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及高危产妇行剖宫产,新生儿产后窒息为常见病,为了使胎儿向新生儿平稳过度,胎儿取出后,进行紧急处理是必须的。2006~2010年剖宫产后64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均依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原则进行复苏,结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剖宫产后发生窒息新生儿64例,男婴38例(59.83%),女婴26例(40.63%);体重<1500g 1例(1.56%),体重1500~2400g 6例(9.83%),余体重都在2500g以上(89.06%);64例中1例为早产儿,胎龄30周,余都为足月儿,无过期妊娠儿;产后发现发育畸形的婴儿5例,2例唇腭裂(3.13%),睾丸缺如1例(1.56%),右肺无呼吸音1例(1.56%),心脏杂音1例(1.56%)。
方法:所有64例新生儿均依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试行稿)的原则进行复苏处理。
复苏准备:在高危产妇及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时,由麻醉医师、助产士、产科医师组成复苏小组,儿科医生在特殊情况下也为复苏小组成员。积极准备好氧气、吸引器、气囊、面罩、插管器械、抢救药品等。
复苏的基本程序:①在胎儿取出后,即刻用吸球或吸管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快速擦干全身,用手拍打或手指弹患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同时断脐,积极采取保暖措施,吸氧。②快速评估:主要指标为是否有哭声或呼吸,心率是否存在,肤色是否红润;同时积极行1分钟Apgar评分[2],10分为满分,8~10分表示新生儿良好,5~7分为轻度抑制,3~4分中度抑制,0~2分为重度抑制。③如患儿无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心率<100次/分,持续的中心性青紫,则需紧急复苏,经30秒100%氧面罩加压人工呼吸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分,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人工呼吸;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次/分,则气管插管继续施行人工呼吸;如心率<60次/分,则开始胸外按压,30秒后重新评估心率,如心率仍<60次/分,除继续胸外按压外,考虑使用肾上腺素,纳洛酮等药品及扩容治疗。
结 果
所有64例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均低于8分,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窒息59例,此59例经面罩加压,100%氧的充分人工呼吸后,心率>100次/分,呼吸恢复,面色微红。中度窒息4例,2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张肺后心率>100次/分,呼吸恢复,面色转红,30分钟内拔出气管导管;1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张肺,胸外按压并运用肾上腺素等药后,心率始>100次/分,呼吸恢复,面色转红,30分钟内拔除气管导管。1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张肺,胸外按压,运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心率>100次/分,皮肤颜色转红,但30分钟后自主呼吸仍未恢复,遂转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支持治疗,此患儿体重<1500g,早产儿。重度窒息1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运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自主呼吸未恢复,心率难以维持,1小时后放弃抢救,此例患儿右肺始终未闻及呼吸音。
讨 论
剖宫产新生儿产后窒息为产科手术常见的情况,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或致残原因,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很多,有产妇因素,产科因素以及胎儿因素[3]。窒息新生儿若经过及时抢救复苏,大多数病婴呼吸能恢复,皮色转红,心率正常。本研究中64例窒息新生儿,均依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原则进行复苏,除1例产后畸形的病婴抢救无效外,余63例均复苏成功。
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及高危产妇行剖宫产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先应由有复苏经验的相关科室人员组成复苏小组,同时积极备足新生儿复苏所需的器械药品。在复苏过程中需不断正确评估呼吸,心率和皮肤的颜色来决定下一步操作。1分钟Apgar评分提示复苏指征,但急救措施不应等待1分钟Apgar评分结果,而应尽早实施[4]。另外,张肺在呼吸复苏中至关重要,具体方法为:气管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开始时吸气期正压30~40cmH2O,肺扩张后减为10~20cmH2O[5]。
窒息新生儿的复苏主要以呼吸复苏为主,只有极少数的重度窒息儿在气管插管加压给氧,胸外按压心脏30秒后无反应时,才需要用药。对于临产前有胎心,出生时已无心跳的重度窒息病婴,则需在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心脏的同时立即用药。本研究中64例1分钟Apgar评分小8分的窒息新生儿,仅有3例运用了肾上腺素等药物处理。
低体重、早产、产后畸形增加了窒息的机率和窒息程度,较足月,正常新生儿复苏的困难程度也有增加。本研究中惟一1例早产、低体重儿经复苏后呼吸未恢复,转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支持治疗,5例产后畸形的窒息新生儿中,就有本研究中惟一1例复苏无效而放弃抢救的病婴。
剖宫产新生儿产后窒息是产科手术常见的情况,只要准备充分,抢救及时,方法正确,大多数患儿能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赵振元,主编.儿科疾病诊疗指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5.
