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玩转奥尔夫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奥尔夫音乐被这么多妈妈热棒?它到底在推崇什么样的理念?家里可以感受奥尔夫音乐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小橡树幼儿园奥尔夫亲子园园长,张伟老师。
  
Part 1 奥尔夫揭密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
  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于20世纪初开创了一个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这个理念致力于通过创造性的参与活动,使幼小的儿童能够更自然地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完整而全面的音乐体验,同时有更多机会体验到交流、分享和共同创作的愉快。人们以这个理念为基础设立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大家习惯叫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孩子不仅是聆听者,也是表演者。
  奥尔夫音乐是集舞蹈、动作、语言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孩子不仅仅是音乐的聆听者,也可以作为一个表演者和家人一起参与进来。这种参与的形式没有很严格的结构,表演者可以即兴演出,例如随着音乐的快慢而拍出自己的节奏,或者踏出一种有节奏的脚步。
  奥尔夫乐器,家庭制造一样好用。
  奥尔夫乐器的特点是模仿一些大自然的声音,例如海鼓、风筒是特定的模仿声音的一类乐器。这些乐器的特点就是技巧性比较小,孩子们很容易操作,乐器发出的声音会和我们平常听到的大自然的声音非常相近。
  体验奥尔夫音乐,乐曲欣赏必不可少。
  音乐欣赏,是体验奥尔夫的重要一环。爸爸妈妈在这些曲子里可以和孩子边听边说、边听边唱、边听边表演、边听边想象……
  儿歌、手指谣和摇篮曲:这样的曲子爸爸妈妈最好自己来唱给宝宝。爸爸妈妈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帮助孩子通过音乐与父母实现互动的最佳途径。
  分享曲目:《唱歌啦》《北京童谣》《音乐花园》
  古典音乐 是多层次、多声部的听觉盛宴,是音乐欣赏部分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音乐剧中有代表性的曲目和一些著名的进行曲、舞曲等,最好是旋律清晰,乐曲比较简单的给孩子听。
  分享曲目: 《天鹅湖》 《胡桃夹子》《动物狂欢节》《四季》 《德沃夏克幽默曲》 《勃拉姆斯摇篮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巡逻兵进行曲》
  精心选择,适时播放 爸爸妈妈一定要适时地给孩子听,每天给孩子安排一个固定的听音乐、玩音乐游戏的时间,10分钟就好。
  分享曲目:2岁前的小宝宝可以听听《音乐游戏》中的音乐,这套教材里面提炼了很多纯粹的音乐元素。
  
Part 2 18个奥尔夫音乐游戏
  
   摇啊摇
  每天抱着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可以边摇宝宝边唱有节奏的歌曲或儿歌,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或者“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嘎;小狗小狗,汪汪汪汪;小宝宝小宝宝,呼噜噜,呼噜噜睡大觉”。
  效果:在儿歌节奏的伴随下愉快而安静地入睡。
  适合年龄:0~12个月
  
  给宝宝唱歌
  在宝宝清醒的时候,让宝宝躺在小床里,妈妈边用手温柔地抚摸宝宝的手臂、小腿,边给宝宝哼唱温柔又欢快的歌曲,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妈妈的抚摸要跟着歌曲的节奏进行。
  效果:通过听觉与触觉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
  适合年龄:0~3个月
  
  小手小脚拍拍
  宝宝躺在床上,妈妈抓着宝宝的小手和小脚边说儿歌边有节奏地拍,如“小手小手拍拍”、“小脚小脚拍拍(踢踢)”,用有节奏的语言刺激宝宝的听觉。
  效果:密切亲子关系,感受身体音乐节奏。
  适合年龄:3~12个月
  
  随歌起舞
  放着有节奏的音乐,妈妈抱着宝宝跟着节奏跳舞,一会儿快走,一会儿慢走,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旋,一会儿把孩子举起来,一会儿停住。跳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不要太剧烈。为让宝宝更清楚地感受节奏,跳舞的时候妈妈还可以把音乐中的节奏哼唱出来。
  效果:在妈妈的拥抱中感受音乐的美与节奏。
  适合年龄:6~12个月
  
