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物馆与社会和谐
胡悦薏
一直认为,想了解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游历她所拥有的大学和博物馆,因为这里才真正承载着迥异于商业景点的历史文化。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旨在推广“博物馆是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促进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并和睦相处的重要工具”,并为每年的博物馆日确定一个主题。
有意思的是,当笔者在网上用中文搜索“2010年国际博物馆主题”时,搜不到什么结果最后还是用英语在官网找到了今年的主题:“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博物馆构建和谐社会”。在上海世博会闭幕的七天后国际博物馆协将在世博园区的世博中心召开三年一度的会员代表大会。
官网上关于解读今年主题的文章提到“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可以有很多含义的解释,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这对21世纪博物馆学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博物馆应该超越原有的传统意义,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一个聚会的空间,一个社区和文化的中心,一个彻底的公共机构。在这里,人们可以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和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的确,从一个国家的主要博物馆就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比如:要过三道安检的开罗博物馆,比那些古文物更让人震撼的是文物的乱堆乱放,在博物馆广场上不少重量级的文物就随意地露天摆放在草坪上 当地人的一大爱好就是趴在五千年前的文物上照相:广场另一奇观就是密密麻麻的情侣,密度绝不亚于当年上海外滩的情人墙,想必这里是开罗难得的绿地。好奇的年轻人也会与旅行者进行交流,还有学中文的人激动地跑来跟你说:“欢迎你来埃及。”在重重的旅游警察保护下,旅行者可以放心地敞开怀抱与当地人交流。
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则更早成为社会公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有专门的儿童活动空间,举办定期讲座,个人有兴趣也可以在这里发表演讲,举办私人聚会为小朋友过生日等。被誉为南半球最大的墨尔本博物馆和比邻的澳洲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世博会旧址皇家展览馆,美丽的卡尔顿园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然与文化的中心,逛累了,随时可以在博物馆内宽大的沙发上休息一下,进附属的IMAX看场经典的科普三维电影,在博物馆商店里选购独家纪念品,后者也成为公益博物馆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
反观我国的博物馆,大多还是以严肃的展示为主,给人的印象总是个神圣的殿堂。曾经有博物馆因为承办商业晚宴而遭受批评,认为是“亵渎了文化”:一些馆藏珍品的仿制纪念品定价不菲,而在外面的地摊上则可以廉价买到:博物馆内可让人歇脚的区域更是少得可怜。对于每年一次的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仅仅是免费开放一些平时不对外开放的馆藏吗?
户外犀牛曰:谁都知道博物馆是个巨大的藏宝库,但现在许多人进博物馆好似“欧洲五天九国游”,更是非得按规定动作走完上下五千年,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个宝库老气横秋,缺乏经营。
旅行,梦想的朝圣
大老虎
大多数旅行者会关心目的地和景区比如某地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或者文化圣地,并且会留下若干“到此一游”的照片以资证明。然而另外一些旅行者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也毫不在意明天会去到哪里。如同格瓦纳在谈到自己的旅行时曾经说到的:“我能找到的理由似乎是波德莱尔先生赠给我的诗句——真正的旅行是为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飘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而非眼睛的享受,在意旅程的体悟而非风景。在我看来,这样的旅行更多是关平梦想而非旅程,这样的梦想和旅行有些关系,但即便是没有这样的旅行,他们也依然会满腔真挚地行走在寻找梦想的路上,“旅行”这样的方式只是让这种寻找变得更加真切,明澈,温婉而又充满激情。这个世界不乏有梦想的人,大多数人也按部就班地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绝大多数的旅行者,往往都有着稳定的收入和不错的环境。可是,在此之外,人生总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想清楚这些问题的难度远甚于解决它们。
所以,更多的旅行者往往是带着满腹的疑惑上路,指引他们上路的不是答案而是疑问,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又或者说:远行本身就是疑问的目的和答案。《燃情岁月》里说:“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变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了传奇。”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迈出步履的人都会书写传奇,但迈不出的人肯定只能枯守平凡。
关于梦想的旅行,正是带给人们远离俗世之外的感悟,如同一位旅行者在“垂死之家”做志愿者之后写到的:“我们来到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帮助别人,而是让自己学习怎么去‘爱’,再将这份‘爱’带给身边的人……我们在路上学习爱,而回到生活中才是实践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愿意把充满了梦想和真诚的旅行比做朝圣——即便是旅途中的一切充满了苦难和艰辛,但正是这种苦难和艰辛最终汇成了一曲美妙的旋律。
