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犯罪行为问题分析与对策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S市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总结出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特点,并对流动人口犯罪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针對性预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犯罪;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216-01
  作者简介:张润壮(1981-),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卫生管理,卫生法学,心理健康。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的欠稳定群体,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引起犯罪增多等社会问题。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基本特点
  以某中型发展城市S市的犯罪情况为例,总结其流动人口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罪犯文化程度不高
  2017年,S市流动人口罪犯中,初中以下学历占81.84%,其中文盲占4.77%,小学学历占24.19%,初中学历占52.88%,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二)犯罪类型比较集中
  在小学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罪犯中盗窃占39.8%,寻衅滋事占10.5%,故意伤害占4.6%;初中学历的流动人口罪犯中盗窃占24.4%,寻衅滋事占18%,故意伤害占5.1%,犯罪类别比较集中。
  (三)多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占流动人口犯罪的47.6%,受户籍情况影响较大,同一犯罪类别的罪犯户籍相对集中。例如:入室盗窃多为A籍人员作案,电信诈骗案件中B籍人员比例较高。
  (四)无业人员居多
  S市流动人口罪犯中,无业人员占29.3%,他们大多数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近八成人员没有稳定职业和处于失业状态,48.5%的罪犯在本市没有固定住所。
  (五)性别比例特征明显
  从犯罪性别比例来说,男性犯罪占90.56%,且主要集中在盗窃和抢劫犯罪中,分别占总涉案人数的94.8%和97.1%。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组织卖淫和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类犯罪中,占总涉案人数的33.5%。
  二、流动人口犯罪多发的原因剖析
  (一)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水平较低
  从S市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看,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占近八成以上。犯罪嫌疑人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因为经济拮据而进行偷盗犯罪或因琐事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上述行为所会引发的法律后果,在被追究刑事责任时往往表现出悔恨心理。
  (二)社会保障不力,就业问题突出
  从S市流动人口犯罪情况分析,无业人员犯罪占近三成,他们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稳定收入,在这个发达的城市里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愤怒,因为别人的引诱而犯罪。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流动人口犯罪的一个主要问题,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外来人员犯罪的又一催化剂。
  (三)法律宣传不足,人文关怀不够
  从S市流动人口犯罪情况来看,流动人口来源地比较集中,在S市的分布也比较集中,并且多实施共同犯罪,反映出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法律宣传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的问题。
  三、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法制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流动人口犯罪增多,是多数大中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流动人口法制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不高。而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增强法制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率,促进全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人口输入较多的城市,更应该关注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对流动人口定期进行法制教育与文化教育,为其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法律,认识法律,敬畏法律。
  (二)完善社会福利,拓宽就业渠道
  大中型城市的流动人口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不高,从业范围狭窄,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竞争压力较大。一部分人会经常性的甚至长期失业,生活没有保障,极易走上犯罪道路。预防流动人口犯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为长住人员提供市民化待遇。实践证明,歧视性政策会人为造成社会隔离,城市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逐步破除二元户籍管理方式,给长住城市的流动人口以市民化待遇。[1]所以,加快完善对流动人口的福利机制建设,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使其成为城市中的一分子,从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预防流动人口犯罪。
  (三)加强法律宣传,增强人文关怀
  流动人口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大法律宣传,增强人文关怀对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宣传增强其守法意识,法律宣传最好结合时尚元素,增强趣味性,从而降低其对法律宣传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等基层组织,对流动人口在生活、工作上给予人文关怀,在流动人口中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增强流动人口对正式组织的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推动和促进流动人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从而降低犯罪率。
  [ 参 考 文 献 ]
  [1]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课题组.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对策探析[J].公安研究,2011(2):50.
  [2]朱志华,周长康,孙永刚.从源头上预防流动人口犯罪[J].浙江社会科学,2009(9):12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290-02  一、宏观管理:国家对市场中的人才价值利用不足够重视,以猎头行业为例  (一)猎头市场潜力巨大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当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持续几年接近10%,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激增。企业为了竞争,不惜重金求贤,猎头得以产生。在欧美相对发达的国家,猎头公司与企业数量的适当比例为5:1000。
摘 要: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促动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在监察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依法监督法律体制的建设,从改革方向、法律建设和政治发展的角度分析民主监督的路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与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家监察体制;民主监督;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3-0131-01  作者简介:宋卫炎(196
摘要:通过辽宁法治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出辽宁法治科普工作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法治科普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公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 科普”为载体,以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为保障的法治科普模式。  关键词:法治科普;公众需求;满意度;互联网 科普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067-01
摘 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式更加复杂多变,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转向,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们必须以最敏锐的视角洞察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研究并重点团结“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等新“三类人”。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开创高校统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法治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立法听证制度作为法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逐渐发展成一项重要、有效的法律制度。它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听证早已存在多年且日臻完善,作为一种议会程序制度被现代法治国家广泛采用,但在中国,立法听证制度作为一种“舶来品”,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地方立法;立法听证;听证
摘 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独特的联系,二者都难以从关系中脱离出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原有的经济法理念发生了变更,并且在制度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创新。另一方面,其对于经济法内部架构的创新也产生了较强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经济法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对经济法的理念发展更新以及制度创新加以阐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法;理念更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
摘 要:互联网媒体产业的新兴发展为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中间链接侵犯的模糊地带提出了全新的问题挑战,适逢欧盟出台“欧盟2019版权指令”之际,本文对我国当下司法实践和欧盟立法可供借鉴之处做一梳理讨论,以期提供著作权立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间链接;欧盟2019版权指令;立法思维  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3-0219-02一、前言:中间
摘 要:死刑是我国刑法中最严厉的刑罚手段,它剥夺的是一个自然人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本文结合功利主义刑罚观,阐述死刑在我国的保留适用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以及如何做到死刑的现实应用,并对我国在未来适用死刑问题的发展路径进行一些设想。  关键词:正当性;死刑存废;限制死刑;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3-0274-01  死刑的存废是一个
摘要:证据制度一直是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部分,新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制度的修改,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完善证据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法官审判案件的准确性,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证据;证据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187-02  作者简介:赵言(1990-),男,汉族,吉林松原人,长春理工大学
摘要: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起源于西方的“案主自决”原则与我国社会情境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如何有效践行“案主自决”原则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笔者从我国的文化及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切入,分析“案主自决”原则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案主自决”原则;困境;人文主义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