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偷着入党的”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r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定一,出生于江南名门,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才华横溢的他当了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一生“出入几生死、往事泣鬼神”,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的入党经历同样非同寻常,不乏有趣之处。
  
  埋头读书只为“实业救国”
  
  1922年夏,年仅16岁的陆定一以优异成绩升入南洋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工科高等学府,素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摇篮”之称。在校学生既重视科学技术理论的学习,又重视实践活动。但是对于政治,很多人则置身于外不闻不问。
  当时的陆定一一心一意要走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南洋大学里,他认真读书,刻苦钻研,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从1924年春天到1925年春天,各派政治力量在南洋大学中展开了一场较量,他们纷纷邀请自己一方的知名人士到学校来演讲。其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共产党人恽代英的演讲,他常常以生动的语言和富有说服力的论据,阐明反帝反军阀的重要意义和进行国民革命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也很受青年学生的欢迎。逐渐地,学生中觉醒的人越来越多。
  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使得南洋大学里的政治气氛日益浓厚起来,陆定一的思想也受到较大影响。当时,南洋大学毕业的学生大都分配到铁路系统或一些大工厂中工作,陆定一考虑到铁路被军阀操纵着,工厂是资本家的,自己学了几年的科学技术,最后仍要在这帮人手下做事,受他们支配,这怎么能救国呢?他逐渐认识到在政治腐败的状况下靠科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实业救国只是一种幻想。那么,救国的办法到底是什么,陆定一一时陷入迷惘。
  
  参加国民党进行革命实践
  
  1925年3月12日,在南洋大学为孙中山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恽代英发表了言辞激烈、打动人心的演讲。听到恽代英的革命演说后,陆定一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启了心灵之门,对陆定一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陆定一后来说:“恽代英是我的第一个革命的启蒙老师。”
  此时,为了巩固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以国民党的名义发动一场广泛的宣传运动,大量印发孙中山的著作,同时发展国民党组织。南洋大学所在的国民党区分部在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下也开展了宣传运动,并就“学生应当埋头读书还是关心政治”、“究竟应当赞同哪个党派的主张”等问题进行辩论。当时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主张受到普遍拥护,辩论的结果是学生应当关心政治、拥护国民革命这种观点占了优势。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因势利导发展了一批左派青年参加国民党,壮大左派力量。
  这一切给了陆定一深刻的教育,他开始认识到,只有反帝反军阀、进行国民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他开始接触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其中关系较为密切的有同班同学张永和。这个云南青年革命热情很高,工作十分积极,待人也很诚恳。在两人的交往中,张永和有意识地在政治上引导陆定一。
  有一天,张永和给了陆定一几本孙中山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这些书对陆定一颇有吸引力,他觉得这些道理是可以拯救中国的。经张永和与在东亚同文书院读书的梅电龙(后来改名为梅龚彬,也是共产党员)介绍,陆定一正式参加了国民党。
  当时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反对学生参加党派进行救国活动,认为学生开口闭口救国,只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一个叫“和轩”的同学在《南洋周刊》上发表文章《学生救国之途程》,指责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唱着学生救国的高调,中国却并未进步,简直越搞越糟,学生运动只是感情冲动的表现,于国家没多大裨益。他讽刺学生的“入党热”“像愚夫愚妇进基督教堂礼拜一样”,认为中国的病根是生产力太低,教育不发达,国民知识闭塞。学生只应在救治国家的这些弱点上努力才是切实有效的。
  这种思想不仅在学校里而且在社会上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陆定一觉得自己已从“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狭隘思想中解脱出来,有责任引导别人不再钻这一死胡同。于是,他在这年5月1日的《南洋周刊》上发表《与和轩君讨论学生救国的途径》一文,指出中国的病根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只要外国侵略存在,中国主权丧失,振兴实业也就是空谈,学生的功课固然要紧,不管功课的人是我所绝对反对的,但读熟书角里的小字,把分数看得像性命一样,只读书而不管一切,我也不赞成。
  这篇文章虽然还没有把相关道理讲得透彻,却反映了陆定一思想的明显转变。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这天,南洋大学和附中学生组成的17个演讲队共400余人集结从徐家汇步行到公共租界,奔赴演讲地点垃圾桥附近的沪宁车站(即北火车站)。各演讲队在这一带散发传单,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上海其他各校的学生也从四面八方向租界汇集。陆定一活动在南京路北面、浙江路天津路口,他从一家店铺借来一张凳子,站在上面向群众演讲。正在他慷慨陈词之时,突然从南面传来枪声,接着便是一阵骚乱。陆定一停止了演讲,走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游行队伍走到南京路同昌车行样子间门口时,英国、印度巡捕忽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在新世界商场附近的马路上,有十几个人顿时倒在血泊中,而许多手无寸铁的学生正在被驱出南京路。目睹这一暴行,同学们怒火中烧,顾不得个人安危,按照上海学联的通知,到法租界霞飞路交涉公署要求政府向帝国主义提出严重抗议。陆定一跟着队伍一起到了交涉公署门口。一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出来当代表,同接待人员辩论,要他们向英、日帝国主义交涉。可北洋政府的接待人员只是支支吾吾,不敢明确表示支持学生。这个青年慷慨激昂,据理力争,好几次把接待人员驳得哑口无言。看到这一情景,陆定一很受感动。他也针对接待人员的软弱态度,指出政府应该做国人的后盾。但交涉最终无果而终。
  此时正是学期临近尾声,期末考试在即。可陆定一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愤情绪,不能安心坐下来准备功课,经常终日为学生运动而奔波。陆定一与同学张永和作为南洋大学学生会代表被派到上海学联工作,担任学联出版的《学潮日刊》编辑。这是他走出校园从事文字宣传工作的开始。《学潮日刊》主要是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支持工人和学生的斗争,而且针对英国租界当局工部局出版的一份小报《诚言》所发的对五卅惨案等歪曲事实的报道,给予针锋相对的有力驳斥。参加五卅运动是陆定一的一次革命实践,给了他生动深刻的教育。
  
