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电脑后期以及打印输出的制作品质,越来越成为作品是否亮眼的关键,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获奖与否。于是乎“PS”像一阵风似的席卷全国,然而就在我们炫耀着自己的“PS”技术时,国外同行却提出了与之相左的看法和意见。比如奥赛(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组委会就因中国摄影师数码创作风格单一就取消了中国摄影师下一年度的评委资格,第13届国际摄影展览国外评委也对中国“PS”摄影作品表示疑虑。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和评说,并对未来“PS”技术在各个摄影领域的应用趋势,进行分析。
简单石小莹 摄(美籍华人)
三国华熔 摄(中国)(左页)
作者历时数年将之拍摄的真马,经过“PS”处理,以连环画的形式全景展现三国演义的宏大场景,此工程作者还在创作中。
人间天堂赛格·波利维艾 摄(俄罗斯)(右页)
在闪光灯的照射下,7位新娘散发出耀人的光芒,绿草上,蓝天下,摄影师通过“PS”将天堂与人间的距离拉近,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猫鼠鱼舒成通 摄(中国)(左手)
猫鼠鱼三个相生相克的动物,作者却通过“PS”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构成一幅充满趣味与想象的图片。
安魂曲圭西瓦·阿兰哈 摄(巴西)(右手)
杂乱的枝条好像是无数双手,伸向街道中央的两个人,仿佛岁月在向他们奏响乐曲,“PS”将这种无形的思想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之林李晓谭 摄(中国)(左上图)
有过美术功底的江西摄影师李晓谭将绘画的色彩和光影感悟,通过“PS”糅进了摄影的领域。
晨雾 蓝建民 摄(中国)(左下图)
近几年逐渐形成的,以蓝建民、李晓谭为首的江西摄影派,凭借自己良好的美术功底和扎实过硬的“PS”技术在中国摄影界独领风骚。
客家酿酒房欧阳世忠 摄(中国)(右图)
作者利用“PS”技巧,将作品的色彩饱和度降低,突出了南方小镇中悠远、寂寞的情结。
犀牛大叔的家黄凯 摄(中国)(上图)
猎豹小姐的家黄凯 摄(中国)(下图)
作者利用素材片通过“PS”将之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失去自然家园的关注。
鸟巢卢国忠 摄(中国)(左上图)
通过数码后期的两底合成技巧,将作品下半部分的“鸟巢”与上半部分的“云烟”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种亦假亦真的壮观场景。
处境维克·奥斯塔 摄(芬兰)(左下图)
不期而遇的紧张瞬间是近景与远景的巧妙结合。“PS”使本不可能同时清晰的两个距离连在了同一焦点上。
Jitan哈维尔·费尔南德斯 摄(西班牙)(右图)
作者通过“PS”技术,将照片的色彩压暗,饱和度降低,以突出主体人物,增加作品气氛,这种色彩处理方式和效果与当前中国流行的后期色彩不谋而合,雅致中带有一丝沉闷与怪异。
◎ 新闻摄影不在讨论之列
◎ “PS”照片不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
◎ “PS”照片的最终效果能被观众接受
◎ “PS”的范畴包括:
色彩调整、影调调整、增减元素、素材拼合等
“PS”的尺度
文_本刊编辑部讨论
数码摄影产生了后期处理现象。尤其时下,似乎有无照不“造”(造:“PS”的意思。)的趋势。对于那些坚持拍摄瞬间的纯正摄影人来说,“PS”可能令他们厌恶。但是大多数人却认为,数码后期处理似乎将摄影师带到了比上世纪的暗房时代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摄影还是设计?
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末,电脑刚刚闯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就已经被无数次地讨论过。时至今日,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仍不明朗。或许只是讨论时日过久,以至于谈之无味,说之不明,索性弃之了。但问题终是不能回避的。
我们认为:纯粹靠后期拼接以及作者构思的,我们姑且称之“视觉比赛”的作品,固然顺应潮流,在不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可以恣意发挥。但是作为摄影艺术,还是希望在享受按动快门的乐趣前提下,利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摄影作品。
暗室到明室
随手翻动桌上撂着的今年第13届国际影展的作品时,忽然发现许多我们看来“含有高科技”的摄影作品,在暗房时代也似曾相识。随着数码影像的普及,便捷的电脑后期制作已经让人们忘记了传统暗房中显影、定影液的味道;无所不能的电脑后期技术已经让为了制作一些特技,创造不同的影像视觉,而终日钻在暗房里挥汗如雨的艰辛成为过去。
从暗室到明室,操作的方式变了,但是如果您想让自己的影像走在时代的前列,无论暗室明室,唯一不变的是取景器背后那个操纵它的人,这个人的智慧直接影响影像的水准高下。再说白一点,若想脱颖而出,您的摄影技巧、“PS”技术一定不能随波逐流,也就是最好别跟在别人身后走,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预先想象
后期处理行为的范围非常大,通常包括设置黑场和白场以获得最佳动态范围,调整对比度、色温、色调、明亮度和饱和度,除去一些如噪点和灰尘这样的杂质,甚至大动手术,移花接木。于是就产生了“干涉程度”的标尺,而摄影师准备在这个标尺上走多远?取决于摄影师对画面的预先想象。
从眼前的景象中捕捉到潜在的不同凡响的画面,然后将各种视觉元素组织成引人入胜的构图,一直是摄影的关键技能。后期处理的高手、江西籍摄影师李晓谭说,如果想调出较为理想的照片,预先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好比过去说的“照相机-胶卷-输出三个过程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一样。
浑然天成
“PS”给摄影人所带来的便利和无限的想象发挥空间,不必在此赘述。但是似乎国外更追求“PS”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以假乱真。其实这个标准中外相通。在古玩界常有“打眼”的说法,就是说虽是赝品,但仿得跟真的似的,以假乱真。在“PS”领域里,虽然画面做了改动,但得改动得逼真、自然,能够让人接受,这才是成功的“PS”作品。这就像古董行里的赝品,有“劣品”,但更多的“仿制品”却也是透着十足的“技术含量”的。
审美潮流
要说拼拼剪剪、遮遮挡挡的“PS”摄影作品,其实早在19世纪就已有之。像瑞典画家兼摄影家O.G.雷兰德的著名作品《两种生活方式》就是由30多张底片合成的,它是最早的集锦摄影作品。还有我们熟知的郎静山大师,哈尔斯曼、J·哈特菲尔德、尤斯曼等大师,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利用各种技术手法,满足着他们的想象空间。
人类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生物体。新颖和别致的东西总会挑逗人们的视觉神经。在摄影术发明170年的历史中,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恐怕就是变。
潮流是什么?潮流就是一股风,当它到达了顶点之时往往也是该“改朝换代”之际。换言之,当以欧阳星凯为代表的低饱和度暗色调为主的纪实风潮后,当李晓潭、蓝建民现象的审美后,还会一直继续欣赏下去这种“美”吗?
