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样的一种爱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fly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里·伊万诺维奇·耶列明,这个名字可能对中国观众来说比较陌生,但在俄罗斯戏剧圈可是大名鼎鼎。当接到邀请要他来中国排一个中国原创戏,尤里感到非常惊讶,他曾去过法国、英国、保加利亚等地排戏,不过排的都是俄罗斯戏剧,然而在看到剧本后他欣然接受了挑战。张越,总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我们视野中,这回她有了新身份——话剧编剧。下面,就让两位主创和大家分享一下创作《情书》这出戏的创意和感想。
  导演:尤里·伊万诺维奇·耶列明
  我很喜欢这个剧本的内核。当时想怎么去排一个中国戏?中国民族性和人民特性是非常复杂的,我希望这个戏不仅是讲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而且是要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这是我作为导演对这部戏的创想。
  起初构想时,是想通过中美两国差异来表现两个主人公地域的不同,最开始是想用中美两国国旗来展现这种矛盾,但是在与中方沟通过程中,我意识到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可以体现在汉字与字母上。我尝试将“情”字的笔画和英文“letters”的字母分别进行拆解,随着剧情的推进和场景的变换这些笔画和字母产生不同的组合、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主人公年轻时,“青”就会出现在舞台上,象征着青春的气息。又如竖心旁这个部首,可以拆解开,挂上几个电话,就变成了电话亭和女主角家這两个不同的场景。剧终时你才会在舞台上看到中文“情”字和英文“letters”的合体,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两位主人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这一种特别的爱。
  舞台后方大块的镜面,这是我特别的设置。生活是真实的,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看到、触碰到对方,但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到在我们面前这个人是如何想的、他内心的世界是如何的,所以我想通过这个镜面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在舞台上演员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镜面中反射出他们内心的世界。
  我现在73岁了,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中国排戏。与中国团队合作,感觉中国人就像德国人一样非常严谨,非常有天赋,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
  编剧:张越
  这个戏表面上是一个以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最打动我的两个点是:一种爱和死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我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可能你到中年就会理解这件事,不是你喜欢的都与你有关。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相见无期,而你的存在对我很重要,就是这样一份情感、一份安慰在激励着我们的生活。我觉得它是一份很美好的存在,年纪越大越能体味这样的美好,他在那儿,他挺好的,就好了,是激励我们在这个世界好好生活的一份美好情绪。所以,两个主人公他们情感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是最后女主人公说的那段话:两个人相互支撑扶持着,才不怕往黑暗的地方走,走着走着光亮就出现了。
  另一个打动我的主题,是关于死亡。《情书》是一个关于60后的故事,我们人过中年了,我们开始面临老去、孤独、病痛、死亡这样的课题了,这是每个人都将要面对的。而那个远方的存在,那样的爱,那样的安慰,作为一个美好的情感,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给女主角带来了力量,这也是打动我的。
  这戏讲的是一个关于克制和失去的故事,不是一个激情澎湃相拥在一起的故事。很多年前我深深爱过的一部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这是一个美国女作家与英国书商通信二十多年的真实故事。我被深深感动了,他们是那么克制、那么文雅、那么相爱,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见面。然而,我有个心愿,在我们的故事里,特别想让两个主人公见一次面,真不忍让他们之后一辈子不见。但是,我们也只敢让他们邂逅、相逢,其实都没敢让他们约定见一次面,是导演认为可以,这大概也算是中外文化差异吧。现在看到的处理是导演的情感逻辑,并不是我们设计的。
  如果你经历过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刻,忽然中国改革开放,忽然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就那些冲击和诱惑,足以让你的生活方寸大乱,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女主角才会跟美院一个所谓有艺术气质的男生好了,还让人家画了裸体画,最后变成“流氓集团”。当女孩到了美国,她见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而那个男生作为一个美好的背景变得很远很远,已经跟她的具体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了,她在生活中有真实恋情发生是太有可能了。实际上,她只想着远方的男生二十年没有谈过恋爱,可能有这样的故事,但很少,在生活中反而更多的是没有那么纯粹、那么圆满的恋情。特别理想化的爱情,我爱他,他也爱我,他知道我爱他,我也知道他爱我,然后我们忠实于对方从不动摇,如果我们一生的爱都能这样,那该多好啊,但都不是那样的。像男女主角那样不断地擦肩而过,其实在生活中永远都在发生着……
