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ian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目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持续讨论的热点,就是对二者的关系正确认知并科学处理。随着目前广泛开展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更进一步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的必要性、结合的可行性以及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不断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推进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德育;意义;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178-02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则是德育的侧重点,二者之间是交叉的关系。传统的德育更多是灌输和说教,政治化倾向比较显著,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心理,因此不能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道德教育轻视,侧重于心理学的技术技巧,由此造成了心理问题的德育化。而如何有效整合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成效的根本。随着当前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也逐渐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在不断加大。而德育既要坚持道德导向和政治导向,同时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由此必须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通过探索行之有效的结合方法,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彼此协同互相促进,二者密不可分。无论是在教育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意义重大。
   (一)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学生道德内化
   在德育教学中,若是教育者对学生内在心理不重视,而是过于强化外在,生硬地灌输和简单地说教,则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和矛盾,由此造成道德行为脱离了道德认识,甚至还会使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教育需求排斥和抵触。而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会进一步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能对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需求进行更好的把握,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同时,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个体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以此使德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味地归结为心理健康因素导致的,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单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由此使学生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事实上,德育方面是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根源所在。一些学生是因为道德认识和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则是因为道德价值观的冲突造成的。所以只有有机地结合心理健康和德育,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德育的“参与”和“导引”
   作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目标上,都是非常独特的,其宗旨都是对大德育进行落实和服务。所以,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上,不能与德育方向相背离。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立足于心理健康结构观点上分析,往往会受制于隐性思想意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心理机能的作用。而这些意识又往往受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制约。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明确的思想观念,并且能对道德准则严格遵循。相关实践证实,很多心理问题都是价值观念问题的诱因。所以,作为个体和群体教育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德育的参与和干预。
   (二)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德育往往忽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其“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比较显著,因此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而实践证实,道德内化程度决定了德育的绩效。在道德的内化过程中,主体的心理素质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所以,必须依靠主体心理素质的调节,才能将新的道德要求变成主体的品德和行为。由此可见,实施德育的基础和条件,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对德育所需要的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当补充。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动荡,使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仅仅依靠德育,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德育的不足,恰恰能够利用心理健康的优势进行弥补,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能更好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由此提升德育的目标。
   三、目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面临的挑战
   (一)拥有多元化的环境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生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当今社会对毕业生能力有更加显著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实习等环节已经充分接近现实工作岗位,并且还存在直接上岗实践的情况。外界的企业和社会性质道德信号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和道德原则不断进行考量。而社会环境具有丰富的渗透性和极强的感染力,使学生在道德处理实践中面临多重选择,由此给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二)双向结合机制深入度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心理与德育融合的教育机制与平台,职业学校毕业待就业学生中近43%完全浸泡于企业生产实践中,而企业更多是以利润为主导,还没有形成心理与德育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实质,企业生产盈利完全占有企业用人单位与学生雇主间的关联,而更容易偏废相应的具体职业道德、工作操守等德育机制。另外,在企业经营氛围熏陶下,学生也不重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诸多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心理与德育融合机制。    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双向结合的策略
   (一)内容上的双向结合
   德育内容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现实中,一个人具有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会胸怀宽广,看淡个人荣辱得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心态。反之,必然会心胸狭窄、目光短浅,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或者出现心理问题。而只有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为此,为了更好地完善学校的德育内容,就需要及时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传统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侧重于法律意识、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观念等,在内容上对学生行为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比较关注。而对学生如何消除不良习惯、如何选择职业、如何应对挫折、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等最基本和最一般的需求,没有给予充分尊重,而这些却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德育内容进行很好的补充,并且能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
   (二)方法上的双向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与德育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价值观问题而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目前,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很多不道德问题和不道德现象,学生往往会更加敏感,他们会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进行道德判断,评估这个事件。而一旦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评估结果产生冲突,教育者不能给予理性支持和正确引导,在诸多困惑的交织和影响下,学生就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如果此时教育工作者将问题简单地定位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和心理本身,对道德价值观所产生的作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处理方式上,单纯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则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教育者必须要和学生结成道德同盟,以道德观念为着眼点,通过与德育方法的有效结合与运用,解决学生价值观上的冲突,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另外,开展德育工作,也要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机结合。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是由心理障碍所导致的,而不是单纯的品德问题。如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品德问题——有攻击和偷窃等行为,往往是因为人格障碍导致的,存在敌对、狭隘和嫉妒等心理。一旦心理障碍严重,他们对自己往往不能正确地认知,更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由此会出现品德不良问题。在出现这些问题时,若是教育者单纯采取处分、批评和说服教育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对学生的自尊心带来损伤,并对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带来影响。所以,只有对学生产生品德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机结合,采取心理咨询和疏泄等方式,才能将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这样才能对德育工作者的建议从内心主动接受,共同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结论
   从理念和实践分析,在职业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可行的选择。二者的结合并非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同时,还要有机结合二者的教育机制、工作原理和教育目标,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林洪华.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J].西江教育论丛,2007(2).
   [3]郑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4]張丽华,徐素芬.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4(11).
   [5]钱玉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6]王亚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德育功能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
   [7]易瑞莹.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5).
其他文献
[摘要] 侧重职业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学生通过中职阶段的技术学习实践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国家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但就目前情况看来,中职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匠人精神是近年来国家所提倡的重要职业精神,而思政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有力保障。事实上,中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重要时机,同时也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的有利时机,为此,将对中职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进行分析探讨。 
[摘要]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设置均有较大的优化余地,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在庞大的计算机语言的多重分支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未来使程序设计技术真正应用在职业岗位上。对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基于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摘 要] 编写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教育三种教育元素融合的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新时期“三教”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基于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职业教育定位,结合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对基于三育融合的焊接结构生产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梳理了教材的总体设计思路,并且提出了课程项目内容、课程思政内容、创新教育内容、附录内容编写体例的具体呈现形式。  [关 键 词] 活页工作手册式教
[摘 要]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课程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该课程难度比较大,相关理论知识等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更显著的提升。重点分析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和使用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 键 词] 高等数学课程;高职高专院校;教
[摘要] 目前部分中职院校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缺少足够的灵敏度,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更多关注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软件实操能力,其绘图成品是否符合市场标准等难以把握。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重点关注当前中职院校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与思维展开详细讨论。  [关键词] 中职教学;广告设计;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一直以来,数学学科在中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水平与学科技能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其自身具有显著的逻辑性、应用性与抽象性,对学生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中职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188-02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中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教师大有可为。笔者结合从教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培育中职生的
[摘要] 职业院校是培养实用人才的摇篮。在中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促进英语教学理念的革新,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探究为主题,展开教学探究。  [关键词] 文化素养;中职英语;意义探究;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180-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
[摘要] 红色基因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历史真正的厚重之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植于革命先烈的精神与血肉,可以促使我们成长,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具有较高的价值。基于此,从红色基因融入中职德育教学的意义入手,深入开展分析,明确现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创新策略,以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  [关键词] 红色基因;中职德育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