欲钓人间刘宽新 摄 6张素材片经“PS”合成。
尤斯曼时代用暗房技法,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场景。现在人们同样用PS,展现着头脑里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
◎ 技法只是手段,不拘一格的构思才是作品的生命力
◎ “PS”也要追求自然
以假乱真:重点在真
许坚:“奥赛”中国区负责人
Q_大众摄影:为什么把中国的评委资格取消了?有关报道说是因为中国沙龙摄影作品近年来水平下降,你们认为在哪方面下降了,这些方面国外的发展如何?
许坚:有关报道说是因为中国沙龙摄影作品近年来水平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首先水平下降是不会的,但是确实存在着较严重的题材撞车、手法雷同等问题。“奥赛”作为大量职业摄影师参与的顶尖摄影赛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今摄影界的风潮和趋向。尤其是数码处理方面,技法只是手段,不拘一格的构思才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而中国摄影师的多数作品还是拘泥于技法本身而缺乏宏观上的构思和把控。许多中国摄影作品落选的原因是“PS”成分过重,过重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法不成熟造成作品不完美,处理痕迹严重,画面有破绽;二是技术上虽然过关了,但对于作品来说“PS”处理的程度没有把握好,甚至很多作品并没有必要“PS”。所以“PS”也要追求自然,即使是科幻灵异类的作品也要追求和谐和自然。
Q_大众摄影:“奥赛”对“PS”的审美评判标准是什么?
许坚:富有想象力,富有幽默感,能够吸引观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瞧我Uli Staiger 摄(德国)
◎ Photoshop软件是,基于完善影像,“制造”一幅“绘画艺术”作品,不是摄影
◎ 好作品没有地域限制
◎ “PS”成为数码影像时代的“标准”流程
“PS”数码时代的“标准”流程
路易斯·卡斯特涅达:第十三届国际摄影展览评委
Q_大众摄影:听说今年许多中国摄影作品落选的原因是您认为“PS”的成分过重,是吗?
路易斯:这个问题是当然的,是否PASS掉经过Photoshop处理的摄影作品,完全取决于每个摄影比赛的规则。对我来说,影像的优劣更重要。如果用Photoshop软件是基于完善影像,那么结果将是向传统摄影时代的暗房技法比拼。如果不是基于这种想法,那么它将负担“制造”一幅“绘画艺术”作品的职责,那不是摄影。
当我判断一幅摄影作品是否优秀,基本上是看这幅作品是否具备我认为影像的一些基本要点,例如恰当的技术控制、视觉、创意、好的感觉、构图等等。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应该有一双无形的手,当我的眼睛掠过它时,它的这双无形的手能迅速抓住我,揽着我的脖子命令我:“看我!”
Q_大众摄影:您的这种倾向代表您所在国家摄影艺术或是国际上摄影艺术潮流的看法吗?您如何理解“PS”对今天影像艺术带来的影响?
路易斯:我不这么认为。就我非常个人的经历来说,我或是我的作品都没有受到某个国家的独特的审美或是视觉欣赏等因素的影响。我认为整个地球就是我的国家,人类就是我的家人。任何一幅传世之作的奥秘都不是反映某个地域的,甚至某个国家的艺术倾向,但是它所包含的“信息”是普遍受到所有人类、所有地方公认的,它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展示。
不可否认,Photoshop对影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Photoshop软件能处理掉每一处不甚完美的地方,成为数码影像时代的“标准”流程。
Q_大众摄影:您认为“PS”在影像中所占的比重怎样处理更为合理?
路易斯:这基于摄影师的选择。如果他决定坚持基于传统介质的摄影路线或是其他手工的摄影技术,那么Photoshop就不是重要的技术(除非他要扫描胶片或是打印他的作品。)
Q_大众摄影:对于未来“PS”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您有怎样的预测和趋势分析?
