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认同的写作观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hu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议论文写作与其说是戴着镣铐跳舞,不如说是在写作中实现自我认同,只不过此认同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情愿的。近些年来,我国的高中作文写作生态恶化,“虚假写作”层出不穷,假大空、政治小论文式的作文范式成为考场作文司空见惯的现象。此现象的原因浅层次地挖掘可归咎于学生的文风不正,“可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层,这是不可能单靠转变文风的呼吁可以根本解决的!”在荣维东看来,“要写出真实真情的文章,必须拥有或者营造出那样一种真实的情景或者氛围来。”
   一、对青年身份的认同
   对于青年,丧失身份的写作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长期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教学造成的恶果。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强调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课文或范文的模仿。其理论来源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机械的模仿以及被动的重复,学生成为输出组装文字的工具。何来自我身份的认同可言?不可否认,课文和范文有其模仿的价值,但是这种模仿忽视了文章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处时代背景,刻意的模仿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学着一股极其老成的腔调说着正确的废话。
   苏轼曾在给侄儿的信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之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学亦然,善思吾言。”这让人想到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青年往往看到苏轼的反省,而忽视了他年轻时这种追求轰动、才华外露恰恰正是他作为青年时代应有的姿态。设若苏轼在青年时代未经磨砺就懂得收敛、故作深沉,为人世故圆滑,何来黄州时期的三篇名作的横空出世?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当下的青年却是不曾经历,已经“懂得”。虚假写作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此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以近几年全国卷为例,命题人已经在或明或隐中强调写作的身份意识。如直接强调以青年身份写作的有2018年的1卷要求以“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世纪宝宝”为2035年的18岁青年写一封信。2019年2卷要求从多则任务中选择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未直接要求,而是隐含在其中的有2016年2卷“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此处的“自己”毫无疑问是正在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青年。与之类似的是2017年3卷以“我的高考”作为副标题谈对高考的认识。2017年1卷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既然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实现特定语境下的交际写作,那么作为写作者必须通过青年的身份揣摩“外国青年”的所思所想,以便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2019年卷1要求面向本校学生作“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主题演讲,“面向本校学生”已经强化了演讲者的身份意识,必须想青年之所想,才能实现演讲与被演讲者的互动交流。
   由此可以窥见当下对于写作的要求需要唤醒青年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建立多种立场之上:第一是确定作为十八岁青年应有的立场是建立在对未来乐观自信,不灰色,不圆滑、不迎合,说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话;第二是确定情景设置的立场,在交际语境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能否认同自己的交际身份是交流能否开展的前提,而在当下的命题背景下,这种交际身份往往是青年。
  二、对写作动机的认同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中谈及写作的四大动机,即“纯粹的个人主义”“美学的热忱”“历史责任感”“政治目的”。所谓的“纯粹的个人主义”即“期盼以聪慧著称、为世人津津乐道、青史留名、在小时候瞧不起你的大人面前扬眉吐气等等”。这一写作动机即使在高中学生写作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驱动作用。正如优秀的诗歌创作需要情感作为触媒一般,写作也需要触媒。令人遗憾的时,当下高中生的写作在分数的胁迫下,最初的写作动机渐渐消逝,更不用说对此种创作动机的认同。
   构建高中生对创作动机的认同感需要建立在表达的欲望之上。首先需要培养其家国情怀,面对社会问题有急于表达自身观点的渴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不仅仅针对青年的担当意识,更应该注重学生为自身的表达负责。为了得到读者的认同,为了减少论证的漏洞,需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去由果寻因、刨根问底,为了寻找对观点的支撑而去寻章摘句、为了避免漏洞而对观点进行批判。
   与作家的创作不同,高中生的写作在激发自身创作动机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命题人需要的写作动机,即命题人的价值倾向。忽视了这一点,写作往往成为自我欲望无节制的宣泄。命题人需要的创作动机往往会在写作任务要求中有所显现,有些则暗含其中。以2019年深圳一模作文为例:
   点击链接就可以阅读美文,打开图片就可以欣赏风景,扫码支付就可以购买时装……科学的发展使成果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只是,我们仍然很难共享写作者的思考,摄影师的体验,设计师的匠心……这些仍然属于独创者独有。
   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因为,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出题人明确提出当下时代不缺”共享者”,同时时代呼唤“独创者”。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还在后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单从学生的创作动机看,学生并不排斥对“共享”的认同,毕竟学生从“共享”中受益颇多。但面对命题人的价值倾向,同时結合当下时代背景,有“中兴事件”作为背景,命题人的良苦用心由此显现。与其说是让学生的写作动机向命题人妥协,毋宁说是自身创作动机在命题人的价值观引导下得到升华。学生由赞同“共享”的个人化倾向转向担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独创”上,有此动机,写作也就不会陷入痛苦应付的泛泛而谈。
  三、对理性思维的认同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学生喜欢调动感性思维思考问题。论证过程倾向于使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这些重形象的论证方法。而相对比较严谨的演绎论证则不被重视。同时在论证过程中谬误不断,常见的有类比不当、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稻草人谬误等等,概而言之,都有感性思维过度参与的痕迹。然而“有效的思考者是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施加控制,引导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受其控制,在他们检验并证实任何思想观念(即使是他们自己的)之前,拒绝对其予以认可”。而这种“有效的思考”正是对理性的认同,即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种批判既是对对方观点的审视,承认其合理性,否定其片面之处,同时也是对自身观点的检视,发现并弥补漏洞。
   对理性的认同是建立在训练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追求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价值性,还有工具性一面,既能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与创新的现代人格,也可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和情理相统一的思维技能。”可以这么说,对自身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不仅是对理性的认同,也是对自我人格的认同。
