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在山水间放逐一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战乱
  白朴是一个怪人。
  特别是在晚年,他如一个孤独的苦行僧,四处游历,行踪飘忽不定。当他的脚步在山水之间丈量,抬头看那山河湖泊时,一寸寸都载满了他不堪的回忆。那场战乱,无时无刻不在他脑海里上演……
  那时他只有六七岁,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他本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调皮捣蛋地玩耍,他却整日如一只受了惊吓的鸟儿,内心没有一刻安宁——蒙古铁骑早已将金朝都城汴京团团围住,如乌沉沉的云,压得汴京空气稀薄,惊慌失措。父亲白华为金朝存亡而奔波,无暇顾家,白朴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盼望着一觉醒来睁开眼,便是一个晴朗的天。
  只是,在那样的乱世,个人的愿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竖炮攻城,金哀宗置满城百姓于不顾,弃城而逃,白华随皇帝一起出行,慌忙之中,甚至没有办法顾及妻儿,只能留他们在这座失去屏障的危城里,独自面对狂风暴雨。
  城破的那一日,蒙古铁骑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城中一片混乱,血流成河。在那样的境况下,纵有通天之才,也难逃厄运,何况孤儿寡母,老弱无依?混乱中,白朴与母亲失散,在血光与喧闹中,无论他怎样痛哭尖叫,母亲都如沉入大海的一根针,再也难寻踪迹。
  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失去父母的庇护,命运就像风浪里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最孤苦无依时,白家世交元好问伸出援手,救白朴于危难,并从此将他带在身边,一起渡河北上,辗转流离,寄居于他人门下。
  昔日富贵家,今日流浪人。这一系列的变故,将白朴的童年打得七零八落,白朴无数次从梦中惊醒,难以安眠。战乱让他一夜之间长大,他心中有了忧愁,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无措。
  生活的艰难,加上内心的忧闷,让白朴终于无力支撑,而一场瘟疫袭来,又将他裹挟其中。大家都以为这一次他在劫难逃,元好问将他紧紧搂在怀中,三天三夜不曾合眼,最终,他在元好问的细心照料下出汗而愈。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经历了怎样的伤痛,他终究还是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终究还是对这世界充满了希望。
  那几年,他跟在元好问身边,读书,识字。虽然那时的元好问生活至艰,却从来未曾忽略对白朴的教育。
  这或许是白朴一生中最暖的一抹亮色,支撑他顽强勇敢地走了下去。那些年,他读了很多书,见识了很多百姓疾苦,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厌恶就像春日原野上的草,蓬勃生长。
  亡国遗民
  12岁那一年,在元好问的协助下,白朴在真定(今属河北石家庄)与父亲相聚。
  不过隔了五年的时光,天地早已变了模样。父亲不再是金朝的高官,而成了元朝的官员,这大好河山与金朝再也无关了。父亲为金朝操劳一生,最终却要为蒙古人效命。
  这样的转变,让白朴痛苦又难堪。七岁那年的战乱,母亲的失散,自己的流离失所,都是拜蒙古人所赐,如今却不得不以元朝的子民自居,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欣然接受。
  只是,看着父亲风霜满面的脸和殷殷期盼的眼神,他终究什么都没有说,老老实实按照父亲的要求,写诗作赋,学习科考课业。父亲的愿望很清楚,就是希望他能在科场里出人头地,博得为元朝效命的机会。
  白樸自幼聪颖,连元好问都对他称赞不已,经常往来于真定,指导他的学业,勉励他刻苦学习……因此,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对元好问来说不算太难。而且,他对律赋之学很是用心,很快便以能诗善赋而闻名,成为声名远播的才子。但在科考的课业上,他却始终兴致不高,未有建树。
  或许他可以表面遵从父意,但内心深处,他始终将蒙古人排斥在外。元朝统治者施行那样残暴的统治,铁蹄所过之处,血流成河,草木枯损,要他怎么能愉悦接纳?