路易斯:哦,我不是预言师。“发现和发明”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摄影师来说,Photoshop软件意味着不仅仅是“下一个开始”,更意味着一个可怕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专业的摄影。
第一届国际影展的作品同心协力孔万良 摄(马来西亚)
中空柔光效果。
第八届国际影展的作品西藏女孩 玛雅菲尔波吉斯 摄(美国)
低饱和度影调处理。
(责任编辑:徐静)
从拍摄到制作
从历届国际影展获奖作品看影赛创意技巧流变
如何理解“创意技巧”
从摄影先人第一次尝试多次曝光,第一次尝试在底片上涂涂抹抹开始,摄影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写现实了。现代影像设备技术的成熟,影像制作流程的全面发展,让特殊的拍摄技巧、特殊的制作方式普及开来,各种具备特殊效果的影像风格诞生了。近年来数码影像流程的普及,更让影像的创意化后期处理成为一种潮流,以至于每年有不少的创意摄影大赛,甚至愈发模糊了摄影和设计的界限。
无论是前期拍摄中,运用特殊技法实现的特殊效果,还是在后期制作中,用数字技术进行“再造”或“捏造”的影像,都是为了表达创作者对世界的看法,至于这种创意表达是否有效,效果运用是否到位,除了社会普遍的审美是一种标准,时间也是一种标准。
为何从国际影展看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是国内规格最高的摄影艺术展,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的著名摄影师,它所确立的影像审美取向和高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摄影爱好者的审美和创作,翻阅历年国展获奖作品集,不难看出多年来沙龙摄影领域的风格变迁,从国展获奖作品,创意技巧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的变化。
二十年创意技法变迁记
特殊光学效果
在大家普遍手头拮据,摄影器材还显得相当昂贵,且没有数字后期的时代,要实现创意影像特效,无非两种方法:拍摄时“动手脚”,或是底片冲洗和照片放大时“动手脚”。前者要靠特殊效果的镜头,或是种种特殊的光学手段,后者则是在暗房中对底片和照片的处理。此时的创意效果略显简单,但有些效果至今看来仍不俗气,且透着一丝干净的天真。
采用180°鱼眼镜头
小红娃圆舞曲韩学章第三届国展银牌奖
特殊光学镜头及滤镜
那个时代玩儿摄影的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大家手里的器材也有限,巧妙地使用鱼眼镜头,发挥变形效果的优势,或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滤镜,就可获得大奖。用此类手段拍摄的,至今在各种比赛中也能见到,但未必能获奖了,大家见得多了。
陶醉莱奥波尔德·维迪希
奥地利银牌奖
采用拉伸滤光镜
采用中空柔光镜
秋梦卡尔·海因兹 里什德国
巧妙运用前景
运用玻璃、浴室的门、雨中的车玻璃等作为前景,玻璃后的人物、景物影影绰绰,这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效果,到今天,在从风光到纪实的各类摄影作品中,这种方法都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活气息,结合黑白影像,则艺术效果更强。
相机曝光
本质上,相机是一个用镜头成像,用快门和光圈控制曝光的装置。由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可以实现的效果,就会与人眼看到的有差距,因此也可称为一种创意的特别效果,尤其是在没有数字后期的年代里。
以车窗雨水为前景,巧妙运用遮挡
雨中瓦连京·切雷佐夫苏联铜牌奖
慢门 多重曝光
阿房舞的幻想曲之一
吉成正一日本银牌奖
多重曝光/慢门
多重曝光/慢门,可以将人物运动的流程都凝固下来,或是营造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在一些比较抽象的背景中,这样的画面就有些绘画的美感了。可以看到,一些创意制作都好的作品,至今看来仍然不俗。
慢门凝固主体运动
多重曝光带来超现实效果
航线彼得·拉廷
荷兰 铜牌奖
斗牛
让·玛丽·尼格来
法国 银牌奖
动态主题的慢门虚化
在拍摄一些运动、舞蹈题材的时候,慢门将动作变成舞蹈,在不同的色彩和影调下,照片会形成不同的色块质感,虽然是最基本的技巧,拍出好的画面效果仍然不是很容易,目前由数码相机进入摄影的影友,拍出这种感觉的并不多,技巧仍然是很重要的。
黑白摄影效果
黑白摄影的操作流程,决定了在制作影像的每个步骤中,你都可以对它动手动脚,曝光冲洗放大整个流程作为摄影的主流存在了那么多年,当时的摄影人大部分都对暗房技术熟悉,于是在当年国展参赛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精彩的黑白照片,其中不乏许多具有独特效果的作品。
高反差黑白
细腻的层次是黑白影像的特点,当然,几乎没有层次的高反差黑白照片也是一种独特的黑白效果,在表现一些比较有抽象感,有大面积亮部和阴影的场景时,这种风格经常出现,这种效果在数字时代没有得到延续,人们更乐意用彩色影像转换成影调丰富的“仿黑白”影像。
向日葵尼克·斯科维荷兰银牌奖
粗颗粒效果突出画面气氛
高反差效果 非常规极限构图,达到抽象冷静的效果
棚屋斯丹福莱瑞士铜牌奖
粗颗粒黑白
对银盐胶片来说,本来颗粒是被制造者规避的,但是在一百多年的摄影史中,由于摄影创作和技术发展的互动,银盐的颗粒感反而由一种技术层面效果上升为一种艺术风格,浓厚的黑白影调上,大片结实的颗粒,给照片增加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至今仍然不断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不过参加影赛的少。
红外效果
那个时代还能买到红外胶片,所以我们在国展参赛照片中也能见到红外胶片拍摄的照片,那种梦幻、鬼魅的效果让照片和现实世界大大拉开距离,非现实就是一种美。
红外线胶片实现梦幻般的效果
夏日浓阴奥拉夫
哈格多恩 荷兰
