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由此推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我们在近几年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一个宗旨、五个模式”。
一、一个宗旨
一个宗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路子。就会计专业而言,服务谁?服务什么?简言之,就是服务于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财会专业人才;服务于企业需求,根据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服务于学生,为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岗位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人才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进行。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财会工作岗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既区别于着重技能培养的中职教育,又区别于着重理论素养培养的普通本科教育,它是要培养具有系统的会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一定后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这是我们高职会计职业教育所始终牢记的宗旨。
二、目标模式
作好专业建设,首先要有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目标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可用“四位一体”的目标模式概括。总体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高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应用型主要指动手操作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具体目标包括:
1.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这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的知识体系。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应根据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设定。从目前来看,会计专业应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应体现职业性。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应是每一个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4.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应具有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模式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概括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会计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三位一体、五证五能”。“三位一体”即指通过一个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资格证书考取三个方面的任务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从事会计工作,起码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规范、熟练地操作技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三个条件。按照“学做一体、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上述三个条件的实现应统一于一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彼此分离。在学做一体方面,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如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账、证、表进课堂,取消学生传统的书面作业,通过账、证、表的形式实施教学与训练,学生边学边练,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另外,通过岗位专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开设上,将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材、考核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融通。财政部门是会计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所主管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代表了行业或岗位的标准,因此,学生通过证书课程的学习,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为证书考取创造了条件,学生的考证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以证代考”,一举两得。
如果说“三位一体”是手段、是过程,那么“五证五能”就是目标、是结果。“五证五能”是指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考取五个证书,培养五方面能力。在证书考取方面,根据高职教育三年的学习进程,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证书考取为主线,为有志于会计工作的学子们精心策划了三年在校学习的合理路径,图示如下:
在能力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一是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验钞、凭证填制、键盘录入等;二是会计核算技能,这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记账算账、报表编制等;三是财务管理技能,包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四是会计电算化技能,包括软件运用、信息管理等;五是会计相关技能,包括工商业务(公司注册、年检、变更等)处理、税收业务(算税、报税、退税等)处理、银行业务(票据、贷款、结算等)处理。由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上述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来承担,因此上述的业务处理能力就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上述能力与证书前后衔接,梯级推进,形成了一个与课程体系相衔接相对应的证书体系,并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相一致。证书、能力、课程三者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四、实训模式
根据会计专业校外顶岗难的问题,确定“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落实以“专业见习—课堂训练—软件模拟—手工实训—顶岗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见习。根据认知原理,在专业学习之初,通过企业专业见习,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账簿体系,建立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训练。根据熟能生巧的原理,利用课堂练习和会计模拟系统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演练。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即是说学习知识需要经常练习。把课程教学与业务练习融为一体,一是通过电脑利用模拟软件反复训练,二是改变传统书面作业模式,利用真实的账表进行手工模拟训练,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训练,做到学会、会做。
3.分岗位模拟实训。模拟企业实体、业务进行分岗位仿真训练,主要是通过手工训练和软件实训室模拟实训,通过分角色扮演,在各个核算岗位上根据典型业务内容进行模拟训练,将所学知识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做中学。
4.综合实训。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专门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按照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让学生建账设账、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通过综合实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5.顶岗实习。针对会计专业校外顶岗难的问题,我们探索出走校内定岗的路子。首先设计真实的工作场景,最好建立一体化教室,会计工具上桌、会计流程上墙、会计账页到人。其次通过引入代理记账机构等手段,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将其中一个会计周期的典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包括自制凭证),经过整理、复印成册,作为学生实习的依据。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最终提交报表、税收、分析等财务结果。这种基于真实业务内容的实训,做到真账真练、真岗真做,从实践情况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效果良好。
通过以上实训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对会计的工作任务、操作流程有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基本上能胜任会计岗位的各项工作,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模式
根据我们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会计专业运用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较为合理有效。
首先,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针对专业对应岗位和主要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性要求。对与专业、职业不相关的课程进行删除,并根据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设置大而全,课程内容重复,尽可能减少教师、学生的无效劳动。其次,进行课程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会计岗位工作的内容和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把课程划分为若干项基本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再次,进行任务实施。对每项任务,按照任务目标—岗位分析—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工作内容,了解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每一项任务实施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学习内容、巩固练习、岗位实训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并通过职业训练获取职业能力。最后,为使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开展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及教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缺少系统的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会计系列教材。
六、学业评价模式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注重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乾坤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评价,其中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应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在实践中把课程分为证书课程、非证书考试课、非证书考查课、专项实训课等,对每类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如证书课程,包括证书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平日成绩三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为5:3:2,即社会化证书考试成绩占50%,日常技能训练、课程(岗位)实训等占30%,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20%。三个方面均为合格,这门课程才算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若有一项不及格,该门课程确定为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非证书考试课、非证书考查课、专项实训课等课程,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区别设置,但分项考核、各项合格的要求应当一致。这对“四位一体”目标模式的实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刘凤云.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3]侯君邦.任务驱动模式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J].会计之友,2010,(5).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由此推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我们在近几年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一个宗旨、五个模式”。