2 薛富善,主编.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63.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0.
4 杭燕南,主编.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89.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5.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剖宫产后发生窒息新生儿64例,男婴38例(59.83%),女婴26例(40.63%);体重<1500g 1例(1.56%),体重1500~2400g 6例(9.83%),余体重都在2500g以上(89.06%);64例中1例为早产儿,胎龄30周,余都为足月儿,无过期妊娠儿;产后发现发育畸形的婴儿5例,2例唇腭裂(3.13%),睾丸缺如1例(1.56%),右肺无呼吸音1例(1.56%),心脏杂音1例(1.56%)。
方法:所有64例新生儿均依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试行稿)的原则进行复苏处理。
复苏准备:在高危产妇及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时,由麻醉医师、助产士、产科医师组成复苏小组,儿科医生在特殊情况下也为复苏小组成员。积极准备好氧气、吸引器、气囊、面罩、插管器械、抢救药品等。
复苏的基本程序:①在胎儿取出后,即刻用吸球或吸管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快速擦干全身,用手拍打或手指弹患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同时断脐,积极采取保暖措施,吸氧。②快速评估:主要指标为是否有哭声或呼吸,心率是否存在,肤色是否红润;同时积极行1分钟Apgar评分[2],10分为满分,8~10分表示新生儿良好,5~7分为轻度抑制,3~4分中度抑制,0~2分为重度抑制。③如患儿无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心率<100次/分,持续的中心性青紫,则需紧急复苏,经30秒100%氧面罩加压人工呼吸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分,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人工呼吸;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次/分,则气管插管继续施行人工呼吸;如心率<60次/分,则开始胸外按压,30秒后重新评估心率,如心率仍<60次/分,除继续胸外按压外,考虑使用肾上腺素,纳洛酮等药品及扩容治疗。
结 果
所有64例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均低于8分,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窒息59例,此59例经面罩加压,100%氧的充分人工呼吸后,心率>100次/分,呼吸恢复,面色微红。中度窒息4例,2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张肺后心率>100次/分,呼吸恢复,面色转红,30分钟内拔出气管导管;1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张肺,胸外按压并运用肾上腺素等药后,心率始>100次/分,呼吸恢复,面色转红,30分钟内拔除气管导管。1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张肺,胸外按压,运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心率>100次/分,皮肤颜色转红,但30分钟后自主呼吸仍未恢复,遂转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支持治疗,此患儿体重<1500g,早产儿。重度窒息1例,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运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自主呼吸未恢复,心率难以维持,1小时后放弃抢救,此例患儿右肺始终未闻及呼吸音。
讨 论
剖宫产新生儿产后窒息为产科手术常见的情况,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或致残原因,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很多,有产妇因素,产科因素以及胎儿因素[3]。窒息新生儿若经过及时抢救复苏,大多数病婴呼吸能恢复,皮色转红,心率正常。本研究中64例窒息新生儿,均依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的原则进行复苏,除1例产后畸形的病婴抢救无效外,余63例均复苏成功。
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及高危产妇行剖宫产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先应由有复苏经验的相关科室人员组成复苏小组,同时积极备足新生儿复苏所需的器械药品。在复苏过程中需不断正确评估呼吸,心率和皮肤的颜色来决定下一步操作。1分钟Apgar评分提示复苏指征,但急救措施不应等待1分钟Apgar评分结果,而应尽早实施[4]。另外,张肺在呼吸复苏中至关重要,具体方法为:气管插管后,行间歇正压通气,开始时吸气期正压30~40cmH2O,肺扩张后减为10~20cmH2O[5]。
窒息新生儿的复苏主要以呼吸复苏为主,只有极少数的重度窒息儿在气管插管加压给氧,胸外按压心脏30秒后无反应时,才需要用药。对于临产前有胎心,出生时已无心跳的重度窒息病婴,则需在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心脏的同时立即用药。本研究中64例1分钟Apgar评分小8分的窒息新生儿,仅有3例运用了肾上腺素等药物处理。
低体重、早产、产后畸形增加了窒息的机率和窒息程度,较足月,正常新生儿复苏的困难程度也有增加。本研究中惟一1例早产、低体重儿经复苏后呼吸未恢复,转至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呼吸机支持治疗,5例产后畸形的窒息新生儿中,就有本研究中惟一1例复苏无效而放弃抢救的病婴。
剖宫产新生儿产后窒息是产科手术常见的情况,只要准备充分,抢救及时,方法正确,大多数患儿能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 赵振元,主编.儿科疾病诊疗指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5.
2 薛富善,主编.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63.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0.
4 杭燕南,主编.当代麻醉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89.
5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