多底合成 绘画,重现拍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底片上的“绘画”
由于黑白照片是通过底片制作出来的,过程需要底片和相纸通过曝光这个过程,于是可能性就增加了——在底片上或相纸上“动手脚”,多次曝光或者涂涂抹抹,又或是影像的叠加,在没有PS的时代,这对不懂暗房的人绝对算是种魔术了。
等待日出米龙·舒德罗 白俄罗斯银牌奖
彩色影像
每种创作媒介的诞生,都有可能让创作往前走一步,虽然这也可能让传统的创作者有些迷乱,但后来的创作者可能会更熟悉这种新的技术。80年代,彩色胶片开始在摄影人中普及开来,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彩色照片被拍摄制作出来,随着色彩这种新鲜元素的进入,基于这种元素,又有了新的创意可能。
成功的重叠和拼贴,巧妙的艺术化处理
蜕变少女A一泽宗弘日本
后期影像重叠
重叠和拼贴,是现代主义绘画最早进行探索的一种语言方式,并在几十年中渗入了文学、音乐、电影等各个领域。彩色影像的拼贴因增加了色彩元素而更丰富,但对比上下两张照片,则更明显地发现,抽象化的重叠和拼贴是更适合这种技法的风格,超现实的风格则不太适合,显得比较“假”。日本摄影师一泽宗弘的作品到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经典且现代的魅力。数字时代拼贴更容易,但拼出感觉则仍然需要创作者的功力。
色调效果分离,提供一种视觉新鲜感
小时候黎荣照澳门 铜牌奖
分离色调
彩色照片进行色调分离,当时还没有电脑后期,而是通过同底多蒙板遮挡的方式进行操作的,当时人们很少见到这种画面效果,而且制作起来确实非常困难,这种视觉新鲜感就容易获奖,但现在很少有这种风格的照片还能获奖了。
秋叶
让-丹尼尔勒姆瓦纳
法国银牌奖
较刻意的重叠拼贴效果
较刻意的重叠拼贴效果
单张照片通过镜像,营造现代感
紧张中的反应之3高速公路雅各布·范德·比尔荷兰铜牌奖
镜像营造现代感
镜像
将照片做镜像,是将单张的照片作为整张的构成元素,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线条感和立体感都是这种照片的主要风格,因此当时有这种作品获奖,然而在数字时代,这种作品则不常见了,难道是因为它“太容易了”?
传统技法实现绘画效果
各种绘画效果
在没有数字后期的时代,用彩色照片实现各种绘画效果,不能在“PS”中点击一个滤镜就搞定,而需要相当复杂的实验和制作,采用不同的曝光技术,不同的感光材料等。所以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是比较“吃香”的。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富有感情和想象力的作品仍然比那些简单追逐效果的作品更有艺术魅力。
数字影像后期
90年代中后期,数字影像技术随着电脑进入普通家庭而开始普及,一开始大家都看着新鲜,随便点击鼠标,一张照片就能看起来很新鲜,甚至获奖,原因是大家都没有这种视觉经验。而现在大家对那种随意“PS”的照片都有了免疫力,照片要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简单特效大家已经不入眼了。
龟裂的河床
陈芳东中国铜牌奖
概念诠释
用PS将几种能传达某种概念的元素放在一起,比如沙漠与水,香烟与肺,酒与汽车……我们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这种照片我姑且称之为“概念诠释”。在最初阶段,这种图解概念的照片也能获奖,但这种方式没有太多的摄影语言,也算不上精妙的设计,不具备摄影本身的美感,往往还显出制作的粗糙,于是尽管现在也还有这类照片,但很难获奖了。
没有怜悯凯文·阿德拉德
英国 铜牌奖
通过“PS”结合不同照片,较直白的概念诠释,但美感不足
各类PS滤镜效果
还记得十多年前,大家刚刚装上以Adobe Photoshop为代表的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其中单“滤镜”一个功能,就可以轻松地将照片变成从没见过的样子,风靡了好一阵,看那时候的影赛入围作品,可以见到大量此类被“滤镜”处理过的照片。可如今已经不常见,因为拍得好的照片,不大会用滤镜来损失本身的素质,拍的不好的,用上滤镜效果也未必能得到提升。
光的图画库特·尼森丹麦铜牌奖
直接应用“PS”的滤镜效果
消色加雾气的气氛效果
在大家看腻了浓墨重彩的影像之后,忽然有一个阶段,在一部分摄影人中流行起来这样一种风格:色彩饱和度降低,背景上用PS营造一些烟雾,气氛比较阴郁。我们不能确定始作俑者是谁,但本图的作者就是以这种风格而在国展上获了奖。这两年来,这种风格也有泛滥的趋势。
雾幻如烟李晓谭
中国铜牌
降低饱和度,压暗影调制造“烟雾”,强调气氛
美术化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美术化”效果,不是指用滤镜将照片变成某种油画的质感,而是有摄影的元素,也有设计的语言,再将两者相结合所实现的效果。不过,笔者认为其实这类作品和设计更近。
巧妙结合设计语言与摄影语言,有更“美术化”的效果
在梦中拉杰什·古普塔印度评委推荐奖
更换画面元素
猪头换马面,蓝天换大海,庄稼地换成花的海洋……所谓“改天换地”,我们将其总结为用软件改变画面内的元素,这种照片在刚出现的时候也能获奖,但现在少了,即使改换,也要做到自然。而且真正拍的过硬的片子,一般也不用这个方法。
简单的“改天换地”曾风行一时,现在需更巧妙使用才能不落俗套
编组飞行莫尔捷·安内特比利时铜奖
(责任编辑:张一)
简单石小莹 摄(美籍华人)
三国华熔 摄(中国)(左页)
作者历时数年将之拍摄的真马,经过“PS”处理,以连环画的形式全景展现三国演义的宏大场景,此工程作者还在创作中。
人间天堂赛格·波利维艾 摄(俄罗斯)(右页)
在闪光灯的照射下,7位新娘散发出耀人的光芒,绿草上,蓝天下,摄影师通过“PS”将天堂与人间的距离拉近,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猫鼠鱼舒成通 摄(中国)(左手)
猫鼠鱼三个相生相克的动物,作者却通过“PS”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构成一幅充满趣味与想象的图片。
安魂曲圭西瓦·阿兰哈 摄(巴西)(右手)
