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人们往往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花木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们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剪除的,他们可以随意裁剪,就像一百多年前龚自珍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固定、死板而又千篇一律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活跃的思想,使学生纯真的人性遭受压抑和摧残,成了龚自珍笔下的“病梅”。
当前的中国教育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这次教改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体系、学习目标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卢梭曾说过:上帝铸造了我,然后就把模具打碎了。再大的森林也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何况千千万万活生生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多一点爱心,对“问题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实实在在地当学生人生路上的铺路石,攀登科学高峰的青云梯。
有这样一则故事对我们或许有些启示:1954年初,为了满足国庆等大型活动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两边修建观礼台,当时在北京市建筑界还搞了一场设计方案的竞标。有些设计师为了和故宫相配套,在观礼台上盖上了琉璃瓦,设计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功能繁多。而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的设计方案最为简单:高度不超过天安门的红墙,颜色与城楼浑然一体,餐厅、休息室、医疗室全部隐藏在观礼台之下,功能就是需要时供来宾观礼使用,不需要时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破坏天安门的整体景观。
张开济先生设计了很多经典的建筑作品,但是他只有一件作品自己最满意:“我很自豪能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两个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安门城楼旁边不起眼但很有用的观礼台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同一个设计者。我一生设计无数,但最满意的不是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科普展览馆这四大馆,而是那一个台,就是天安门观礼台。”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和个性地健康发展。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尽快适应这种转变,要由“灵魂工程师”向“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教学研究者”转变,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向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转变,由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向人际关系建设者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不要再做“园丁”了,做“观礼台”吧,让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饱览天地秀色、万千气象。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当前的中国教育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这次教改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体系、学习目标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卢梭曾说过:上帝铸造了我,然后就把模具打碎了。再大的森林也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何况千千万万活生生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多一点爱心,对“问题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实实在在地当学生人生路上的铺路石,攀登科学高峰的青云梯。
有这样一则故事对我们或许有些启示:1954年初,为了满足国庆等大型活动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两边修建观礼台,当时在北京市建筑界还搞了一场设计方案的竞标。有些设计师为了和故宫相配套,在观礼台上盖上了琉璃瓦,设计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功能繁多。而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的设计方案最为简单:高度不超过天安门的红墙,颜色与城楼浑然一体,餐厅、休息室、医疗室全部隐藏在观礼台之下,功能就是需要时供来宾观礼使用,不需要时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破坏天安门的整体景观。
张开济先生设计了很多经典的建筑作品,但是他只有一件作品自己最满意:“我很自豪能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两个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安门城楼旁边不起眼但很有用的观礼台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同一个设计者。我一生设计无数,但最满意的不是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科普展览馆这四大馆,而是那一个台,就是天安门观礼台。”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和个性地健康发展。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尽快适应这种转变,要由“灵魂工程师”向“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转变,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由“教材执行者”向“课程教学研究者”转变,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向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转变,由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向人际关系建设者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不要再做“园丁”了,做“观礼台”吧,让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饱览天地秀色、万千气象。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