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 亚当·艾略特
主演: 托妮·科莱特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艾瑞克·巴纳
类型: 动画
上映日期: 2009年4月9日
澳大利亚
诗人于坚在《云南,落日投来的古代光芒》中说,在云南巍山古城,“精神出轨者被视为自然,易之一种,疯人们仍然有生活在大家庭中的权利,疯子鼓盆而歌,当街而过,坐在茶铺深处出神入化,人们只当是庄子再世”。我想,这是他人的目光和感觉,对于“鼓盆而歌”者,他们是不是以为自己是“庄子再世”呢?澳大利亚动画片导演亚当·艾略特2009年新拍了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片中的马克思是一个肥胖症加焦虑症患者,他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他在给澳大利亚女孩玛丽的信中说,“年轻的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人人都是精神病”,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着不同精神状态的折磨,但我们大家都比较善于隐藏自己。而有一些人,则像亚当·艾略特的动画片被人们视作特别的电影一样他们被看作特别的人。《玛丽和马克思》买了以后一直放在未看碟的筐里,直到今年春节才把它放进影碟机。本来是一个喜洋洋的节日,但看《玛丽和马克思》却让人下坠,还好,这还不是一个让人坠落到深渊里不能自拔的片子。玛丽和马克思都是不完美的人,他们挣扎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努力去理解他人,发现美好。话说回来,谁又是完美的人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亚当·艾略特所说的“有瑕疵和缺陷”、“另类”、“异己”的人,只不过我们在人群中让自己尽量合群、适应。
我们亲戚家的奶奶,年届90了,仍然在服用控制情绪的药物,一般来说在她的这个年纪,即使得过精神分裂症也会平息下来,但她仍然在和自己作战,时不时地到北医六院住一阵子。电话里听到她爽朗的笑声,高声骂我们这些没良心的、不给她打电话的小混蛋们,听她述说自己最近身体衰退的种种症状,比如吃饭掉饭粒、走路放屁、笑起来止不住等等。听到这些报告,我们便知道她不错,挺好的,我们害怕的是她的沉默。我的伯父年轻时受过刺激,老年平静下来,仍然沉浸在过去的时光中不出来,和他谈话,话题永远停留在“文革”中,他的孙子因此而熟知很多革命口号和毛主席语录。听他们祖孙对话真的以为会有时光机器这样的东西存在。我的一个朋友深陷在抑郁症中,甚至不能出来工作。与玛丽和马克思一样,他们都是特别的人,我准备推荐给他们看《玛丽和马克思》,让他们知道有人用这样一部“五月蒿草”般苦味清香的动画片来赞美他们,在为他们的“不纯粹”和“不完美”而鼓掌。
对于粘土动画片,我只知道片中的世界是由粘土捏制而成的,其余的我一窍不通,听说为了一个场景,工作人员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搞定。我喜欢那些土质的人偶、动物和城市,我知道那是一个由粘土创造的世界,我猜想,亚当·艾略特应该是最理解上帝的人,上帝当初创世纪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片子历时5年,他把这5年的创作时光称作“一个慢慢享受的自杀过程”。但我真的很喜欢粘土做成的玛丽和马克思们,他们像“土”一样笨拙、质朴、单纯、包容……
玛丽是澳大利亚的一个8岁女孩,有一个除了工作就躲在阁楼上做鸟类标本的父亲和一个酗酒、喜欢在超市里顺东西的妈妈。亚当·艾略特说他喜欢美国女摄影家黛安·阿勃斯,那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去年还是前年?我写过黛安·阿勃斯的传记片《皮毛》的影评,虽然那片子让我不太喜欢。所以他在影片中以黛安·阿勃斯为原形塑造了一个人物,我找来找去不知道哪个女士是黛安,不能是玛丽的妈妈吧?那个猩红嘴唇的女人也太离谱了。玛丽有一双雨后泥潭颜色的眼睛,额头上有一块屎黄色胎记,爱邻居的希腊男孩。马克思住在美国纽约,一个有很多人但都和马克思没什么关系的城市。他肥胖、患有焦虑症,44岁。两人的世界本来毫不搭边。