杂乱的枝条好像是无数双手,伸向街道中央的两个人,仿佛岁月在向他们奏响乐曲,“PS”将这种无形的思想意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之林李晓谭 摄(中国)(左上图)
有过美术功底的江西摄影师李晓谭将绘画的色彩和光影感悟,通过“PS”糅进了摄影的领域。
晨雾 蓝建民 摄(中国)(左下图)
近几年逐渐形成的,以蓝建民、李晓谭为首的江西摄影派,凭借自己良好的美术功底和扎实过硬的“PS”技术在中国摄影界独领风骚。
客家酿酒房欧阳世忠 摄(中国)(右图)
作者利用“PS”技巧,将作品的色彩饱和度降低,突出了南方小镇中悠远、寂寞的情结。
犀牛大叔的家黄凯 摄(中国)(上图)
猎豹小姐的家黄凯 摄(中国)(下图)
作者利用素材片通过“PS”将之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失去自然家园的关注。
鸟巢卢国忠 摄(中国)(左上图)
通过数码后期的两底合成技巧,将作品下半部分的“鸟巢”与上半部分的“云烟”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种亦假亦真的壮观场景。
处境维克·奥斯塔 摄(芬兰)(左下图)
不期而遇的紧张瞬间是近景与远景的巧妙结合。“PS”使本不可能同时清晰的两个距离连在了同一焦点上。
Jitan哈维尔·费尔南德斯 摄(西班牙)(右图)
作者通过“PS”技术,将照片的色彩压暗,饱和度降低,以突出主体人物,增加作品气氛,这种色彩处理方式和效果与当前中国流行的后期色彩不谋而合,雅致中带有一丝沉闷与怪异。
◎ 新闻摄影不在讨论之列
◎ “PS”照片不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
◎ “PS”照片的最终效果能被观众接受
◎ “PS”的范畴包括:
色彩调整、影调调整、增减元素、素材拼合等
“PS”的尺度
文_本刊编辑部讨论
数码摄影产生了后期处理现象。尤其时下,似乎有无照不“造”(造:“PS”的意思。)的趋势。对于那些坚持拍摄瞬间的纯正摄影人来说,“PS”可能令他们厌恶。但是大多数人却认为,数码后期处理似乎将摄影师带到了比上世纪的暗房时代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摄影还是设计?
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末,电脑刚刚闯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就已经被无数次地讨论过。时至今日,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仍不明朗。或许只是讨论时日过久,以至于谈之无味,说之不明,索性弃之了。但问题终是不能回避的。
我们认为:纯粹靠后期拼接以及作者构思的,我们姑且称之“视觉比赛”的作品,固然顺应潮流,在不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可以恣意发挥。但是作为摄影艺术,还是希望在享受按动快门的乐趣前提下,利用更为先进的科学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摄影作品。
暗室到明室
随手翻动桌上撂着的今年第13届国际影展的作品时,忽然发现许多我们看来“含有高科技”的摄影作品,在暗房时代也似曾相识。随着数码影像的普及,便捷的电脑后期制作已经让人们忘记了传统暗房中显影、定影液的味道;无所不能的电脑后期技术已经让为了制作一些特技,创造不同的影像视觉,而终日钻在暗房里挥汗如雨的艰辛成为过去。
从暗室到明室,操作的方式变了,但是如果您想让自己的影像走在时代的前列,无论暗室明室,唯一不变的是取景器背后那个操纵它的人,这个人的智慧直接影响影像的水准高下。再说白一点,若想脱颖而出,您的摄影技巧、“PS”技术一定不能随波逐流,也就是最好别跟在别人身后走,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预先想象
后期处理行为的范围非常大,通常包括设置黑场和白场以获得最佳动态范围,调整对比度、色温、色调、明亮度和饱和度,除去一些如噪点和灰尘这样的杂质,甚至大动手术,移花接木。于是就产生了“干涉程度”的标尺,而摄影师准备在这个标尺上走多远?取决于摄影师对画面的预先想象。
从眼前的景象中捕捉到潜在的不同凡响的画面,然后将各种视觉元素组织成引人入胜的构图,一直是摄影的关键技能。后期处理的高手、江西籍摄影师李晓谭说,如果想调出较为理想的照片,预先想象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好比过去说的“照相机-胶卷-输出三个过程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一样。
浑然天成
“PS”给摄影人所带来的便利和无限的想象发挥空间,不必在此赘述。但是似乎国外更追求“PS”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以假乱真。其实这个标准中外相通。在古玩界常有“打眼”的说法,就是说虽是赝品,但仿得跟真的似的,以假乱真。在“PS”领域里,虽然画面做了改动,但得改动得逼真、自然,能够让人接受,这才是成功的“PS”作品。这就像古董行里的赝品,有“劣品”,但更多的“仿制品”却也是透着十足的“技术含量”的。
审美潮流
要说拼拼剪剪、遮遮挡挡的“PS”摄影作品,其实早在19世纪就已有之。像瑞典画家兼摄影家O.G.雷兰德的著名作品《两种生活方式》就是由30多张底片合成的,它是最早的集锦摄影作品。还有我们熟知的郎静山大师,哈尔斯曼、J·哈特菲尔德、尤斯曼等大师,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利用各种技术手法,满足着他们的想象空间。
人类是一个喜新厌旧的生物体。新颖和别致的东西总会挑逗人们的视觉神经。在摄影术发明170年的历史中,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恐怕就是变。
潮流是什么?潮流就是一股风,当它到达了顶点之时往往也是该“改朝换代”之际。换言之,当以欧阳星凯为代表的低饱和度暗色调为主的纪实风潮后,当李晓潭、蓝建民现象的审美后,还会一直继续欣赏下去这种“美”吗?
