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偏题的常见类型及矫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最怕的就是偏题。虽然,有时命题者通过引言对作文作了种种提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要求,但仍有学生照样偏题。是老师强调不够吗?不是,老师往往再三强调审题,可学生近乎麻木,收效不大。这里笔者尝试列举记叙文写作中常见的几种偏题类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以警示习作者。
  一.叙述人称不对,导致偏题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通常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如《我经历的一场考试》用第一人称叙述,《××同学二三事》则以第三人称叙述。但有些题目则要用第二人称来写,如《一路有你》。
  为什么如《一路有你》这类题目必须用第二人称叙述?作文用什么人称叙述,该怎么判断?
  叙述的人称就是叙述的角度,即写作者以谁的视角作为切入口进行记叙。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亲切真实,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度大,视角比较宽,叙述者似乎无所不知,更能反映事物的广度、深度,如《最后一课》。用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文章中频频出现“你”,如同面对面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意味,使文章灵动亲切,更有感染力,如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似与青少年读者面对面谈论打开文学之门的意义、条件,言说文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亲切而生动,特别具有感染力、亲和力。
  《一路有你》,标题里含有“你”这个第二人称的标志,只有采用与“你”对话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叙述,才能写得更深情、感人,突出文题强烈的抒情意味,符合出题用意。所以,凡题目中带有“你”“你们”这类字眼,应用第二人称来写。同理,题目中含有“我”“我们”这些字眼,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叙述;含有“他”“她”或“他们”这类字眼,一般用第三人称来写。如果题目中不含有交代人称的代词,则需根据写作需要,灵活采用,哪一种都可以,不会偏题,只是效果上有所不同。如《寻》,你可用第一人称叙述,写自己寻找某一事物或人生哲理的过程;你同样可以写别人的“寻”,那就用第三人称写;当然你用第二人称叙述也未尝不可,你可以用书信的形式,与别人交流对“寻”的理解和感悟。
  当然,在一篇记叙文中也不纯粹采用一种叙述方式,有时是一种为主,兼用其他。如魏巍《我的老师》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但在叙述面临放暑假我舍不得与老师分开时则变成了第二人称:“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这样写,更突出了我对蔡老师的依恋之情。
  二.把握不住重点,导致偏题
  写作记叙文须考虑文章的详略,只有对重点加以突出细致地描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才能鲜明。反之,详略不当或主次不分,主题的表现就会受到影响。
  如“我经历的一次考试”,重点应写出考试的经过,表现自己的心理体验。但有人却这样写:倒叙开头,写自己拿到试卷收获高分;然后顺叙展开,回顾自己考试之前的认真复习;最后收尾,写自己的感悟。这样就把重点放在了考试之前――复习的过程上,考试真正的“经历”就完全落空了。文章没有紧扣“考试”写“考试的经历”导致偏题。
  再如: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以“攀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就写作记叙文来说,应着重写“攀登”的过程,而不是介绍“攀登”的原因、背景或是结果,也不是写我决定攀登的矛盾心理。
  写作记叙文,往往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上,过程写清楚了,事就清楚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也就得到了具体的表现,主旨也就鲜明了。但重点究竟是什么,须审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认真推敲后再作判断。有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辨别的方式加以区分,如“变了”和“改变”这两个题目的重点不一样,前者题目中有“了”字,所以要侧重于写变后的情况;后者则要写变化的过程。
  三.忽视事件要求,导致偏题
  写作记叙文离不开写事。记叙文对写事是有一定要求的。如南通市中考作文明确提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写作,考生就必须写自己经历过的事,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胡编乱造或写没有体验的事,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比如上面提到的“攀登”这个题目,如果你写成了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攀登,不是写自己的事,就偏题了。
  有些记叙文可以写多件事,而有些却只能写一件事。这要根据对题目的仔细审读和理解来确定。如“那一次,我 了”,“那一次”就暗示了我们主体上重点只能写一件事。而“一路有你”这个题目写一件事就不能体现“一路”,“一路”应该由几个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写一件事才符合题意。而“攀登”,你可以写一次攀登,可以写多次攀登,即写一件事或几件事都符合要求。
  当然,选择怎样的事件去写也要注意。如“童年趣事”,必须写发生在童年的“有趣的”事,至于“乐事”“苦事”“惨事”写进去就不太合适。再如“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题目,前者所写的事要“有意义”,后者要写的是“让人难忘的趣事”,不可混淆。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记叙文对事件的写作要求呢?第一看写作提示,是否提到了对材料的要求(如“真实的、自己经历过的”等);第二看文章材料的数量,看看题目中有没有明确或暗示素材数量的词语;第三要把握好事件的性质。
  四.理解词意偏差,导致偏题
  1.抛开题目,另起炉灶。这样作文,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以“意外”为题写作时,有一生竟将它写成了“误会”,“意外”是指意料之外的意思,“误会”是指误解对方的意思,区别很大。