  我想用几句曾经读过的小诗,来说明这样一个创作的意义。很多年前我读过一首法国爱情诗,我不记得什么名字和作者,只记住了其中几句,它说:我们从来没有开始过,但我们一直互相爱着,因为我们互相爱着,我们愿意把其余的人从他们冰冷的孤独中解放出来。对我来说,这指的是艺术,不管我们开始还是没有开始过,我们知道那样一份爱的存在,而那一份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温情、温暖和力量,给人心带来一些飞升,这也是艺术作品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其他文献
《呼吸》作为椎剧场Shall we talk演出季的第二个作品,是一部具现代性的剧场创作。在暗灯后的开演前,艺术总监李芊澎坐于舞台前沿,邀请在场观众闭上眼,将生活中的纷乱通过十次呼吸来放下。整个兰心剧院瞬时安静,舞台灯亮起时两位主角侧身环抱站立在跷跷板的正中央,女主角随即以焦虑快速的台词引观众一同入戏……  编剧麦克米伦明确指示:“该剧预设在空舞台上表演,没有布景、家具、道具、美欧哑剧表演、服装更
期刊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期演出的《真相》,围绕四个角色展开,关系错综复杂:Michelle和Paul是多年好友,却双双出轨对方的妻子;Michelle不明就里,一直以谎言来维持与Paul的友情及与Lawrence的婚姻,但随着真相一步步揭开,他发现自己才是被蒙在鼓里的那个人……演出在探究“真相究竟是什么”的同时,也推理出“谎言是如何产生的”。《真相》在表层悬念和潜在逻辑的交互运行中,论证了真相与谎言的复
期刊
问:初遇《丑人》剧本时,你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和想法?  答:对我来说,最先产生的问题是风格上的,而不是涉及内容本质的。这个剧本本身很清晰,剧中发生了什么都一目了然,角色对彼此有何所求也都很清楚。《丑人》不是那种需要去挖掘角色潜在含义或者动机的剧,剧中人物都是表面化的。对这部剧而言,风格的选择与内容紧密相连。如果你不能从风格、审美、结构和运作方式上去理解这部剧,那么它也不会其义自现。对导演而言,是风格
期刊
我们谈起翻译剧的时候总是又爱又恨。一方面,确实大部分翻译剧在“原产地”都颇受好评;可另一方面,台词文本和演员表演方式上严重的“翻译腔”经常让观众难以入戏,导致这类戏水土不服。美国导演德米特里·特罗扬诺夫斯基(Dmitry Troyanovsky)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带来的翻译戏剧作品《丑人》没能完全逃出“翻译腔”的魔咒:不熟悉的英文人名和地名、不常出现在中文口语里的词汇和句式、拿腔拿调的说话方式
期刊
6月4日晚,苏州昆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了由白先勇制作、张淑香编剧的新版昆剧《白罗衫》。  《白罗衫》为明代无名氏所作传奇,今存残本,有头无尾,《看状》一折保留较全。此剧写兰溪县令苏云携妻赴任,被船户徐能所劫,他将苏云投入水中并逼婚于苏夫人,幸得其弟暗中放走苏夫人,苏云也为人所救。苏夫人逃难途中产下一子,裹以白罗衫,弃于道旁,为徐能所得,抚为己子,取名徐继祖。十八年后,继祖赴试,途中井遇苏母,受赠
期刊
立陶宛VMT国立剧院的话剧《短见》似乎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虽然只有一场,但剧院里仍没坐满,圈内观众也不多。显然,上海观众对这个戏还是比较陌生。  1928年,苏联剧作家艾德曼·尼古拉·罗伯尔托维奇创作了四幕悲喜剧《自杀者》,也就是这次看到的《短见》。这是艾德曼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剧本,关注残酷社会背景下卑微的个人命运,以喜剧的手法,对那个特殊时代进行了广阔而深刻的悲剧性概括。该剧问世之后,出于政治
期刊
在上海国际喜剧节的尾声,德国弗洛兹默剧剧团带来了已经巡演超过32个国家的经典之作《天堂大酒店》。写实的场景,于入场之时已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一座旧式酒店的大厅,舞台右侧的登记柜台,舞台左侧的旋转大门,以及舞台中央的升降电梯与上方已逝老板的遗照。整体的舞台装置,以明确写实的方式,清楚地交待了故事的发生地点,等待着情节动作的开始。然而,当人物登场之际,原有的写实氛围因演员拟人化的面具带入了非写实的感觉,
期刊
时 间 年代不明  地 点 一座孤岛  人 物  王 生 男,出场时很老很老,剧中年龄跨度从少年至老年。行当以花脸为主,兼老生、小生。(不勾脸)  茜 娘 女,出场时很老很老,剧中年龄跨度从少年至老年。行当以老旦为主,兼花旦、青衣。  看不见的人物 蒋生、瑛娘、孩子、皇帝、其他客人等。  王生、茜娘出场时,均戴白色发套,随着演出需要,现场即时脱、戴发套,扮演各种人物或情境。  [舞台空,天幕也空。
期刊
前不久看了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儿童剧《蓝蝴蝶》,这个童话般剧名的戏却讲述了一个极其现实的社会困境:三类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父母离异的辍学儿童和富三代,如何寻找他们缺失的父母之爱,以及当面对各类困境和冲突时,他们又该以怎样的信念克服困难并收获友谊。就在小观众们一边惊叹着舞台上旋转的如梦如幻的多媒体画面、各类造型的面具人物和酷炫的平衡车,一邊为剧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寻父之路而亦喜亦悲时,作为
期刊
有幸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夜看到《情书》,在100分钟的时间里目睹了两个主角的一生,虽有打磨不精的遗憾,但依旧见到了它初绽的光芒。《情书》是一出让人发笑的“悲剧”,用跨越40年的“年代戏”讲了一个“爱情故事”,是“本土原创”与“特邀导演”的结晶。在这些标签之外,“真挚动人”是我最初最大的感受。它给出了一个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中互相慰藉的爱情范本,而“动人”的功劳更多地应归于成熟优秀导演的匠心独运与表演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