欲钓人间刘宽新 摄 6张素材片经“PS”合成。
尤斯曼时代用暗房技法,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场景。现在人们同样用PS,展现着头脑里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
◎ 技法只是手段,不拘一格的构思才是作品的生命力
◎ “PS”也要追求自然
以假乱真:重点在真
许坚:“奥赛”中国区负责人
Q_大众摄影:为什么把中国的评委资格取消了?有关报道说是因为中国沙龙摄影作品近年来水平下降,你们认为在哪方面下降了,这些方面国外的发展如何?
许坚:有关报道说是因为中国沙龙摄影作品近年来水平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首先水平下降是不会的,但是确实存在着较严重的题材撞车、手法雷同等问题。“奥赛”作为大量职业摄影师参与的顶尖摄影赛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今摄影界的风潮和趋向。尤其是数码处理方面,技法只是手段,不拘一格的构思才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而中国摄影师的多数作品还是拘泥于技法本身而缺乏宏观上的构思和把控。许多中国摄影作品落选的原因是“PS”成分过重,过重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法不成熟造成作品不完美,处理痕迹严重,画面有破绽;二是技术上虽然过关了,但对于作品来说“PS”处理的程度没有把握好,甚至很多作品并没有必要“PS”。所以“PS”也要追求自然,即使是科幻灵异类的作品也要追求和谐和自然。
Q_大众摄影:“奥赛”对“PS”的审美评判标准是什么?
许坚:富有想象力,富有幽默感,能够吸引观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瞧我Uli Staiger 摄(德国)
◎ Photoshop软件是,基于完善影像,“制造”一幅“绘画艺术”作品,不是摄影
◎ 好作品没有地域限制
◎ “PS”成为数码影像时代的“标准”流程
“PS”数码时代的“标准”流程
路易斯·卡斯特涅达:第十三届国际摄影展览评委
Q_大众摄影:听说今年许多中国摄影作品落选的原因是您认为“PS”的成分过重,是吗?
路易斯:这个问题是当然的,是否PASS掉经过Photoshop处理的摄影作品,完全取决于每个摄影比赛的规则。对我来说,影像的优劣更重要。如果用Photoshop软件是基于完善影像,那么结果将是向传统摄影时代的暗房技法比拼。如果不是基于这种想法,那么它将负担“制造”一幅“绘画艺术”作品的职责,那不是摄影。
当我判断一幅摄影作品是否优秀,基本上是看这幅作品是否具备我认为影像的一些基本要点,例如恰当的技术控制、视觉、创意、好的感觉、构图等等。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应该有一双无形的手,当我的眼睛掠过它时,它的这双无形的手能迅速抓住我,揽着我的脖子命令我:“看我!”
Q_大众摄影:您的这种倾向代表您所在国家摄影艺术或是国际上摄影艺术潮流的看法吗?您如何理解“PS”对今天影像艺术带来的影响?
路易斯:我不这么认为。就我非常个人的经历来说,我或是我的作品都没有受到某个国家的独特的审美或是视觉欣赏等因素的影响。我认为整个地球就是我的国家,人类就是我的家人。任何一幅传世之作的奥秘都不是反映某个地域的,甚至某个国家的艺术倾向,但是它所包含的“信息”是普遍受到所有人类、所有地方公认的,它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展示。
不可否认,Photoshop对影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Photoshop软件能处理掉每一处不甚完美的地方,成为数码影像时代的“标准”流程。
Q_大众摄影:您认为“PS”在影像中所占的比重怎样处理更为合理?
路易斯:这基于摄影师的选择。如果他决定坚持基于传统介质的摄影路线或是其他手工的摄影技术,那么Photoshop就不是重要的技术(除非他要扫描胶片或是打印他的作品。)
Q_大众摄影:对于未来“PS”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您有怎样的预测和趋势分析?