一、一个宗旨
一个宗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路子。就会计专业而言,服务谁?服务什么?简言之,就是服务于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财会专业人才;服务于企业需求,根据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服务于学生,为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岗位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人才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进行。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财会工作岗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既区别于着重技能培养的中职教育,又区别于着重理论素养培养的普通本科教育,它是要培养具有系统的会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一定后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这是我们高职会计职业教育所始终牢记的宗旨。
二、目标模式
作好专业建设,首先要有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目标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可用“四位一体”的目标模式概括。总体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高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应用型主要指动手操作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具体目标包括:
1.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这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的知识体系。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应根据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设定。从目前来看,会计专业应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应体现职业性。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应是每一个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4.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应具有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模式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概括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会计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三位一体、五证五能”。“三位一体”即指通过一个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资格证书考取三个方面的任务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从事会计工作,起码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规范、熟练地操作技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三个条件。按照“学做一体、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上述三个条件的实现应统一于一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彼此分离。在学做一体方面,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如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账、证、表进课堂,取消学生传统的书面作业,通过账、证、表的形式实施教学与训练,学生边学边练,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另外,通过岗位专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开设上,将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材、考核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融通。财政部门是会计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所主管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代表了行业或岗位的标准,因此,学生通过证书课程的学习,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为证书考取创造了条件,学生的考证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以证代考”,一举两得。
如果说“三位一体”是手段、是过程,那么“五证五能”就是目标、是结果。“五证五能”是指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考取五个证书,培养五方面能力。在证书考取方面,根据高职教育三年的学习进程,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证书考取为主线,为有志于会计工作的学子们精心策划了三年在校学习的合理路径,图示如下:
在能力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一是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验钞、凭证填制、键盘录入等;二是会计核算技能,这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记账算账、报表编制等;三是财务管理技能,包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四是会计电算化技能,包括软件运用、信息管理等;五是会计相关技能,包括工商业务(公司注册、年检、变更等)处理、税收业务(算税、报税、退税等)处理、银行业务(票据、贷款、结算等)处理。由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上述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来承担,因此上述的业务处理能力就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上述能力与证书前后衔接,梯级推进,形成了一个与课程体系相衔接相对应的证书体系,并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相一致。证书、能力、课程三者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四、实训模式
根据会计专业校外顶岗难的问题,确定“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落实以“专业见习—课堂训练—软件模拟—手工实训—顶岗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见习。根据认知原理,在专业学习之初,通过企业专业见习,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账簿体系,建立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训练。根据熟能生巧的原理,利用课堂练习和会计模拟系统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演练。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即是说学习知识需要经常练习。把课程教学与业务练习融为一体,一是通过电脑利用模拟软件反复训练,二是改变传统书面作业模式,利用真实的账表进行手工模拟训练,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训练,做到学会、会做。
3.分岗位模拟实训。模拟企业实体、业务进行分岗位仿真训练,主要是通过手工训练和软件实训室模拟实训,通过分角色扮演,在各个核算岗位上根据典型业务内容进行模拟训练,将所学知识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做中学。
4.综合实训。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专门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按照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让学生建账设账、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通过综合实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5.顶岗实习。针对会计专业校外顶岗难的问题,我们探索出走校内定岗的路子。首先设计真实的工作场景,最好建立一体化教室,会计工具上桌、会计流程上墙、会计账页到人。其次通过引入代理记账机构等手段,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将其中一个会计周期的典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包括自制凭证),经过整理、复印成册,作为学生实习的依据。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最终提交报表、税收、分析等财务结果。这种基于真实业务内容的实训,做到真账真练、真岗真做,从实践情况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效果良好。
通过以上实训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对会计的工作任务、操作流程有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基本上能胜任会计岗位的各项工作,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模式
根据我们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会计专业运用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较为合理有效。
首先,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针对专业对应岗位和主要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性要求。对与专业、职业不相关的课程进行删除,并根据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设置大而全,课程内容重复,尽可能减少教师、学生的无效劳动。其次,进行课程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会计岗位工作的内容和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把课程划分为若干项基本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再次,进行任务实施。对每项任务,按照任务目标—岗位分析—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工作内容,了解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每一项任务实施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学习内容、巩固练习、岗位实训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并通过职业训练获取职业能力。最后,为使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开展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及教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缺少系统的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会计系列教材。
六、学业评价模式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注重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乾坤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评价,其中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应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在实践中把课程分为证书课程、非证书考试课、非证书考查课、专项实训课等,对每类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如证书课程,包括证书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平日成绩三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为5:3:2,即社会化证书考试成绩占50%,日常技能训练、课程(岗位)实训等占30%,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20%。三个方面均为合格,这门课程才算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若有一项不及格,该门课程确定为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非证书考试课、非证书考查课、专项实训课等课程,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区别设置,但分项考核、各项合格的要求应当一致。这对“四位一体”目标模式的实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刘凤云.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3]侯君邦.任务驱动模式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J].会计之友,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