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数学知识连接 打造别样信息技术课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创意背景
  
  在现代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通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这就是大家普遍知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确切地说,是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整合。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将其他学科中的原理当作便于学生理解与操作的工具来应用,是否就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整合,即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的整合?基于这一想法,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数学课程中的概念及验证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制作Flash动画的技巧,从而实现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课程整合。
  
  ■ 能力培养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观察分析能力。观察身边存在的事物,思考能否运用所学的技巧将之实现,在观察、思考和分析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灵活应用能力。信息技术要求学生学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或重复教师的步骤与方法,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应用所学技巧去实现主题的内容;三是知识拓展能力。适时拓展知识领域,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
  
  ■ 使用资源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是Flash MX,功能强大和操作界面简洁是我选择该软件版本的原因。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所有教学资源我都以教学网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其中有教学任务的范例、教师的课件、学生的模板、学生完成的作品、作品的评价标准等等。这些资源在我的VCT中也有体现。我把所有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都保存在VCT中的“教学设计方案”部分,文件名是“智力大比拼游戏环节.doc”。在这一部分还存放着“任务一、二.rar”和“学生部分模板.rar”两个压缩文件,前者是教师讲课的两个实践任务,后者是学生课堂练习的模板动画。
  
  ■ 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网站中通过“智力大比拼”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比拼”过程又分为四个环节,层层突破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环节:游戏竞猜
  教师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找出设计上与众不同的京剧脸谱图案(如图1,见VCT资源),并思考如何判断出与众不同的图案,让学生联想数学中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总结对称的结构不仅体现在京剧脸谱中,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见,如水中倒影和镜中影像等,提出这节课要利用Flash动画完成轴对称变形动画的任务目标。
  
  第二环节:智力测验
  教师让学生尝试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图2所示的三组图形中哪一组是轴对称图形。
  结合动画演示,学生认识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理解数学中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并理解数学中的轴对称,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验证方法。
  转换问题思考角度,教师提问学生如何验证所选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关于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演示动画(如图3),让学生理解将数学中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转化为Flash中制作轴对称变形动画的技巧,从而突破本课教学的第一个难点——理解用“沿着对称轴折叠”的方法在Flash中实现轴对称变形动画。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
  教师出示任务一:完成轴对称的两扇门的动画(如图4),并让学生观察、分析两扇门的对称轴在什么位置?
  
  教师提问:利用“沿着对称轴折叠”的办法如何实现整个成轴对称的两扇门的动画?
  学生进入“方法步骤”区,按照先复制后沿着对称轴折叠的顺序完成动画。教师强调步骤:复制对象,将对象粘贴到当前位置→调整粘贴好的对象的中心点到对称轴的位置→利用“修改”菜单中的“水平翻转”或“垂直翻转”将对象翻折。
  教师出示任务二:完成动画中的蝴蝶部分(如图5)。
  
  学生按照之前的步骤完成蝴蝶动画,并观察动画完成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直接在“蝴蝶”元件里运用“沿着对称轴折叠”的方法来提高动画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突破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难点:正确并合理运用“沿着对称轴折叠”的方法实现动画。
  
  第四环节:实战演练
  学生每学完一种技巧,就会产生一个Flash动画作品。教师让他们将最初制作的Flash动画作品存成模板。这样,学生在每次学习新技巧时,就可以在以前的动画模板上进一步设计、修改与完善,并保存成下一次动画制作的模板。在这一环节,教师就让学生利用新掌握的技巧对之前保存的模板动画进行再创作。
  教师讲解要点:首先要判断出动画中哪部分缺少相对称的图形动画,然后再运用“沿着对称轴折叠”的方法将动画完成。
  教师出示任务“水中倒影”等让学生完成。
  
  ■ 教学反思
  
  “变形技巧”是动画中常用到的一种技巧,如在制作蝴蝶、相册、门窗、倒影等时,这种技巧非常实用,并能显著提高动画的制作效率。如果教师只对这种技巧进行单纯的讲解或应用,学生遇到具体的制作情景时,往往不会去观察和分析,缺少正确使用它的意识。因此,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数学课中学习过的轴对称建立关联,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轴对称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正确应用此类变形技巧的意识。
  “智力大比拼”形式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充满知识性的同时,又不乏生动。教师在各个环节较合理地采用了游戏法、讨论法和观察法,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调节,各种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最后的作品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基本都能利用所学的技巧正确地实现动画内容,不仅对数学中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验证方法有了更为形象化的认识,也将这种方法合理地转化成了实现动画的技巧,使动画效果更生动完美,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每次新技巧的学习,学生的主题作品逐渐完善,成为模板保存在主题教学网站中。其他学生可在这些模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再创作。因此,保存下来的模板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平台,也节省了再创作的时间,学生完成作品的效率大大提高,学生普遍获得了成就感。
  
  ■ 学生作品评价与反思
  
  作品的评价标准如果过细,会抑制学生创作想象的空间,因此,我没有制定过于烦琐的评价标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实现性,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应用“沿着对称轴折叠”的动画技巧;二是艺术性,从色彩搭配和图画内容进行评价;三是创新性,从能否在实现作品效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注:本文由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项目提供支持。所有的相关VCT文档都可以到携手助学资源中心(resource.mspil.edu.cn)下载。
其他文献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它可以带给学生更多内发性和独特性的学习体会,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语文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  (一)创建丰富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  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心智特点,积极创建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将复杂化、抽象化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