  所以那些年,即使他年岁渐长,成了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青年,而且也娶妻成家了,但他依然以辞赋为专业,从不醉心科考,也不承认自己是元朝子民,始终以亡国遗民自居。
  当时,一个男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做官是最好的选择,况且,那也是父亲对他的期盼,而他却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放逐在诗词歌赋里。他的笔写尽了百姓的沧桑,写尽了普通人的聚散离合——宁愿在清贫中守住初心,也不愿在荣华富贵里迷失自己。
  而这一切,白朴必定要顶住无数现实的压力,忍下那些人前落魄的酸楚,独自面对内心的迷茫与彷徨。
  年龄越长,阅历越深,白朴越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越是明白,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宁愿身体受苦,也不愿心灵受束缚。
  36岁那一年,朝中有人推荐白朴入仕——以他的才名,必定能在朝堂上拥有一席之地,从此飞黄腾达,一生富贵。白朴却选择了断然拒绝。也是在那一年,他决定弃家南游,以表示自己永无人仕之心,坚决不为蒙古人效命。
  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离开朋友亲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孤独的旅人,独自品尝人世冷暖,这对白朴来说,比入朝为官更需要勇气。可见,白朴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之人,他只是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关怀。
  四处游历
  此后的漫长岁月里,白朴一直在各地游历。
  他在山水间行走,也在市井中交友,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杂剧和元曲作家,也与歌妓、乐工相交甚密。他将自己的心完全敞开,无拘无束,去接纳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故事,像泥土里摇曳的花,总是让他觉得亲切美好,忍不住伸手去采摘。相较于高冷的庙堂,他更喜欢百姓的冷暖:真实悲切,又善意弥漫。
  这些故事在他心里膨胀,于是他拿起笔,在简陋的书桌前,将它们慢慢地渲染在纸上。那对他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对世事的体谅,却不知,这无意间的举动,竟使他成为最早以名士、世家身份投入杂剧创作的作家,杂剧也因此被更多人了解接纳。
  在游历途中,他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让它们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更多人看到爱情的美好,让更多人明白,这世上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生活。   他喜欢这样,喜欢用自己的笔与百姓接触,喜欢自己编织的故事在民间传诵。他不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模式,也愿意被他人所喜欢。这对他来说,比入朝为官更让人欢欣鼓舞。
  只是,每一份追逐都伴着痛苦。离家的那些日子,对家人的牵挂像蚂蚁一样啃噬着他的心,让他在无数个深夜里辗转难眠。他需要不停地与世俗的牵绊抗争,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不缩回到旧有的生活轨迹里。
  他唯一一次回真定,是妻子去世,回家奔丧。那时的他,名声早已四处传扬,有人因此再次举荐他入仕。這一次,白朴依然选择了拒绝。
  若第一次的拒绝只是不满蒙古人的统治,不愿与他们为伍;那这一次,则是因为他想融入尘世中。他宁愿在山水间放逐,做一个放浪形骸的旅人,也不愿在庙堂上小心翼翼,用权势地位捆住灵魂。
  他再次打点行装,独自上路。
  那些山山水水都是曾经熟悉的模样,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满目疮痍里,他总是会想起童年的战乱,想起混乱中自己的无助,王朝更替中山河变色的模样,以及受苦的老百姓……
  “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他一路走,一路感叹,在破碎的山河间,拾捡每一滴感悟,用脚步与诗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厌恶。
  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也曾在金陵定居,但游历四方依然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事。直到81岁,他还孤身一人游历扬州,感叹这烟柳繁华之地的寂寞苍凉。此后,他的踪迹再也无法寻觅,他真的将自己掩埋在了山水之间,与山河为伴,留给后人的是15种剧本和无数经典词作。
  纵观他这一生,白朴一直生活在战乱的阴影里,不曾开心畅怀。以他的才情与聪慧,若不是生在那样的乱世,一定会站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为百姓谋福。战乱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而他在这凌乱的轨迹里,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指点河山,造福百姓。
  这,其实也挺好。这世间因此少了一个世俗的官员,多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戏曲作家,毕竟权势造福自己,转眼即逝,而戏曲却能造福大众,永世长存。
  编辑/夏涵
  微故事
  装酷是要付出代价的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刘湘搞了一把海军。他所谓的“海军”舰艇其实是买的普通小轮船,焊上一些铁板作装甲,再装上两门陆军用的小钢炮。因为船的吨位小、马力也不大,所以只要打一炮,船身就会倒退一大截,想要开炮,还得起锚,再调整位置,停好了再开下一炮,根本没有实际战斗力。有人编出顺口溜嘲笑刘湘:“告尔沿江小渔船,浪翻军舰要赔钱,买船用了五万五,买炮用了三万三。”