  颠颠乐
  双手扶着宝宝,让宝宝坐在妈妈大腿上,和妈妈面对着面。随后,有节奏地颠动双腿,一边颠一边可以配些节奏感强的儿歌。如:小马儿跑,嗒、嗒、嗒。快快跑,嗒嗒嗒,跑累了,嗒—嗒—嗒—。宝宝的身体随着妈妈腿的颠动一起动起来。
  效果:学习用身体感受节奏,密切亲子关系。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玩音乐铃铛
  给宝宝一些音乐乐器,比如沙锤、手铃、小鼓等,让他自己摇摇、拍拍、玩玩,听听不同的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
  效果:感受不同乐器声音的多样性。
  适合年龄:6个月以上
  
  小手爬爬
  妈妈和宝宝相对而坐,一起玩小手爬爬的儿歌,边唱边做儿歌里的动作。如“小手小手爬爬,爬到头顶上”的同时,手心向外伸出双手做一张一合的动作,然后将双手放到头顶上。儿歌内容可以随意创作,还可说:“小手小手爬爬,爬到小脚上;小手小手爬爬,爬到肚子上”等。
  效果:认识身体部位,学说儿歌,并用身体将儿歌节奏表现出来。
  适合年龄:1~2岁
  
  身体乐器
  中午睡醒后,在家里播放一首宝宝熟悉的小歌曲或者儿歌,配合歌曲的节奏,妈妈和宝宝一起通过拍手、摇头、跺脚、拍腿、拍胳膊、扭屁股等方式为歌曲伴奏。
  效果:感受歌曲的节奏,探索身体的多种伴奏方式。
  适合年龄:1~3岁
  小提示
  这个游戏完全可以随机进行,日常电视中播放有节奏的歌曲时,妈妈就可以在一旁晃动身体,吸引宝宝跟着节奏用身体给歌曲伴奏。
  
  拉锯扯锯
  “拉锯扯锯”是一个传统的晃动身体的游戏,妈妈和宝宝相对而坐,妈妈拉着宝宝的小手前后交替摇动身体,好像在拉锯。拉的过程中,妈妈合着拉的动作说儿歌:“拉大锯,砍大树,砍了两棵大槐树。”说到树的时候,妈妈可以加重语气,让宝宝感受停顿一下,这个时候宝宝往往会高兴地笑或者示意妈妈重新开始。
  效果:感受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的快乐。
  适合年龄:8~12个月
  
  找找唱唱
  在家里或者去外面玩的时候,与宝宝一起找找身边的声音,并用声音或者动作模仿出来,如闹钟是“嘀嗒、嘀嗒”唱歌的,小鸡是“叽叽、叽叽”叫的,牛是“哞——”拉长声音叫的,大雨是“哗哗哗”地响,小雨是“沙沙沙”地下等。
  效果: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宝宝的想象力。
  适合年龄:1岁以上
  
  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妈妈与宝宝一起玩唱歌游戏,可以一会儿慢慢地唱,一会儿快速地唱,一会儿用低沉的声音唱,一会儿用尖细的声音唱。
  效果:感受声音的高低、快慢的多样性。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听音乐做动作
  准备一个小鼓、一个不锈钢盆和一个小锤做乐器,爸爸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地敲不锈钢盆,让妈妈和宝宝根据敲盆的快慢一会儿快跑,一会儿慢走。玩熟了,爸爸用小鼓敲出有力而缓慢节奏,让宝宝猜这是什么动物在走,然后再学一学。然后再换成一种快速又轻快的节奏,让宝宝想象是什么动物在行走,也学着走一走。
  效果:感受节奏的快慢,激发宝宝的想象力及模仿动物行走的特征。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儿歌接龙
  妈妈教宝宝一首有节奏的儿歌,等宝宝能熟练地说唱后,让宝宝拿两块积木,妈妈拿两个铃铛进行儿歌节奏表演。妈妈和宝宝要配合着来,如宝宝拍着积木说“小猴子”,妈妈晃着铃铛说“嘴儿馋”, 宝宝接着拍着积木说“吃了李子吃杏子”,妈妈再晃着铃铛说“吃了杏子闹肚子”。
  效果:感受节奏,学说儿歌,学习进行乐器配合表演。
  适合年龄:2岁以上
  
