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谓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但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散、空等弊病,因此本着“教研工作以校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群体工作动机,即群体决策增加了成员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更愿意承担所决定的任务和所需要的变革,我们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共同目标,积极探索校本教研形成合力的活动方式 ,“众人拾柴”,构建有凝聚力、有实效的新型教研网络,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众人拾柴,让教学经验聚沙成塔
“众人拾柴”注重的是群体、团队的建设,根据群体心理学原理,只有组合成强大的群体才能有更好的表现个体发挥才能的机会。以校为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注重的是教师教研群体的集体参与、专业的切磋、相互的尊重,彼此的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高效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学研究效能的最大化。实验表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群体互助合作交流,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内容,否则只有15%的教师能有同样的表现。如何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或在教学过程中富有闪光点的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在校本教研群体中聚沙成塔呢?
⒈“闲聊”式参与
根据马斯洛“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我们鼓励年级教师进行教师间的“闲聊式”教研交流方式。把教师间的“闲聊”放到课间短暂的校本教研交流,这正如玻璃易碎,但把它做成一扇门,人们反倒更加珍爱它一样,教师更珍惜这一课余校本教研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闲谈,或发表个人见解或展开评论,并努力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另外,就个别教师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及时寻求同伴的帮助,共同解决。这样“闲聊”式的校本教研方式既克服一言堂的教研方式,人人参与, 使教师个体在群体的积极导向中不断修正自己不良的教学方法,拧成一股绳,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⒉“教学心得”沙龙
教师一节课或一个完整的课时教完,就自己的教学得失写成教学心得,放学后备课组到学校“教师书吧”进行“教学心得”沙龙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志趣相投,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就共同的教学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这样宽松的校本教研方式参与面广,善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教师间取长补短,使其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少走弯路。因此可要求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心得,及时进行“沙龙”研讨活动,教师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学有榜样。
⒊“精彩训练点”共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有为之眼前一亮的教学精彩之处,有的源自学生,有的源自教师的设计等,这样的教学亮点,写成精彩训练点在年级组中进行共享,可起到一人点燃众人教学智慧火花的校本教研之优势,因此可要求教师平时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段马上记录下来,上交学校,学校组织评选后编印成册,让每位教师人手一册,教师间互相学习借鉴,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
⒋“个案研究”铺开
教师要善于留心日常的教学事件,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取有价值的教学事件形成问题甚至课题,进行自觉的个案研究。如综合实践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课堂常规不尽如人意,通过校本教研,教师提出了“红旗激起千层浪”的小课题研究,课前用“红旗”规范学生的准备及常规,课中用“红旗”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时要大声响亮,课外用“红旗”激发学生收集资料、拓展延伸的兴趣。一学期下来,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你喜欢综合实践课吗”的问卷调查中,有的学生写道:“我喜欢综合实践,因为这门功课使我通过观察、实践、参与,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培养了我们探究的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快乐成长。”还有的写道:“综合实践课不仅让我们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生活常识。”……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案研究”各科铺开,并经常性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调查活动,多方收集第一手资料,服务于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解决了实际的教学问题,也调动了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了教师群体教研“众人拾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教师校本教研热情高。
二、众人拾柴,让教学经验行远升高
以校为本的教研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让教师人人参与,克服校本教研的“散”之外,如何使教师的教学经验行远升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还应充分发挥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教师观念很难改变,则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停滞不前。
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教研员的支持和指导,每周或每月定期邀请教研员下校指导,可同题异构研讨,可系列主题研讨,可学科专题式研讨等,教研员或深入课堂听课,或进行总结点评、理论升华等,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解决了教师实际的教学问题,克服校本教研“空”对“空”的毛病,同时教研员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影响和激励着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基础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通过教研员的专题教研——关于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思考与实践的例子后,教师深深体会到差生、差错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转变已有的学生观,不再埋怨学生的基础差,而是努力在备课、上课下工夫,这样的专业引领,既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确实有效的理论帮助,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众人拾柴,让教学经验补苴调腼
校本教研在教研员的指导下,针对教学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并沿着教研的健康方向发展,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 教师的研究水平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对问题的分析经常流于表面,多现象描述,少理论探讨,多感性经验,少理性升华,同时对理论缺乏比较完整的表述。如何让校本教研在已有基础上提升,让教师的理论水平补苴调腼?