  “偷着入党”,认定共产党才是救国之中流砥柱
  
  随后,重返学校的陆定一升入大四学习。直到这时他还不知道,和他同住一间宿舍的交情要好的同学张永和就是共产党员。
  1986年前后,陆定一在接受采访时,曾兴致勃勃地回忆起早年参加革命的往事,非常风趣地说:“你们知道吗?我是偷着入党的。”大家听了,十分不解。陆定一哈哈笑了起来,然后缓缓讲道:“我跟张永和同志住在一起的时候,见他总是来去匆匆,时常拿一包东西往抽屉里一锁,很神秘的样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偷偷地去看抽屉里放了什么东西,一看,原来都是共产党的报告和文件。”
  “我恍然大悟:张永和是一位共产党员。就是这么一看,促使了我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陆定一接连偷看了几次后,张永和似乎对陆定一的好奇行为有所察觉,显出了不安的神色。陆定一索性坦率地告诉了他,并责怪他为何不早点给他看这些文件,使他能够知道更多事情,多懂得一些革命道理。由于平时的彼此了解和相互信任,尤其是五卅运动中有过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张永和感到陆定一是可以信赖的同志,于是,干脆向他表明了身份,并且借此机会向他讲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理。他说:三民主义是不彻底的,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才有希望,人民才能真正从被压迫的地位解放出来。而且,无产阶级还要实行世界革命,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的理想,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
  张永和又说: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很强的,要完成中国革命,就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他们都是有武装的,不唤起和组织工农,不同世界各国的朋友一致斗争,就不能胜利,胜利了也不能巩固。他还说,搞革命需要一批职业革命家,别的事情不管,一心一意为革命,出生入死也在所不惜。他们是在秘密的环境中工作,如果被敌人抓去,就会坐牢杀头。没有这一批人,革命就不会取得最终胜利。
  最后,张永和神情严肃,郑重地提出介绍陆定一参加共产党。
  张永和一番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使陆定一激动得几天都没睡好觉。那几天里,他一直在反复思考着……当时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读得很少,对马克思主义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可是共产党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他是赞同的;共产党要拯救中国,解放被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这也正是陆定一的理想。他回想起五卅运动中那些共产党员如刘华、顾正红和恽代英等忘我工作、出生入死的事迹,不禁由衷地敬佩共产党,觉得共产党员有着伟大理想和抱负,做名共产党员很有意义。但他同时想到,参加共产党就要做职业革命家,首先是生活不安定、待遇很低。参加共产党首先就要做好放弃今后做工程师的那种优厚待遇、过艰苦生活的思想准备。其次,干革命就要有决心为革命赴汤蹈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不顾。这两个关键问题不能不慎重考虑。然而,他又转而想到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的欺侮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为铁血男儿,自己理应解救他们。于是,陆定一下定了决心,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参加共产党!他终于作出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陆定一此时只有19岁,张永和先介绍他参加共青团,入团手续与入党差不多,两位介绍人带着陆定一到南洋大学附近的复旦大学内(当时尚未迁到江湾)一个偏僻的小房间里,在一面红旗下陆定一庄严宣誓,秘密加入了共青团。
  这个时候,大革命已逐步进入高潮,形势发展很快,党和团的组织不断扩大,两三个月后,陆定一即转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从此,他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跟着共产党,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贡献了终生。(题图为1925年的陆定一)(责任编辑:徐 嘉)
  