路易斯:哦,我不是预言师。“发现和发明”是永无止境的。对于摄影师来说,Photoshop软件意味着不仅仅是“下一个开始”,更意味着一个可怕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专业的摄影。
第一届国际影展的作品同心协力孔万良 摄(马来西亚)
中空柔光效果。
第八届国际影展的作品西藏女孩 玛雅菲尔波吉斯 摄(美国)
低饱和度影调处理。
(责任编辑:徐静)
从拍摄到制作
从历届国际影展获奖作品看影赛创意技巧流变
如何理解“创意技巧”
从摄影先人第一次尝试多次曝光,第一次尝试在底片上涂涂抹抹开始,摄影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写现实了。现代影像设备技术的成熟,影像制作流程的全面发展,让特殊的拍摄技巧、特殊的制作方式普及开来,各种具备特殊效果的影像风格诞生了。近年来数码影像流程的普及,更让影像的创意化后期处理成为一种潮流,以至于每年有不少的创意摄影大赛,甚至愈发模糊了摄影和设计的界限。
无论是前期拍摄中,运用特殊技法实现的特殊效果,还是在后期制作中,用数字技术进行“再造”或“捏造”的影像,都是为了表达创作者对世界的看法,至于这种创意表达是否有效,效果运用是否到位,除了社会普遍的审美是一种标准,时间也是一种标准。
为何从国际影展看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是国内规格最高的摄影艺术展,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的著名摄影师,它所确立的影像审美取向和高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摄影爱好者的审美和创作,翻阅历年国展获奖作品集,不难看出多年来沙龙摄影领域的风格变迁,从国展获奖作品,创意技巧的发展,以及大众审美的变化。
二十年创意技法变迁记
特殊光学效果
在大家普遍手头拮据,摄影器材还显得相当昂贵,且没有数字后期的时代,要实现创意影像特效,无非两种方法:拍摄时“动手脚”,或是底片冲洗和照片放大时“动手脚”。前者要靠特殊效果的镜头,或是种种特殊的光学手段,后者则是在暗房中对底片和照片的处理。此时的创意效果略显简单,但有些效果至今看来仍不俗气,且透着一丝干净的天真。
采用180°鱼眼镜头
小红娃圆舞曲韩学章第三届国展银牌奖
特殊光学镜头及滤镜
那个时代玩儿摄影的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大家手里的器材也有限,巧妙地使用鱼眼镜头,发挥变形效果的优势,或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滤镜,就可获得大奖。用此类手段拍摄的,至今在各种比赛中也能见到,但未必能获奖了,大家见得多了。
陶醉莱奥波尔德·维迪希
奥地利银牌奖
采用拉伸滤光镜
采用中空柔光镜
秋梦卡尔·海因兹 里什德国
巧妙运用前景
运用玻璃、浴室的门、雨中的车玻璃等作为前景,玻璃后的人物、景物影影绰绰,这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效果,到今天,在从风光到纪实的各类摄影作品中,这种方法都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活气息,结合黑白影像,则艺术效果更强。
相机曝光
本质上,相机是一个用镜头成像,用快门和光圈控制曝光的装置。由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可以实现的效果,就会与人眼看到的有差距,因此也可称为一种创意的特别效果,尤其是在没有数字后期的年代里。
以车窗雨水为前景,巧妙运用遮挡
雨中瓦连京·切雷佐夫苏联铜牌奖
慢门 多重曝光
阿房舞的幻想曲之一
吉成正一日本银牌奖
多重曝光/慢门
多重曝光/慢门,可以将人物运动的流程都凝固下来,或是营造超现实的视觉效果,在一些比较抽象的背景中,这样的画面就有些绘画的美感了。可以看到,一些创意制作都好的作品,至今看来仍然不俗。
慢门凝固主体运动
多重曝光带来超现实效果
航线彼得·拉廷
荷兰 铜牌奖
斗牛
让·玛丽·尼格来
法国 银牌奖
动态主题的慢门虚化
在拍摄一些运动、舞蹈题材的时候,慢门将动作变成舞蹈,在不同的色彩和影调下,照片会形成不同的色块质感,虽然是最基本的技巧,拍出好的画面效果仍然不是很容易,目前由数码相机进入摄影的影友,拍出这种感觉的并不多,技巧仍然是很重要的。
黑白摄影效果
黑白摄影的操作流程,决定了在制作影像的每个步骤中,你都可以对它动手动脚,曝光冲洗放大整个流程作为摄影的主流存在了那么多年,当时的摄影人大部分都对暗房技术熟悉,于是在当年国展参赛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精彩的黑白照片,其中不乏许多具有独特效果的作品。
高反差黑白
细腻的层次是黑白影像的特点,当然,几乎没有层次的高反差黑白照片也是一种独特的黑白效果,在表现一些比较有抽象感,有大面积亮部和阴影的场景时,这种风格经常出现,这种效果在数字时代没有得到延续,人们更乐意用彩色影像转换成影调丰富的“仿黑白”影像。
向日葵尼克·斯科维荷兰银牌奖
粗颗粒效果突出画面气氛
高反差效果 非常规极限构图,达到抽象冷静的效果
棚屋斯丹福莱瑞士铜牌奖
粗颗粒黑白
对银盐胶片来说,本来颗粒是被制造者规避的,但是在一百多年的摄影史中,由于摄影创作和技术发展的互动,银盐的颗粒感反而由一种技术层面效果上升为一种艺术风格,浓厚的黑白影调上,大片结实的颗粒,给照片增加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至今仍然不断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不过参加影赛的少。
红外效果