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专家到校指导,如聘请专家一学期到校进行实地指导(听、评课或开课……),或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聘请专家定期进行科研课题的指导,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提升教师系统的理论水平。如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我校启动了“名师带教”工程,盘活校内外“名师”资源,开通“名师工作室” “名师在线”等校本教研活动,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一位从幼儿园转岗来的教师,刚接班时教学无从下手,也不懂得从哪些方面去抓学生的常规,通过教研员、专家指导下的“名师带教”活动后,一年多来,这位教师进步非常快,摸索出了一套一年级生字教学经验,在市、区级研讨课活动中,她扎实的生字教学深受好评。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她的生字教学法提升为“生字教学的3321工程”理论研究。可见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专家指导”工作落实到位,有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校本教研如何形成合力既需要专业支持,又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即“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可见在校本教研中注重团队建设,运用积极的群体决策形成合力,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在教研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同心协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营造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实践、积累、提升”的良好氛围,确保校本教研有针对性、有实用价值,教师喜欢参与,认可度高,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目标。
此外,为更好地提升校本教研的合力,确保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还必须建立一系列与校本教研制度相配套的导向机制、活动纪律保障制度及奖励制度,如每学年度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子课题”“优秀备课组”及“团结协作奖”等。“优秀教师”,学校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 “优秀备课组”“团结协作奖”学校颁发奖状,并发给奖金,同时学年考核组长加2分,组员各加1分;“优秀子课题”奖励活动经费,学年考核子课题负责人加2分,组员各加1分的捆绑式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以校本教研制度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校本教研营造出严谨、务实、高效、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使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在校园中永葆青春活力。
一、众人拾柴,让教学经验聚沙成塔
“众人拾柴”注重的是群体、团队的建设,根据群体心理学原理,只有组合成强大的群体才能有更好的表现个体发挥才能的机会。以校为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注重的是教师教研群体的集体参与、专业的切磋、相互的尊重,彼此的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高效的教研氛围,提升教学研究效能的最大化。实验表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群体互助合作交流,可有75%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内容,否则只有15%的教师能有同样的表现。如何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或在教学过程中富有闪光点的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在校本教研群体中聚沙成塔呢?
⒈“闲聊”式参与
根据马斯洛“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我们鼓励年级教师进行教师间的“闲聊式”教研交流方式。把教师间的“闲聊”放到课间短暂的校本教研交流,这正如玻璃易碎,但把它做成一扇门,人们反倒更加珍爱它一样,教师更珍惜这一课余校本教研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闲谈,或发表个人见解或展开评论,并努力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另外,就个别教师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及时寻求同伴的帮助,共同解决。这样“闲聊”式的校本教研方式既克服一言堂的教研方式,人人参与, 使教师个体在群体的积极导向中不断修正自己不良的教学方法,拧成一股绳,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⒉“教学心得”沙龙
教师一节课或一个完整的课时教完,就自己的教学得失写成教学心得,放学后备课组到学校“教师书吧”进行“教学心得”沙龙校本教研活动,教师志趣相投,一边喝着饮料,一边就共同的教学问题促膝长谈,无拘无束。这样宽松的校本教研方式参与面广,善于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教师间取长补短,使其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少走弯路。因此可要求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心得,及时进行“沙龙”研讨活动,教师共同分享教学经验,学有榜样。
⒊“精彩训练点”共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有为之眼前一亮的教学精彩之处,有的源自学生,有的源自教师的设计等,这样的教学亮点,写成精彩训练点在年级组中进行共享,可起到一人点燃众人教学智慧火花的校本教研之优势,因此可要求教师平时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段马上记录下来,上交学校,学校组织评选后编印成册,让每位教师人手一册,教师间互相学习借鉴,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
⒋“个案研究”铺开