  链接:
  陆定一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省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等职。长征时,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5年,陆定一任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陆定一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文化部部长。
  在“文化大革命”中,陆定一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关押近13年之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定一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是中共第七、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其他文献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史中,中美关系一直是足以直接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篇章。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历程中,以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的《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出台最为引人注目,这三份公报浓墨重彩地构筑了中美关系的基石,而它们相继出台的经过,也生动地见证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逐步发展的清晰足迹。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纪念。    国际时
期刊
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林业局退休干部周恒卿家里,珍藏着一本珍贵的笔记本,其上有50年前雷锋写给周恒卿的赠言——“周恒卿同志: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请您多多帮助我,让我们共同进步。 雷锋 62.2.22”  “老周,您是怎么认识雷锋的?雷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几句话的?”在笔者的追问下,周恒卿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    一次难忘的留言    1959年12月20
期刊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亲临南方视察,并以他惯以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地发表了一系列廓清人们思想中姓“资”姓“社”模糊观念的言论。对此,党内人士一般是从中央文件中知悉的,而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则是通过阅读一篇被全国报刊转载、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才了解到的。   这年1月18日下午5时许,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在办公室接到电话通知:速到市委接受一个特别采
期刊
叶剑英(1897~1986)原名叶宜伟,字沧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55年被授元帅军衔。广东梅县人。曾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任职。1927年广州起义中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回国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瑞金卫戍司令员、军委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解放軍参
期刊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深入安徽省砀山县视察指导工作。他的一言一行、简朴的生活作风、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给我们这些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这年10月24日上午,中共砀山县委组织部通知我们立即到县委二楼会议室开会。那天是星期天,各办公室都没有人上班。9点整大家便到齐了。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李令臣、范文光等9位同志,县委办公室主任赵文明点了名,并讲了我们的任务、纪律和保密要
期刊
编者按:安徽是党史资源大省,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革命红旗,百折不挠地进行英勇斗争,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全省各地留下无数的红色印记。本刊现撷取各地革命、建设时期最闪光、最有特点、最有价值、最有影响、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生动再现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进一步深化地方党史宣传,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
期刊
合肥市瑶海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自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合肥市瑶海区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持抓细“学”、抓牢“做”、抓实“改”,把学习教育与加快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实现瑶海全面振兴发展紧
期刊
卡特任美国总统时期,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排除。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宣布了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在中美建交谈判的过程中,卡特总统向邓小平发出了正式访问美国的邀请。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访美。他是第一位正式访美的中国领导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
期刊
随着台湾方面解密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情报作战内容和戴笠部分档案,以及10月8日三卷本《戴笠与抗战》的出版,一段抗战时期不为人知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周佛海早在1943年就已加入军统为国民党政府服务,另一个出名的汉奸丁默邨也在抗战后期被国民党政府吸收,帮助接收日占区浙江。  在这次出版的《戴笠与抗战》中,一项惊人的发现是证实了周佛海在抗战中与国民党政府的合作关系。之前被盖棺定论的汉奸周佛海早在1943年就
期刊
毛泽东的记忆误差  毛泽东曾于1918年和1919年曾两次到北京。毛泽东后来向斯诺回忆说,第二次在北京(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的时候,“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其中之一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不过,大概是由于年代久远吧,毛泽东的记忆在这里出现了误差。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经陈独秀和李汉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