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观物之生写生册》递藏考

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物之生写生册》是明代画家沈周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长久以来,学界对这一作品的递藏经历缺乏专门、系统的考证,忽视了该册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从画册上的铃印、题跋以及相关书画著录等原始资料入手,结合文献对该画册进行了明清时期递藏脉络的梳理.该册创作于1494年,先后为明人懋仁—李日华、李肇亨父子—朱之赤,清人高士奇—安岐及清内府藏.通过重点研究《观物之生写生册》的流传过程,本文尝试探讨其在递藏过程中对文人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史料对钤印“懋仁”的印主身份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清中叶以来省内外移民持续进入滇南地区,黑树林地区得到开发.移民带来的水利灌溉技术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产量的增加,哈尼族白宏人传统的社会形态发生变迁.移民通过葬坟圈地的方式获取荒地开发权,这一实践是对哈尼族先占制度的一种固化,激发了本地哈尼族与移民共同开垦荒地、改造山区的能动性.本文通过呈现清中叶以来滇南黑树林地区五姓外来移民立碑葬坟继而圈地开发的案例,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的外地移民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文化资本拓展生存空间,并与本地民族发生深刻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双方各有进退,水乳交融,命运与共.
期刊
基于朗—普罗索(Long和Plosser)的分析方法,引入信息通信技术(ICT)资本和行业异质性,构建一个具有投入产出结构的多行业实际经济周期(RBC)分析框架,对ICT产业冲击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后发现:ICT产业冲击对行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行业受到的冲击影响最大;短期内ICT冲击可能导致部分行业产出、就业、消费及增加值出现下降现象,但长期而言ICT冲击促进了其他行业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升;ICT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率;此外,ICT产品消费的扩大影响了ICT冲击对
龙山时代的空三足器具有制作工艺复杂、器形多样、器型组合和制作工艺的区域性明显等特征,本文从空三足器制作工艺的研究入手,建立器形变化与制作工艺之间的有效联系,以空三足器器形和组合关系为依据,将北方地区细分为三北、关中、中原、华北、山东等五个地区.复原三北、中原、山东等地区空三足器的制作工艺及各地区器物形态变化过程,对各地区空三足器进行分期研究.在分期基础上对各类空三足器的分布形势进行复原研究,认识空三足器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发现龙山时代的北方地区形成了以三北地区和山东地区为代表的两个文化系统,两者在龙
故宫博物院藏传李公麟《西岳降灵图》被沈从文等学者认为是宋代临摹的唐人画稿.通过研究画史对《西岳降灵图》诸版本的记载并着重解读故宫本《西岳降灵图》的一些细节与特征,笔者试图重建题跋中记录的原作构图,并对原作与现存版本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摹写与媒介转换对于图像的影响.此外,借助史料中对《西岳降灵图》及其作者、收藏者和临摹者的记载,笔者在文章后半部分提出对《西岳降灵图》原作以及宋代摹本的作者身份的猜想.
本文基于彩绘瓷模拟实验的结果,再以长沙窑不同类型的彩绘瓷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探讨长沙窑的彩饰特征.揭示:彩绘颜料在釉中的显微特征以及元素分布特征,很难反映彩绘的施加顺序,即高温釉下彩或高温釉上彩.根据检测,长沙窑着彩颜料分色料、色釉两种.彩瓷制作均受中原地区工艺技术影响,以色釉作彩是受唐三彩工艺影响而创烧的,属高温釉上彩;以色料做精细绘画,则受中原地区彩绘陶影响,即在胎上施化妆土后彩绘,南传后其上罩—层透明青釉,属高温釉下彩.有些精细绘画还存在釉下彩绘与釉上色釉平涂两种技法共用的现象,这
岭南地区汉代彩绘陶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发展演变历程.本文对岭南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的形制、彩绘纹样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将岭南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形制、表面处理方式、彩绘纹样、色彩运用的阶段性变化和发展演变规律,尝试解读岭南地区汉代彩绘陶器面貌所反映的文化变迁.可以看出,岭南地区汉代彩绘陶器在西汉早期最为发达,西汉中期之后,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印纹硬陶及釉陶迅速发展,彩绘陶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器类也发生了变化.岭南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的器形、装饰手法与彩绘纹样,是继
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代佚名《九歌图》卷以左图右文的布局精心构筑了文本独特的视觉阐释空间,拓展了《九歌》文学的多元内涵.若将该图器物的图像遗存形态、位置等因素与历史文献相结合探赜索隐,考辨画中组佩玉、壶(或罍)、鼎、爵、悬鼓、悬钟等礼器的文本和历史依据,可发现此图的诠释角度与图释语言不仅与经籍礼图、金石图谱有着密切关联,而且还呈现出宋人复兴三代礼制的思想倾向,其背后有着多重政治、文化意蕴.如此避免了以往对文图转译的中间环节(礼器)的文化内涵的忽视,有助于重新审视《九歌图》以多重审美理想观照现实物质文化的观念表达
近年经考古发掘研究证实,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冬奥会赛区的太子城遗址即为金章宗时期的皇家行宫泰和宫,这是金代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本文进而充分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太子城在明清方志中的记载情况,辨析太子城名称的由来,并重点考证金泰和宫的营造背景及其兴废史事.泰和宫当始建于明昌六年(1195年),盖得名于皇都大内的泰和殿,泰和二年(1202年)落成后更名庆宁宫,章宗曾两次驻夏于此,今可略窥其捺钵活动,至宁元年(1213年)因蒙古入侵毁于兵燹.泰和宫的修建出于防范北方鞑靼侵袭的军事需要,将原本“草居露宿”的简陋
周代是先秦史官制度日趋成熟时期.周代史官类别众多,而以太史、内史、外史、小史、御史五史为主.其中最活跃者当为太史和内史,其主要职能是典礼,也包括文献保管以及记事等.周代的左右史之说,应该只是一种形象说法,而非正式官职.在周代史官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史官精神,具体体现为参与建设和维护礼乐文明的经世精神、追求史实之真与道义之真的求真精神和彰显人文价值的理性精神.这些史官精神不但造就了先秦光辉灿烂的史官文化,也对后世中国史官制度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