   要求写作回归理性,重视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已经开始进入高中作文的命题的关注范围。不过,这种关注并不够。写作教学理论大体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即传统以关注写作结果为主的‘文章中心’写作;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注写作过程为重心的‘作者中心’的写作;以及当代以关注写作真实情景、动机和社会功能为中心的‘读者中心’的写作”。“读者中心”的写作观摒弃了过往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式、替圣人代言式、自我陶醉式的写作范式,开始强调交流,而这种交流必然建立在对感性的节制与理性的回归基础之上的。
   中国传统写作观强调“文以载道”,同时也形成了“文如其人”的理念。这些观念在当下受到了诸多挑战,在缺乏自我认同的写作过程中,“文如其人”实为一伪命题。文依旧载“道”,但若是抛弃了自我认同的谈“道”,最终也很难达到知行合一,写一套,做是另一套,没有认同感的写作培养的是精致的伪君子。基于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的进步,更是一个人在通过与自身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后的一种成长。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重点,与学情相符的难点。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法的依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教师上课,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在《商品摄影中景深的控制》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   一、课前,利用主题学习网站、微信等信息技术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移动互联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自主学习、随时学习成为可能,主题学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方法。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小学生模仿性强,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就会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渐渐喜欢朗读,从而喜欢语文学习。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时,教师必须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语言的各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阅读的有效指导是语文教师的难题。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属于新闻报道性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等。如何让学生读好此类作品?如何引导学生读得更深入、更透彻?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新闻”“文学”“历史”三个层次进行阅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纪实类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闻:了解事实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面对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发挥朗读的最大作用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  明确朗读要求  首先,要正确地读。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字认得不多,学生好动,自制力差,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这个特点,我为了锻炼他们的专注力,所以在朗读之前必须先教会他们要怎样坐,
在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少量提问和互动为辅或直接让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新课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线上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勇于探究新的数学线上教学的模式。混合教学模式是指线下自主学习和线上合作学习交替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在这种模式下,真正地
一、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叙事疗法是基于家庭治疗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鼓励人们通过重写自我故事来带出生命的力量,重塑自己生活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的焦点在于故事的叙说与重构,即在咨询师运用外化对话技术,引导来访者把人和问题分开,通过倾听故事,建构故事来重新寻找成长的力量。其核心理念是“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即认为人和问题是分开的,需要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使之站在一
一、开展影视课程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校园是时代呼唤  2017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要“推动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让干部群众鼓足干劲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2017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提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
大观念理念下的单元设计是大单元设计,而这种大单元设计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所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不谋而合,目标都指向了核心素养。  一、单元名称与课时,即在多少时间内学习什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是传记类文言文单元,传主分别是蔺相如、苏武和张衡。笔者设定本单元名称是“为家国情怀点赞”,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联系粤教版语文必修一、二、四、五中的的第4单元点击链接文
为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开设社团吸收兴趣喜好相近的学生参加,让学生广识朋友,丰富知识,增强实践技能。参加音乐类社团,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节奏掌控能力;参加体育类社团,增强体质。而“星动”动漫社,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让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一、以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设定科学的动漫课程   小学阶段动漫课程应侧重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自信、自强的精神;动漫课程必需要注
导学案课堂模式能否高效实施取决于导学案的设计与课堂实施策略。导学案设计统一于备课组,课堂实施策略则与个人的教学设计有关。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四课整合课《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为例,谈谈我的导学案设计与课堂实施。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业评价标准,该课的目标设置为:目标1为通过阅读教材和我国资源的数据表,描述我国的资源现状。目标2为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列举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说明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