  猜一猜是谁在唱歌?
  准备塑料袋、不锈钢盆、玻璃瓶、积木块、筷子和一块不透明的布备用。游戏开始,妈妈让宝宝看过这些准备好的东西后,再用那块布把这些东西蒙起来。妈妈在布下面搓搓塑料袋、用筷子敲不锈钢盆、碰撞一下玻璃瓶或积木块,然后让宝宝猜猜都是谁在唱歌。
  效果:感受声音的多样,知道很多东西都能发出声响。
  适合年龄:2岁以上
  
  跳声音
  如果家里有钢琴或者电子琴,爸爸在一旁按1、2、3、4、5、6、7的高音键和低音键,妈妈和宝宝依据音的高低跳起来或者蹲下。如果没有合适的乐器,妈妈可以自己唱出高音和低音,宝宝听到高音时跳起来,听到低音时蹲下。
  效果:用身体感受音符中的高低音。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声音画出来
  先让宝宝听一些声音或一段音乐,妈妈问宝宝想到了什么,然后试着和宝宝一起把听到音乐的感受画出来。如听到“哗哗”下大雨的声音时,画一条条密密的小竖线;听到“沙沙”小雨的声音时,画稀疏的小点点;听到睡觉前的摇篮曲时,画出一个个星星,再画一个睡觉的小宝宝。
  效果:学习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
  适合年龄:2岁以上
  
  水果歌
  准备苹果或其他水果,妈妈和宝宝边吃苹果边唱歌。如妈妈可带着宝宝边拍手边说:“大苹果,金黄黄,削掉皮,喷喷香。切成块,放碗里,爸爸妈妈快来尝。”然后,妈妈和宝宝一起吃一大口苹果,游戏反复进行。如果吃的是香蕉,儿歌可以改成“黄香蕉,两头尖,好像一只小小船,我给外婆剥香蕉,外婆夸我好宝宝”。
  效果:在快乐的日常生活游戏中,学习掌握一种节奏。
  适合年龄:2~3岁
  
