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典型意义三个方面着力分析,力求挖掘鲁迅先生那种丰富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34-02
一、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类:愚昧无知型。比如《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她们溺爱自己的子女,全心全意为他们打算,可是子女生了病,母亲的对策,不是打卦问卜,就是和男人一样迷信人血馒头的奇迹,下场自然是断送了下一代的的性命(就算不死,也一定会毒害到子女的灵魂)。正因为她们的舔犊之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份“好心办坏事”的愚昧才愈发使人震怖。
第二类:善良仁厚型。比如《故乡》、《社戏》中的母亲(似以鲁迅的母亲作为原型),《祝福》中的四婶。这一型的人大多观念守旧,见识不广,心里对处境不太满意,也只能委委屈屈向现实妥协。可是她们本心纯良,常常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与人为善,她们是鲁迅女性画廊中较具暖色调的一群。
第三类:貌似泼辣,实则软弱型。《肥皂》中的四铭太太牙尖齿利,甚而使丈夫颇有几分惧内。可她经济上既不能自立,再“刚烈”也还是处于依附、从属的地位,正像旧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风波》里的七斤嫂也是如此。旧时女人的不彻底性在这一型人物身上得到传神的反映。
第四类:知识女性。这类女性敢于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因接触新思想而能以实际行动争取爱情,争取自由。她们不像爱姑们那样外强中干,勇于挑战旧礼教,成为反封建大潮中实实在在的一员。
第五类:在旧时代及本人的某些个性特征的双重合力下家破人亡,一步步迈向毁灭的女性。这在鲁迅作品的女子群像中其实只有祥林嫂一个。她是鲁迅着力勾勒的血肉丰满的牺牲者形象,我们从她的遭遇中不仅看到了社会的残酷迫害,百姓的冷漠自私,同时也较全面、多视角地把握了她的性格。
二、悲剧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会对她们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的作用下,封建社会中女性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我们重点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解剖她身上悲剧的原因,从而去明白这些女性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爱姑是鲁迅笔下除了知识新女性以外一个最具反抗意识的女性。她可以说是典型是代表,分析她意义重大、含义深远。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悲剧就如此产生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一切都在禁锢着她!
鲁迅先生作品中大部分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中男人的附属品,不管这男人在不在世,妇女都要从一而终,成为男人永久的终身的活财产,否则就是不忠不贞。联系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这个我们是不难理解的。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管你爱不爱,在周公孔圣人的名义之下,你就得从一而终,你得守贞操。男人可以随时使用她,而她却要遵守圣贤的礼教。”[1]因此,鲁迅先生说“妻性是逼成的”是不无道理的。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就是周公孔圣人名义之下的所谓的“圣贤的礼教”。
造成妇女这一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是妇女们在长时间的男权主义统治下,人性受到了扭曲,遵守社会强加于自己的所谓清规戒律,坚守贞节,固守物化。但是造成这种“扭曲人性”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周公孔圣人名义之下的所谓的圣贤的礼教。
三、蕴涵的典型含义
鲁迅先生不但从人性方面出发,指出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根源,更是从现实出发,阐明了妇女解放的途径。鲁迅先生是不赞同用流血的方式去争取妇女解放的,他向来反对无谓的牺牲,而是提倡一种韧性的战斗精神。因为“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见得可贵了……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只有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2]
首先,妇女本身要觉醒,大胆地“走出去”。如果妇女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合理的悲惨的命运中,那么就根本不会感到自己被压迫,反抗就更不用说了,娜拉正是不满意于做家庭傀儡而毅然出走,这是个性的觉醒;《伤逝》中的子君也正是意识到自身的命运受到别人的摆布,于是起来反抗,并大胆地“走出去”,尽管结局是失败的,但她确实是走出去过。只有妇女自身觉醒,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实现。
妇女走出去后怎样呢?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问的:娜拉走后怎样?五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34-02
一、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类:愚昧无知型。比如《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她们溺爱自己的子女,全心全意为他们打算,可是子女生了病,母亲的对策,不是打卦问卜,就是和男人一样迷信人血馒头的奇迹,下场自然是断送了下一代的的性命(就算不死,也一定会毒害到子女的灵魂)。正因为她们的舔犊之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份“好心办坏事”的愚昧才愈发使人震怖。
第二类:善良仁厚型。比如《故乡》、《社戏》中的母亲(似以鲁迅的母亲作为原型),《祝福》中的四婶。这一型的人大多观念守旧,见识不广,心里对处境不太满意,也只能委委屈屈向现实妥协。可是她们本心纯良,常常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与人为善,她们是鲁迅女性画廊中较具暖色调的一群。
第三类:貌似泼辣,实则软弱型。《肥皂》中的四铭太太牙尖齿利,甚而使丈夫颇有几分惧内。可她经济上既不能自立,再“刚烈”也还是处于依附、从属的地位,正像旧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妇女一样。《风波》里的七斤嫂也是如此。旧时女人的不彻底性在这一型人物身上得到传神的反映。
第四类:知识女性。这类女性敢于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因接触新思想而能以实际行动争取爱情,争取自由。她们不像爱姑们那样外强中干,勇于挑战旧礼教,成为反封建大潮中实实在在的一员。
第五类:在旧时代及本人的某些个性特征的双重合力下家破人亡,一步步迈向毁灭的女性。这在鲁迅作品的女子群像中其实只有祥林嫂一个。她是鲁迅着力勾勒的血肉丰满的牺牲者形象,我们从她的遭遇中不仅看到了社会的残酷迫害,百姓的冷漠自私,同时也较全面、多视角地把握了她的性格。
二、悲剧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都会对她们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的作用下,封建社会中女性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我们重点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典型人物,解剖她身上悲剧的原因,从而去明白这些女性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爱姑是鲁迅笔下除了知识新女性以外一个最具反抗意识的女性。她可以说是典型是代表,分析她意义重大、含义深远。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悲剧就如此产生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一切都在禁锢着她!
鲁迅先生作品中大部分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中男人的附属品,不管这男人在不在世,妇女都要从一而终,成为男人永久的终身的活财产,否则就是不忠不贞。联系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这个我们是不难理解的。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管你爱不爱,在周公孔圣人的名义之下,你就得从一而终,你得守贞操。男人可以随时使用她,而她却要遵守圣贤的礼教。”[1]因此,鲁迅先生说“妻性是逼成的”是不无道理的。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就是周公孔圣人名义之下的所谓的“圣贤的礼教”。
造成妇女这一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是妇女们在长时间的男权主义统治下,人性受到了扭曲,遵守社会强加于自己的所谓清规戒律,坚守贞节,固守物化。但是造成这种“扭曲人性”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周公孔圣人名义之下的所谓的圣贤的礼教。
三、蕴涵的典型含义
鲁迅先生不但从人性方面出发,指出封建社会里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根源,更是从现实出发,阐明了妇女解放的途径。鲁迅先生是不赞同用流血的方式去争取妇女解放的,他向来反对无谓的牺牲,而是提倡一种韧性的战斗精神。因为“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见得可贵了……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只有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2]
首先,妇女本身要觉醒,大胆地“走出去”。如果妇女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合理的悲惨的命运中,那么就根本不会感到自己被压迫,反抗就更不用说了,娜拉正是不满意于做家庭傀儡而毅然出走,这是个性的觉醒;《伤逝》中的子君也正是意识到自身的命运受到别人的摆布,于是起来反抗,并大胆地“走出去”,尽管结局是失败的,但她确实是走出去过。只有妇女自身觉醒,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实现。
妇女走出去后怎样呢?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问的:娜拉走后怎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