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信息载体之一,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傳承与发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常常能够看见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匠心运用。建筑虽然是基于人类生活所需而产生,但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用性不再是建筑的唯一追求,设计美学在建筑中也愈发重要。传统与现代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并不存在绝对的曾经,也没有永恒的当代,只有在传统文化中发掘适应当代建筑的元素,当代建筑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创新
引言:
设计属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建筑设计则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一个时代的审美,是一代代人审美的文化结晶。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1] 。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注入时代精神,是当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建筑有气势恢宏的大气之作,也有细致精巧的婉约之作,无论何种风格,都有着优雅华美的轮廓与花样繁多表现形式,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大胆借鉴。得益于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建筑有更多可利用的新型材料,当代建筑设计也有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1、浅析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精粹
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鲜明特征历久弥新,有许多值得当代建筑设计吸纳借鉴之处。
1.1秩序规则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秩序色彩,从气势恢宏的宫殿到平民百姓的小小屋宅都呈现出这种特点。例如故宫,其建筑规则就严守“天子至尊”的宗法观念,严格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2]。故宫建筑极具对称美感,其建筑围绕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规则排列开来,贯穿整个紫禁城,气势宏伟,令人观之不免惊觉壮丽不已。故宫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传统建筑。
1.2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中国民居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例如江南水乡建筑多亭台楼阁,依据山水地势,将建筑融入于自然之中,正如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中所言“古典建筑,外观上与天地山水尽可能协调,预计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将使表面形成更佳效果,直至变为废墟,犹有供人凭吊的魅力。[3]”古建筑虽然很难长久保存,常常为风吹雨淋所侵蚀,但其韵味却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越发浓厚,仿佛陈年佳酿,在悠远的时光里越发香醇。而在现代建筑群中,我们总能感觉到浓郁的现代气息,这并非不好,只不过和谐的美感常常更能给人以深远的影响,使人在平常的生活,会因为某一细节上的所见所感而想起曾经眼前的美好建筑。又比如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北方,又远离海洋,故而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木材较为紧张,故而当地居民的传统居所多为窑洞。窑洞厚实保暖,夏季凉爽,并且由于地质特殊,多为天然形成,居民只需稍微加工就可入住,单独挖掘也较为便利。在南方潮湿的云南一带,以苗族山寨为例,当地气候常年是高温潮湿,且在林间多爬虫野兽,故而山寨内建筑多为“吊脚楼”。这种建筑通风性较好,房屋底下不封闭,利于通风保持屋内干燥,且一楼多不住人,只做杂物放置之需。
在我国重庆洪崖洞商业步行街也可看见极具巴蜀韵味的吊脚楼建筑群错落有致地依山而立着。
1.3组合有致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点线面”的特质,一般由独栋建筑组成院落,这是由点到线,再由院落构成较大的建筑群,这是由线及面。中国传统建筑多为环绕某一中心建筑进行扩散,无论民居或宫殿,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心庭院多为四四方方的正方形,四边由四栋房屋进行围绕,看似四栋皆为独栋而存,实则在这一院子的转角回廊处,相邻的两栋房子又是相互连接。而曾今的北京,或者称为紫禁城,又是由这些些的四合院聚集而成。
1.4主次得宜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主次之分,这也是一种秩序美学。建筑设计中,也往往讲究主次先后之分,例如主楼与次楼之分,主厅与副室之别。在建筑设计时,依据建筑所有人的社会地位,审美价值进行细细安排,表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凸显对比,重点突出设计中的艺术手法,讲究彼此参照呼应。
2、传统文化于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美则美矣,但由于受技术限制,也有其自身缺点,例如木质结构虽然给人以独特美感,但在火灾发生时较难进行救援工作,常常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例如如故宫等。并且木质建筑耐腐蚀性较差,难以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所幸,当代科技发展为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曾今较难解决的问题也都一一解决。如今建筑可以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辅之以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进行当代建筑的设计,抛却传统建筑中当代短板,将其长处进行合理利用,使现代建筑更具风格特色。