那个时代还能买到红外胶片,所以我们在国展参赛照片中也能见到红外胶片拍摄的照片,那种梦幻、鬼魅的效果让照片和现实世界大大拉开距离,非现实就是一种美。
红外线胶片实现梦幻般的效果
夏日浓阴奥拉夫
哈格多恩 荷兰
多底合成 绘画,重现拍摄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底片上的“绘画”
由于黑白照片是通过底片制作出来的,过程需要底片和相纸通过曝光这个过程,于是可能性就增加了——在底片上或相纸上“动手脚”,多次曝光或者涂涂抹抹,又或是影像的叠加,在没有PS的时代,这对不懂暗房的人绝对算是种魔术了。
等待日出米龙·舒德罗 白俄罗斯银牌奖
彩色影像
每种创作媒介的诞生,都有可能让创作往前走一步,虽然这也可能让传统的创作者有些迷乱,但后来的创作者可能会更熟悉这种新的技术。80年代,彩色胶片开始在摄影人中普及开来,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彩色照片被拍摄制作出来,随着色彩这种新鲜元素的进入,基于这种元素,又有了新的创意可能。
成功的重叠和拼贴,巧妙的艺术化处理
蜕变少女A一泽宗弘日本
后期影像重叠
重叠和拼贴,是现代主义绘画最早进行探索的一种语言方式,并在几十年中渗入了文学、音乐、电影等各个领域。彩色影像的拼贴因增加了色彩元素而更丰富,但对比上下两张照片,则更明显地发现,抽象化的重叠和拼贴是更适合这种技法的风格,超现实的风格则不太适合,显得比较“假”。日本摄影师一泽宗弘的作品到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经典且现代的魅力。数字时代拼贴更容易,但拼出感觉则仍然需要创作者的功力。
色调效果分离,提供一种视觉新鲜感
小时候黎荣照澳门 铜牌奖
分离色调
彩色照片进行色调分离,当时还没有电脑后期,而是通过同底多蒙板遮挡的方式进行操作的,当时人们很少见到这种画面效果,而且制作起来确实非常困难,这种视觉新鲜感就容易获奖,但现在很少有这种风格的照片还能获奖了。
秋叶
让-丹尼尔勒姆瓦纳
法国银牌奖
较刻意的重叠拼贴效果
较刻意的重叠拼贴效果
单张照片通过镜像,营造现代感
紧张中的反应之3高速公路雅各布·范德·比尔荷兰铜牌奖
镜像营造现代感
镜像
将照片做镜像,是将单张的照片作为整张的构成元素,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线条感和立体感都是这种照片的主要风格,因此当时有这种作品获奖,然而在数字时代,这种作品则不常见了,难道是因为它“太容易了”?
传统技法实现绘画效果
各种绘画效果
在没有数字后期的时代,用彩色照片实现各种绘画效果,不能在“PS”中点击一个滤镜就搞定,而需要相当复杂的实验和制作,采用不同的曝光技术,不同的感光材料等。所以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是比较“吃香”的。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富有感情和想象力的作品仍然比那些简单追逐效果的作品更有艺术魅力。
数字影像后期
90年代中后期,数字影像技术随着电脑进入普通家庭而开始普及,一开始大家都看着新鲜,随便点击鼠标,一张照片就能看起来很新鲜,甚至获奖,原因是大家都没有这种视觉经验。而现在大家对那种随意“PS”的照片都有了免疫力,照片要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简单特效大家已经不入眼了。
龟裂的河床
陈芳东中国铜牌奖
概念诠释
用PS将几种能传达某种概念的元素放在一起,比如沙漠与水,香烟与肺,酒与汽车……我们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来,这种照片我姑且称之为“概念诠释”。在最初阶段,这种图解概念的照片也能获奖,但这种方式没有太多的摄影语言,也算不上精妙的设计,不具备摄影本身的美感,往往还显出制作的粗糙,于是尽管现在也还有这类照片,但很难获奖了。
没有怜悯凯文·阿德拉德
英国 铜牌奖
通过“PS”结合不同照片,较直白的概念诠释,但美感不足
各类PS滤镜效果
还记得十多年前,大家刚刚装上以Adobe Photoshop为代表的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其中单“滤镜”一个功能,就可以轻松地将照片变成从没见过的样子,风靡了好一阵,看那时候的影赛入围作品,可以见到大量此类被“滤镜”处理过的照片。可如今已经不常见,因为拍得好的照片,不大会用滤镜来损失本身的素质,拍的不好的,用上滤镜效果也未必能得到提升。
光的图画库特·尼森丹麦铜牌奖
直接应用“PS”的滤镜效果
消色加雾气的气氛效果
在大家看腻了浓墨重彩的影像之后,忽然有一个阶段,在一部分摄影人中流行起来这样一种风格:色彩饱和度降低,背景上用PS营造一些烟雾,气氛比较阴郁。我们不能确定始作俑者是谁,但本图的作者就是以这种风格而在国展上获了奖。这两年来,这种风格也有泛滥的趋势。
雾幻如烟李晓谭
中国铜牌
降低饱和度,压暗影调制造“烟雾”,强调气氛
美术化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美术化”效果,不是指用滤镜将照片变成某种油画的质感,而是有摄影的元素,也有设计的语言,再将两者相结合所实现的效果。不过,笔者认为其实这类作品和设计更近。
巧妙结合设计语言与摄影语言,有更“美术化”的效果
在梦中拉杰什·古普塔印度评委推荐奖
更换画面元素
猪头换马面,蓝天换大海,庄稼地换成花的海洋……所谓“改天换地”,我们将其总结为用软件改变画面内的元素,这种照片在刚出现的时候也能获奖,但现在少了,即使改换,也要做到自然。而且真正拍的过硬的片子,一般也不用这个方法。
简单的“改天换地”曾风行一时,现在需更巧妙使用才能不落俗套
编组飞行莫尔捷·安内特比利时铜奖
(责任编辑: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