户外犀牛曰:比起那些心灵最深处的感动与领悟,“看到什么”仅仅是肤浅的形式和表象,对一个旅行者来说,真诚的心灵要远远比明亮的眼睛重要。
胡悦薏
一直认为,想了解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游历她所拥有的大学和博物馆,因为这里才真正承载着迥异于商业景点的历史文化。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旨在推广“博物馆是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促进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并和睦相处的重要工具”,并为每年的博物馆日确定一个主题。
有意思的是,当笔者在网上用中文搜索“2010年国际博物馆主题”时,搜不到什么结果最后还是用英语在官网找到了今年的主题:“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博物馆构建和谐社会”。在上海世博会闭幕的七天后国际博物馆协将在世博园区的世博中心召开三年一度的会员代表大会。
官网上关于解读今年主题的文章提到“博物馆与和谐社会”可以有很多含义的解释,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这对21世纪博物馆学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博物馆应该超越原有的传统意义,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一个聚会的空间,一个社区和文化的中心,一个彻底的公共机构。在这里,人们可以讨论,辩论甚至争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和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的确,从一个国家的主要博物馆就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比如:要过三道安检的开罗博物馆,比那些古文物更让人震撼的是文物的乱堆乱放,在博物馆广场上不少重量级的文物就随意地露天摆放在草坪上 当地人的一大爱好就是趴在五千年前的文物上照相:广场另一奇观就是密密麻麻的情侣,密度绝不亚于当年上海外滩的情人墙,想必这里是开罗难得的绿地。好奇的年轻人也会与旅行者进行交流,还有学中文的人激动地跑来跟你说:“欢迎你来埃及。”在重重的旅游警察保护下,旅行者可以放心地敞开怀抱与当地人交流。
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则更早成为社会公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有专门的儿童活动空间,举办定期讲座,个人有兴趣也可以在这里发表演讲,举办私人聚会为小朋友过生日等。被誉为南半球最大的墨尔本博物馆和比邻的澳洲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世博会旧址皇家展览馆,美丽的卡尔顿园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自然与文化的中心,逛累了,随时可以在博物馆内宽大的沙发上休息一下,进附属的IMAX看场经典的科普三维电影,在博物馆商店里选购独家纪念品,后者也成为公益博物馆一笔重要的经济来源。
反观我国的博物馆,大多还是以严肃的展示为主,给人的印象总是个神圣的殿堂。曾经有博物馆因为承办商业晚宴而遭受批评,认为是“亵渎了文化”:一些馆藏珍品的仿制纪念品定价不菲,而在外面的地摊上则可以廉价买到:博物馆内可让人歇脚的区域更是少得可怜。对于每年一次的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仅仅是免费开放一些平时不对外开放的馆藏吗?
户外犀牛曰:谁都知道博物馆是个巨大的藏宝库,但现在许多人进博物馆好似“欧洲五天九国游”,更是非得按规定动作走完上下五千年,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个宝库老气横秋,缺乏经营。
旅行,梦想的朝圣
大老虎
大多数旅行者会关心目的地和景区比如某地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或者文化圣地,并且会留下若干“到此一游”的照片以资证明。然而另外一些旅行者看起来似乎漫无目的,也毫不在意明天会去到哪里。如同格瓦纳在谈到自己的旅行时曾经说到的:“我能找到的理由似乎是波德莱尔先生赠给我的诗句——真正的旅行是为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飘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他们更加关注内心的感受而非眼睛的享受,在意旅程的体悟而非风景。在我看来,这样的旅行更多是关平梦想而非旅程,这样的梦想和旅行有些关系,但即便是没有这样的旅行,他们也依然会满腔真挚地行走在寻找梦想的路上,“旅行”这样的方式只是让这种寻找变得更加真切,明澈,温婉而又充满激情。这个世界不乏有梦想的人,大多数人也按部就班地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绝大多数的旅行者,往往都有着稳定的收入和不错的环境。可是,在此之外,人生总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想清楚这些问题的难度远甚于解决它们。
所以,更多的旅行者往往是带着满腹的疑惑上路,指引他们上路的不是答案而是疑问,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又或者说:远行本身就是疑问的目的和答案。《燃情岁月》里说:“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变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了传奇。”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迈出步履的人都会书写传奇,但迈不出的人肯定只能枯守平凡。
关于梦想的旅行,正是带给人们远离俗世之外的感悟,如同一位旅行者在“垂死之家”做志愿者之后写到的:“我们来到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帮助别人,而是让自己学习怎么去‘爱’,再将这份‘爱’带给身边的人……我们在路上学习爱,而回到生活中才是实践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愿意把充满了梦想和真诚的旅行比做朝圣——即便是旅途中的一切充满了苦难和艰辛,但正是这种苦难和艰辛最终汇成了一曲美妙的旋律。
户外犀牛曰:比起那些心灵最深处的感动与领悟,“看到什么”仅仅是肤浅的形式和表象,对一个旅行者来说,真诚的心灵要远远比明亮的眼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