一次,玛丽的妈妈带玛丽去超市,妈妈又顺东西的时候被抓了现行,仓惶逃跑的时候,玛丽顺手撕下了电话簿某页上的一条纸,纸上的地址便是马克思的。玛丽写信给马克思,从此开始他们长达20年的通信。中间当然会有各种原因的间断,比如误会、马克思生病住院,但断断续续,他们在各自不完美的人生中一直并肩前行。马克思回答玛丽的问题,比如性、歧视、寂寞、恋爱恐惧、绵羊会不会缩水、出租车如果倒着开我们会不会得到很多钱等等。他教给玛丽怎样克服困难,虽然他也需要帮助。玛丽按照马克思教给的办法,把额头上的胎记称作巧克力天使记号,告诉男同学再因此欺负她,那么死后玛丽就不给他一块巧克力。
玛丽做美容去掉了胎记,爸爸去世了,妈妈自杀了,她上了大学,为了她和马克思这样的人学心理学,和心仪的希腊男孩恋爱成功并结婚、生子、离婚;马克思减肥未果、焦虑症时好时坏,中了大奖,买了巨多的巧克力后把余下的钱都给了邻居老太太和动物站。
玛丽以马克思为研究对象写了一本书,书马上要出版了。玛丽写信告诉马克思,要送给他一本。但马克思感到受了伤害。玛丽因此从情绪的高峰跌到了低谷,把已经印好的书送到造纸厂毁掉,生活也变得一团糟……
马克思后来想明白了,给玛丽写信: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惟一的朋友。
玛丽带着自己的宝宝去美国看马克思,马克思在玛丽到达的那天平静去世。玛丽回头看到对面墙上贴满了她写给马克思的信,信被熨得平平整整。
这是一部险些被我错过的片子,还好,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玛丽和马克思》热过以后才与它相遇。今年2月号的《环球银幕》上也刊登了一篇关于《玛丽和马克思》的评论《我为玛丽狂》。《环球银幕》之所以在片子发行快一年的时候仍然刊登这篇文章,还是因为编辑们也超喜欢吧?有的时候我难免在这样的事情上发现他们的小私心,但这个小私心我喜欢。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如此需要彼此的安慰。
主演: 托妮·科莱特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艾瑞克·巴纳
类型: 动画
上映日期: 2009年4月9日
澳大利亚
诗人于坚在《云南,落日投来的古代光芒》中说,在云南巍山古城,“精神出轨者被视为自然,易之一种,疯人们仍然有生活在大家庭中的权利,疯子鼓盆而歌,当街而过,坐在茶铺深处出神入化,人们只当是庄子再世”。我想,这是他人的目光和感觉,对于“鼓盆而歌”者,他们是不是以为自己是“庄子再世”呢?澳大利亚动画片导演亚当·艾略特2009年新拍了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片中的马克思是一个肥胖症加焦虑症患者,他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他在给澳大利亚女孩玛丽的信中说,“年轻的时候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人人都是精神病”,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体验着不同精神状态的折磨,但我们大家都比较善于隐藏自己。而有一些人,则像亚当·艾略特的动画片被人们视作特别的电影一样他们被看作特别的人。《玛丽和马克思》买了以后一直放在未看碟的筐里,直到今年春节才把它放进影碟机。本来是一个喜洋洋的节日,但看《玛丽和马克思》却让人下坠,还好,这还不是一个让人坠落到深渊里不能自拔的片子。玛丽和马克思都是不完美的人,他们挣扎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努力去理解他人,发现美好。话说回来,谁又是完美的人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亚当·艾略特所说的“有瑕疵和缺陷”、“另类”、“异己”的人,只不过我们在人群中让自己尽量合群、适应。
