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喧哗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j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先生说:“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随着科技发展,人们随时能通过设备发表言行。那么,你说的是余光中先生笔下的娓娓还是喋喋?
  我将娓娓评作有自己的见解并与众不同;而喋喋则是随波逐流的老生常谈。前者是创新,后者是从众。
  梁实秋先生曾说:“人用三年学会说话却用一辈子学会闭嘴。”钱钟书先生则表示将人声喧哗比作鸦鸣雀噪尚是对人类回护的曲笔了。网络的普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身份的隐瞒让人们没有了顾忌,广开言路,众说纷纭。如果这尚且能被当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么,有时人们为了所谓队形一致而回复一模一样的评论,真可谓浪费时间、作践生命了。
  然而,能称得上娓娓的却在极少数了。周国平先生不爱开会,他总不在会上发声,又厌烦议论家们的口若悬河,他却能在一本本作品中说尽人生哲理。人有各自的朝圣路,他的朝圣路便是笔兴莲说,字字如金。
  这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或者说是个性。
  但是,人们总是极难保留这种个性。或许有,也很难表露出来。鲁迅先生写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那一句“救救孩子”响彻大地,如于无声处的惊雷,意在唤醒愚昧的国人。如若这个例子不够阐述个性,那么还有其他。巴金先生晚年写下《随想录》,忏悔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作为。十年浩劫,犯下罪孽的不可能只有李老先生一人,但他站了出来,勇于承担错误,这就是他独具的个性。
  实际上,这种个性不仅存在于说话,语言艺术上、教育上也一样。学生厌倦了雷同的上课模式,相似的讲课流程,只能让学生心生厌恶。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教授《雷雨》时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朴园姓周?这个问题这样的无厘头,但那位老师却能够讲出道理。周,即圆滑。周朴园此人做人圆滑,能轻易放弃爱情只为事业,却能折磨繁漪纪念爱情。周也指轮回,他当年丧尽天良,做下抛弃妻子之事。如今,所有的孩子都离开了,侍萍也病倒了,他的一切都成了笑话。这简单的问答顷刻间道尽了文章的内涵,反而比单纯的讲述更加发人深省。
  说话如此,教育如此,世间百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能否如前人所说的,在这个时代中,找一个支点,让自己的船不随波逐流?
  点 评
  由余光中先生的《娓娓与喋喋》一文引入,用自己的话阐释了娓娓、喋喋这两个概念,辨析了怎样的说话才是真正的有个性,契合材料的旨意。由说话的个性,再到写鲁迅先生、巴金先生做个性的事,进而写到教育也要有个性,整体思路清晰,且使文章不仅仅在一个平面上滑行。联系社会现实,关注了当代人的生存现状,启人深思。首尾呼应,紧扣主题,内容充实。
其他文献
今年春天, 我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霍尼韦尔太空学院的邀请信, 询问我是否愿意重返太空学院. 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7年前的“太空漫游”依旧历历在目.rn由霍尼韦尔和
期刊
总有人说我在教育行业的存在是个BUG.rn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化学专业, 毕业后很多同学去了国企、外企,而我在和学军中学校长的一次交谈后重新认识了教师行业,她
期刊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rn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因为,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
十七岁的夏天,记录值得记录的人和事rn记:你参与制作的单曲《十七岁的夏天》发布了,看到自己的第一首正式作品如此受歌迷喜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rn钟:这是第一次正式发行的
期刊
今早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rn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布置新居.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rn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
姓名:胡超芬  身份: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机自维修中心AFC维护副工长  技能:用责任和技术保障地铁乘客顺利到达目的地  2010年高考查分的那天凌晨,我拿着鼠标的手不住地颤抖。442分,看到成绩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落了下来。我的心里已经约摸清楚,凭这个分数,我心仪的省内二类本科师范院校是不大可能上了。  也许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
期刊
“为爱找方法”的神秘答主:  您好!  现在已是深夜了,而我却久久无法入睡,思考起“人类如何才能幸福”这个永恒的话题来。从小到大,大人们“人往高处走”的声音,无时无刻不在我耳边回响,我从小就被教育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我也努力地向这个目标靠拢,可长大了却逐渐发现,这种追求带给我的却是些不幸福的感觉。  就拿现在的高中生活来说,我总是不得不牺牲一些我所热爱的事,首先去完成一些“必需”的事情:在完
期刊
佳雨同学:rn你好!rn谢谢来信.回复此信时,人在旅途.美好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遗迹让我感觉愉快(一种幸福的初级状态),这种情绪下,回一封信也变得惬意.
期刊
文人应当有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个性。  可我们的许多文人自甘娱乐时代的小打小闹,用作品演绎“娱乐至死”;我们的许多文人被集体利益豢养,在哀歌时代大唱赞美诗;我们的许多文人选择人云亦云,在论坛里激昂愤慨,回到现实却回归了沉默。  丧失了明知不可言而言之的个性,找寻不到文学的终极目标。一个文人将丧失人格和文品的双重尊严,用苟且的文字向庸俗争渡,甚至拉低了一个民族的道德标准。  是时候该反思一下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