  总理出行无小事
  1956年底,周恩来出访印度、巴基斯坦等五国。出行前,外交部工作人员向周恩来建议:“如果印方邀请您到尼赫鲁总理的家乡访问,最好别去。”周恩来问为什么,对方解释:“尼赫鲁的家乡在克什米尔南部印度实际控制区,您如果去的话,就会造成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印度、反对巴基斯坦的误解……”后来,印方果然提出这一邀请,但被周恩来婉拒,此举令巴基斯坦方面深感满意。
其他文献
曾经的我,对未来没什么期许,也缺乏奉献精神……总之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十分懒惰。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作家罗兰的名言:“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了你对前途的希冀,割断了你和别人的友情,使你的心胸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我这才恍然大悟,开始把懒惰的迹象当作警钟,曾因懒惰而遭遇的挫折也让我渐渐变得成熟。  我发现,懒惰
凌叔华系出名门,精通绘画,在文学方面也大放异彩,且颜值颇高,可以说她满足了人们对才女的一切幻想。可纵观凌叔华生平,虽其经历之传奇一点儿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淑女名媛,但相较于林徽因和陆小曼在当下的盛名,凌叔华算得上默默无闻了。  究其原因,凌叔华最初是为丈夫陈西滢所累。陈西滢发表的一些评论文章被一些爱国者认为“比军阀还凶”,陈西滢因此被定位为刽子手的辩护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近代文学史上几乎销声
祖坟在很多人心中地位特殊,分量非同一般,因此常将祖坟修得高大上。一方面,显示自己尽孝道;另一方面,更希望祖坟能因此冒青烟,保佑自己兴旺发达、官运亨通,永世荣耀。  1909年,袁世凯被清政府解除一切职务,赶出朝廷,回乡养病。袁世凯在隐居之所,每天草笠木屐,乘舟垂钓,看似无官一身轻,其实无官真伤心。他一边钓鱼,一边反思自己宦海受阻、仕途不顺的原因。思来想去,袁世凯突然顿悟,认为是袁家祖坟出了问题。 
李符挺有才。他念书不多,鬼主意却不少,做事情也卖力,能吃苦。在遇到赵光义之前,李符已经在宋初政坛崭露头角。  还是在后汉年间,叛军割据京兆闹独立,大将军率军平叛,李符主动来投,献计献策,最终将叛军扫灭。由此,草根出身的李符被任命为京兆府的分管户籍的小官,有了小小的出身。在后来的十多年里,李符担任过县主簿(县办公室主任),担任过州里的推官(市法院法官),甚至代理过几个月的知州。虽然他一直做的都是八九
独自一人坐在床边,我望着那夕阳洒下的余晖,眼泪“啪”的一声落在纸箱上。纸箱上扬起一层厚厚的灰,我双眼注视纸箱,脑海里好像浮现出了什么。  凑到纸箱边,我抹去那厚厚的灰,然后轻轻打开纸箱。纸箱慢慢打开,我的思绪也随之飘飞。记忆里的画面一一涌现在眼前,泪水再次洒落。  我从纸箱里拿起一个相册,翻看那早已泛黄的照片,往日时光全留在照片里。其中一张照片是我和爷爷的合影——我被爷爷揽在怀里灿烂地笑着,爷爷望
阳春三月,我踏着明媚的春光,四处游走。突然间,一支箭射来,我急忙躲进草丛里。一支狩猎的队伍前呼后拥而来,正中的少年衣饰华美,弓箭镶金嵌玉,其随从也是一支精锐之师,虽然只有数十人,却个个虎背熊腰,精神抖擞。  其中一人四处巡视了一番,向那少年说道:“启禀陛下,并未射中猎物。”少年有些怏怏不乐,道:“回宫吧!”霎时间,一群人走得干干净净。  我躲在草丛中目睹这一切,那支箭却留在了我心里。尽管我躲在一旁
很多人早已習惯在线阅读各种免费内容,现在突然愿意付费阅读了—只要价格不是高得离谱。原因只有一个:中产阶级太焦虑了。他们生怕被时代抛弃,目标的缺失、精神的迷茫、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让他们时时寻求充电。而且,花钱本身就代表了门槛:这些内容是“独家”的,不是草根可以知道的,自己终于凌驾于草根之上了。因为迷茫不安,他们更加需要“专业深度的”指导,目標规划要听职场大咖的,投资理财要听财经专家的,这才算不Lo
暑假到了,《西游记》又要重播了,你还记得唐僧的义兄吗?然而小编最近才发现,这部剧的坑太深了。历史上,唐僧这位义兄并非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那么他到底是谁?又是怎么成了“御帝哥哥”的呢?(详见P34《高昌王:挑衅大唐,坑国坑民》)  韩国某团体现身新加坡做评审,女粉丝们不顾走光奋力冲上评审舞台,这场面简直能令见惯大場面的鲁迅先生咂舌:我追个星也不过是和别人打打嘴仗而已,哪用得上全武行啊!可是鲁迅先生,您
他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把人生中的二十年留在了湖南;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在对青少年的指导上一丝不苟;他走遍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心系当地教育事业,将每一个学生视如己出;在美洲,他一直为提高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奔走;在欧洲,他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解决贸易争端问题……今天,他再度踏上湖南这片热情的土地,为我们带来最诚挚的祝愿——他,就是国际文化教育专家泰德·萨马拉斯先生。  “回家的感觉真好!”
胡适酷爱读书,他读的第一部书,是他父亲生前亲手编纂的四言韵文启蒙课本《学为人诗》。父亲虽然在胡适四岁时病逝,但对胡适寄托了很大希望,遗嘱里还要他“努力读书上进”。其母亲虽然是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很有见识,尤其重视胡适的教育。受母亲督促,还在私塾念书的胡适就读了《论语》《孟子》《礼记))等经典。胡适后来总结这段读书经历时说:“我在那九年之中,竟把古文的文理弄通了。”可见,幼时的读书生活对胡适的一生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