我们亲戚家的奶奶,年届90了,仍然在服用控制情绪的药物,一般来说在她的这个年纪,即使得过精神分裂症也会平息下来,但她仍然在和自己作战,时不时地到北医六院住一阵子。电话里听到她爽朗的笑声,高声骂我们这些没良心的、不给她打电话的小混蛋们,听她述说自己最近身体衰退的种种症状,比如吃饭掉饭粒、走路放屁、笑起来止不住等等。听到这些报告,我们便知道她不错,挺好的,我们害怕的是她的沉默。我的伯父年轻时受过刺激,老年平静下来,仍然沉浸在过去的时光中不出来,和他谈话,话题永远停留在“文革”中,他的孙子因此而熟知很多革命口号和毛主席语录。听他们祖孙对话真的以为会有时光机器这样的东西存在。我的一个朋友深陷在抑郁症中,甚至不能出来工作。与玛丽和马克思一样,他们都是特别的人,我准备推荐给他们看《玛丽和马克思》,让他们知道有人用这样一部“五月蒿草”般苦味清香的动画片来赞美他们,在为他们的“不纯粹”和“不完美”而鼓掌。
对于粘土动画片,我只知道片中的世界是由粘土捏制而成的,其余的我一窍不通,听说为了一个场景,工作人员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搞定。我喜欢那些土质的人偶、动物和城市,我知道那是一个由粘土创造的世界,我猜想,亚当·艾略特应该是最理解上帝的人,上帝当初创世纪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片子历时5年,他把这5年的创作时光称作“一个慢慢享受的自杀过程”。但我真的很喜欢粘土做成的玛丽和马克思们,他们像“土”一样笨拙、质朴、单纯、包容……
玛丽是澳大利亚的一个8岁女孩,有一个除了工作就躲在阁楼上做鸟类标本的父亲和一个酗酒、喜欢在超市里顺东西的妈妈。亚当·艾略特说他喜欢美国女摄影家黛安·阿勃斯,那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人物。去年还是前年?我写过黛安·阿勃斯的传记片《皮毛》的影评,虽然那片子让我不太喜欢。所以他在影片中以黛安·阿勃斯为原形塑造了一个人物,我找来找去不知道哪个女士是黛安,不能是玛丽的妈妈吧?那个猩红嘴唇的女人也太离谱了。玛丽有一双雨后泥潭颜色的眼睛,额头上有一块屎黄色胎记,爱邻居的希腊男孩。马克思住在美国纽约,一个有很多人但都和马克思没什么关系的城市。他肥胖、患有焦虑症,44岁。两人的世界本来毫不搭边。
一次,玛丽的妈妈带玛丽去超市,妈妈又顺东西的时候被抓了现行,仓惶逃跑的时候,玛丽顺手撕下了电话簿某页上的一条纸,纸上的地址便是马克思的。玛丽写信给马克思,从此开始他们长达20年的通信。中间当然会有各种原因的间断,比如误会、马克思生病住院,但断断续续,他们在各自不完美的人生中一直并肩前行。马克思回答玛丽的问题,比如性、歧视、寂寞、恋爱恐惧、绵羊会不会缩水、出租车如果倒着开我们会不会得到很多钱等等。他教给玛丽怎样克服困难,虽然他也需要帮助。玛丽按照马克思教给的办法,把额头上的胎记称作巧克力天使记号,告诉男同学再因此欺负她,那么死后玛丽就不给他一块巧克力。
玛丽做美容去掉了胎记,爸爸去世了,妈妈自杀了,她上了大学,为了她和马克思这样的人学心理学,和心仪的希腊男孩恋爱成功并结婚、生子、离婚;马克思减肥未果、焦虑症时好时坏,中了大奖,买了巨多的巧克力后把余下的钱都给了邻居老太太和动物站。
玛丽以马克思为研究对象写了一本书,书马上要出版了。玛丽写信告诉马克思,要送给他一本。但马克思感到受了伤害。玛丽因此从情绪的高峰跌到了低谷,把已经印好的书送到造纸厂毁掉,生活也变得一团糟……
马克思后来想明白了,给玛丽写信: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惟一的朋友。
玛丽带着自己的宝宝去美国看马克思,马克思在玛丽到达的那天平静去世。玛丽回头看到对面墙上贴满了她写给马克思的信,信被熨得平平整整。
这是一部险些被我错过的片子,还好,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玛丽和马克思》热过以后才与它相遇。今年2月号的《环球银幕》上也刊登了一篇关于《玛丽和马克思》的评论《我为玛丽狂》。《环球银幕》之所以在片子发行快一年的时候仍然刊登这篇文章,还是因为编辑们也超喜欢吧?有的时候我难免在这样的事情上发现他们的小私心,但这个小私心我喜欢。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如此需要彼此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