教师要善于留心日常的教学事件,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取有价值的教学事件形成问题甚至课题,进行自觉的个案研究。如综合实践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课堂常规不尽如人意,通过校本教研,教师提出了“红旗激起千层浪”的小课题研究,课前用“红旗”规范学生的准备及常规,课中用“红旗”激发学生课堂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时要大声响亮,课外用“红旗”激发学生收集资料、拓展延伸的兴趣。一学期下来,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你喜欢综合实践课吗”的问卷调查中,有的学生写道:“我喜欢综合实践,因为这门功课使我通过观察、实践、参与,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培养了我们探究的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快乐成长。”还有的写道:“综合实践课不仅让我们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让我们知道了很多生活常识。”……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案研究”各科铺开,并经常性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调查活动,多方收集第一手资料,服务于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解决了实际的教学问题,也调动了教师校本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了教师群体教研“众人拾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教师校本教研热情高。
二、众人拾柴,让教学经验行远升高
以校为本的教研除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作用,让教师人人参与,克服校本教研的“散”之外,如何使教师的教学经验行远升高,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还应充分发挥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教师观念很难改变,则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停滞不前。
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教研员的支持和指导,每周或每月定期邀请教研员下校指导,可同题异构研讨,可系列主题研讨,可学科专题式研讨等,教研员或深入课堂听课,或进行总结点评、理论升华等,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更有针对性,解决了教师实际的教学问题,克服校本教研“空”对“空”的毛病,同时教研员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影响和激励着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如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基础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通过教研员的专题教研——关于华应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思考与实践的例子后,教师深深体会到差生、差错都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转变已有的学生观,不再埋怨学生的基础差,而是努力在备课、上课下工夫,这样的专业引领,既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确实有效的理论帮助,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众人拾柴,让教学经验补苴调腼
校本教研在教研员的指导下,针对教学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并沿着教研的健康方向发展,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 教师的研究水平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对问题的分析经常流于表面,多现象描述,少理论探讨,多感性经验,少理性升华,同时对理论缺乏比较完整的表述。如何让校本教研在已有基础上提升,让教师的理论水平补苴调腼?
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专家到校指导,如聘请专家一学期到校进行实地指导(听、评课或开课……),或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聘请专家定期进行科研课题的指导,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提升教师系统的理论水平。如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下,我校启动了“名师带教”工程,盘活校内外“名师”资源,开通“名师工作室” “名师在线”等校本教研活动,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一位从幼儿园转岗来的教师,刚接班时教学无从下手,也不懂得从哪些方面去抓学生的常规,通过教研员、专家指导下的“名师带教”活动后,一年多来,这位教师进步非常快,摸索出了一套一年级生字教学经验,在市、区级研讨课活动中,她扎实的生字教学深受好评。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她的生字教学法提升为“生字教学的3321工程”理论研究。可见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专家指导”工作落实到位,有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校本教研如何形成合力既需要专业支持,又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即“众人拾柴火焰才会高”,可见在校本教研中注重团队建设,运用积极的群体决策形成合力,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在教研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同心协力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营造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实践、积累、提升”的良好氛围,确保校本教研有针对性、有实用价值,教师喜欢参与,认可度高,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目标。
此外,为更好地提升校本教研的合力,确保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还必须建立一系列与校本教研制度相配套的导向机制、活动纪律保障制度及奖励制度,如每学年度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子课题”“优秀备课组”及“团结协作奖”等。“优秀教师”,学校颁发奖励证书及奖金; “优秀备课组”“团结协作奖”学校颁发奖状,并发给奖金,同时学年考核组长加2分,组员各加1分;“优秀子课题”奖励活动经费,学年考核子课题负责人加2分,组员各加1分的捆绑式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以校本教研制度在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校本教研营造出严谨、务实、高效、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使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在校园中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