务派遣还处于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劳务派遣的运作及相应的管理制度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同时相应的法律依据还不完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实际运作及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问题为研究主题,结合具体项目中的实际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国内施工企业得到迅速壮大.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的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给项目成本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项目管理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