  开火车
  妈妈爸爸和宝宝一个拉一个的后背,成一列站好,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游戏的过程中爸爸和妈妈一起配合脚步边走边喊“咔嚓、咔嚓”,或者火车要进站比较慢一些的声音“咔嚓—咔嚓—呜—咔—嚓嚓,咔—嚓嚓”。
  效果:在快乐的音乐中学习节奏,用身体感受节奏。
  适合年龄:2~5岁
  小提示
  注意一定要让脚步配合上嘴里发出的节奏。
其他文献
瘦双肩操功效  缓解因长期哺乳抱宝宝而易引发肩颈紧张,美化柔和双肩曲线。  什么时间开始练习?  顺产妈妈:生产30~42天后,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剖宫产妈妈:3 个月后可根据恢复情况和医生建议来进行练习,特别是要关注运动过程中对伤口的拉伸,每个人体质不同,一定要以自己感受舒服为主 。  练习准备  衣着要宽松,有弹性,尽可能是棉质的衣服。  辅
在过去的10多年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 tin Seligman)为一向忧郁的心理学带来了一股轻松而幸福的空气,他将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引向另一条道路: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且让幸福感持续下去。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积极心理学的贡献,或许并不在于开创了多么了不起、多么深奥的新理论,而是在改变大众思维的一种模式。  不知道积极心理学对于构建和谐、幸福人生将会
这个月的宝宝什么样?  宝宝满月了!这个月龄的宝宝仍然长得很快,让你觉得他真是一天一个样儿,这种进步太让人欣喜了,怎么看都看不够。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宝宝满2个月时,身长和体重进步了多少:  男宝宝,体重在4.3~7.1千克,身长在54.4~62.4厘米。女宝宝,体重在3.9~6.6千克,身长在53.0~61.1厘米。  这个月,宝宝长了哪些本事?  他的眼睛能追着东西看了:当玩具或物品出现在宝宝的
4月,有个重要的日子——世界阅读日,一个充满智慧与感性的日子。不由地,想提一下这样几个数字:  418期,《父母必读》杂志至今已出版的期数。每一年,杂志都会有栏目与板块的调整,但“共读时光”“睡前故事”栏目却一年又一年被保留,并始终小心地被放在同样的位置——杂志最后的几页,你总能很快地找到它。  9年,《父母必读》杂志推出中国自己媒体童书排行榜的年头。  9个亲子阅读推广主题,“为孩子打下精神底色
当新式育儿法层出不穷,当指导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沉静一下,回归初心。于是,我们发现,无论成就有多大,内心多坚强,在孩子面前依然有措手不及的那一刻。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妈妈!但我们或暴露或潜伏的好妈妈基因,随时被激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  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  及咨询工作。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说,女性天生都是有母爱的。不过也有
确实,从0到1,是最艰难的一步,但也是充满着质变和惊喜的一步,母乳喂养也不例外。只要实现了这一步,从1到100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妈妈开始了解母乳卓越及“聪明”的营养配比,以及母乳喂养于亲子关系的“超能力”,因此准备成为坚定的母乳喂养者。但是,在宝宝出生的前几天里,这件事经常会成为新妈妈的最大的担心:我能顺利地进行母乳喂养吗?宝宝的吸吮会不会让我痛?我没听到他的吞咽声,是不是他根
专栏作者  刘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参加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  “孩子经常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把自己当作故事的主角。这很有利于沟通,是我们了解孩子、进入孩子世界的最好机会。”  豆豆不到 4 岁,是我朋友的孩子。他妈妈说,儿子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就是听故事。爸爸妈妈每天要轮流讲故事,早晨
原本谁抱跟谁的小丫头,忽然变得认生了,只要妈妈,连爸爸都接不过去;原本挺善于分享的一个小家伙,却突然变得爱护东西了;原本都会自己大小便了,却突然又尿裤子了;原本爱说爱笑的小男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喜欢哭哭啼啼……再问问同龄孩子的家长,大家的困惑都差不多,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小”了呢?  情景一  东东生下来原本是个易养型的小姑娘,整天不哭不闹,在谁怀里都乖得不得了,一点也不黏妈妈,一度让妈妈
只要你有想象力,婴儿车也能成为你的健身神器。走累了,找一个让你感觉舒服、放松的地方,和婴儿车一起轻松享瘦吧。  站姿,双手扶住童车推把,身体前倾,左腿尽力向后抬起,深呼吸,保持该动作几秒钟,然后换腿重复。  功效:放松身体,对肩背部有很好的拉伸和塑形效果。  立于童车的侧面,左脚放在童车的前挡上,伸直,身体保持平衡并垂直向腿部靠拢,感受腿部的伸拉力量。换腿重复。  功效:加强腿部的柔韧性,对消除全
抱着自己的宝宝从产院回家,你们是不是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他—漂亮的婴儿房和床,高级的衣服和用品。其实宝宝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陪伴,这是其他物质条件代替不了的。当然了,其他的硬件也是需要的,但只要舒适、安全就好。  居室以实用、舒适为宜  宝宝的居室以实用、舒适为宜,不能过于花哨、烦琐,新生宝宝不能住进刚刚装修过的房子里。  ● 温度与湿度 一般来说,新生宝宝居室的温度与湿度应该随气候变化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