  2.理解肤浅,缺乏内涵。如 题目中含有“太阳”或“阳光”、“门”、“灯”、“钥匙”、“山”、“歌”、“色彩”、“风景”、“窗”、“路”、“春风”“暖流”、“桥”、“肩膀”等词语,如果不认真研究其深刻内涵,仅作字面理解,然后写作,势必流于浅表;而扣住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来写,才写得深刻而切合命题用意。
  3.无视虚词,影响审题。
  副词:如《门其实开着》中的“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须把误会交代清楚;如“下雨天,真好”中的“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如“这也是课堂”中的“也”,不能写一般课堂,要写特殊的课堂“网络”“社区”等;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中的“总”,潜台词丰富,暗含曾有过寻找适合自己的那把“钥匙”的经历,写作时要体现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许多“钥匙”中进行挑选的过程,最终在多种方法中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把;如“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中的“最”,要通过比较显示出喜欢的程度;如“我终于笑了”中的“终于”,要写出由“不笑”到“笑”的过程;如“我依然 ”,中的“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亏了也不改初衷等。   助词:如“变了”中“了”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暗示必须写“变化之后”。
  介词:如“为了××”中“为了”要写出做出某件事的目的。
  连词:如“我和对手”中的“和”,既要写“我”又要写“对手”,要写出“我”与“对手”的关系。
  叹词:如“哦,这就是生活”中的“哦”,表达惊叹和明了之情,如果写不出这层意味就难获高分。
  写作时,要认真体会这些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可以将去掉虚词与保留虚词进行比较以发现端倪,认识到这些虚词不是可有可无的,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就不能很好地切合题意。
  五.模糊若干限制,导致偏题
  如“我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中“班集体”是对空间的限制,不能写成“家里”;“我家的钟点工”中“我家”是对地点的限制,不能写成其他人家的;“我们是初生的太阳”中“我们”是对人称、人物及数量(群体还是个体)的限制,写一个或写成“你们”“他们”就不对了;“美,在我们身边”中“美”是对主题的限制,文章要反映身边美的事物;“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是对时间的限制,要写规定时间里发生的事;“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初中生活”限制了写作范围,如果不写初中阶段的生活就犯了大忌……
  六.忽视体裁限制,导致偏题
  如“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以‘攀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但有人偏写成议论文。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散文或记叙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当然,学生对文体知识也要有点了解,写成规范的某种文体,才合乎要求,不伦不类,后果照样很严重。
  以上种种偏题如何避免?很简单,考试时沉着、镇定、细心、周到些,认真读题,关注提示和要求,偏题就会离你而去。
  偏题的情况繁复多样,难以尽述。以上所列,是最常见、出现最频繁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偏题对于作文的危害,写作时只要细致阅读作文引言,认真领会作文要求,反复斟酌题目字眼,充分考虑文体、主题、叙述人称、选材、表达重点等,把握题眼,考虑限制,正确构思,就能写出切合题意的规范作文。
  唐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秦晓燕
其他文献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很高,已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70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及细菌耐药分析,旨在更准确地指导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来说,地理教师的领导力不是基于学校组织赋予教师正式的行政职位,也不是学校组织赋予教师的行政职权。地理教师的领导力是基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围绕初
静脉血栓不能进入体循环引起动脉栓塞(只有心脏左侧血栓才能引起动脉栓塞),仅能终止于肺部引起肺栓塞;故Cohnhein氏将静脉血栓进入体循环引起动脉栓塞现象称为矛盾性栓塞或
我院1989年7月~1996年2月收住哮喘患者233例,其中哮喘持续状态为42例,占同期哮喘住院病例的18%,本文重点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救治措施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4
男性,63岁。发热3天,伴乏力、肌痛,偶而咳出少量白粘痰。查体:T38.9C,BP18-2/10kPa,HRI10次/分,律齐,右肺可闻少许湿罗音,腹软,肝脾不大。血常现:WBC144X109/L,NO·80,L0.14,尿蛋白(++),ALT58IU/L,AST128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辑部年底拟出版“2014年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优秀教研成果”专辑,本专辑是经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正式出版物,其编辑加工流程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一致
立法有三年,气象万千。财苑百事谱新篇。法治宣传当务急,意志空前。改革竞争先,跃马挥鞭,承包体制喊声喧,强化理财勤核算,准快明全。 Legislation for three years, the we
对于大空间设计而言,就像一部大部头小说,需要不同的叙事线索引导着人们前往不同的空间。在丹麦NORM建筑事务所的FREDENSBORG HOUSE项目中,南北与东西两条主线尤为明显,围绕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有益的健身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中老年人进行长途自行车锻炼,对机体产生什么影响,是否适宜从事这项活动,如何制定运动处方?是值得探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