2.1易郡新北京四合院
例如在北京顺义的易郡新北京四合院,高墙围隔,内敛于内,既保证私密性又保证了居住的安全性。入口庭院深深,小道竹影斑驳。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眼里人生八雅的生活范本,向当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表达出了优雅生活态度。以艺术和诗意的力量来抵抗物欲横流的社会侵蚀,不仅关乎于‘宅’与‘物’, 更是超越于技艺之外的情感传达。
2.2洪崖洞商业步行街
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依山傍水而立,远望之,虽构架简单,但建造灵活、不拘束于某一特定形式。吊脚楼的随坡就势而建,形成规则的线性排列,其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人居。洪崖洞商业步行街的吊脚楼属于巴渝风格,重庆又名山城,气候潮湿,十分适合吊脚楼在其间依山而建,并且通过分层筑台、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技艺,将建筑的美感与商业街的实用功能有机结合。
3、结束语
文化的创新虽然是立足于实践,但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只有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建筑发展实情相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兼具美感与实用价值的优秀建筑作品。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窥见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当代建筑艺术之中,是当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凯.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 城市地理, 2016(5X).
[2]李晓文, 宋叶群. 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分析[J]. 建材发展导向:上, 2016, 14(1):124-125.
[3]吴伟轩.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J]. 建筑设计管理, 2016(8):91-93.
[4]曾雯.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学, 2017(4):96-97.
作者简介:
姓名: 张潇予 2000年2月6日,性别: 女,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高三(12 )班,文理科:理科。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创新
引言:
设计属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而建筑设计则是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一个时代的审美,是一代代人审美的文化结晶。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1] 。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注入时代精神,是当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建筑有气势恢宏的大气之作,也有细致精巧的婉约之作,无论何种风格,都有着优雅华美的轮廓与花样繁多表现形式,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大胆借鉴。得益于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建筑有更多可利用的新型材料,当代建筑设计也有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1、浅析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精粹
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鲜明特征历久弥新,有许多值得当代建筑设计吸纳借鉴之处。
1.1秩序规则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秩序色彩,从气势恢宏的宫殿到平民百姓的小小屋宅都呈现出这种特点。例如故宫,其建筑规则就严守“天子至尊”的宗法观念,严格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2]。故宫建筑极具对称美感,其建筑围绕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规则排列开来,贯穿整个紫禁城,气势宏伟,令人观之不免惊觉壮丽不已。故宫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传统建筑。
1.2因地制宜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中国民居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例如江南水乡建筑多亭台楼阁,依据山水地势,将建筑融入于自然之中,正如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中所言“古典建筑,外观上与天地山水尽可能协调,预计日晒雨淋风蚀尘染,将使表面形成更佳效果,直至变为废墟,犹有供人凭吊的魅力。[3]”古建筑虽然很难长久保存,常常为风吹雨淋所侵蚀,但其韵味却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越发浓厚,仿佛陈年佳酿,在悠远的时光里越发香醇。而在现代建筑群中,我们总能感觉到浓郁的现代气息,这并非不好,只不过和谐的美感常常更能给人以深远的影响,使人在平常的生活,会因为某一细节上的所见所感而想起曾经眼前的美好建筑。又比如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北方,又远离海洋,故而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木材较为紧张,故而当地居民的传统居所多为窑洞。窑洞厚实保暖,夏季凉爽,并且由于地质特殊,多为天然形成,居民只需稍微加工就可入住,单独挖掘也较为便利。在南方潮湿的云南一带,以苗族山寨为例,当地气候常年是高温潮湿,且在林间多爬虫野兽,故而山寨内建筑多为“吊脚楼”。这种建筑通风性较好,房屋底下不封闭,利于通风保持屋内干燥,且一楼多不住人,只做杂物放置之需。
在我国重庆洪崖洞商业步行街也可看见极具巴蜀韵味的吊脚楼建筑群错落有致地依山而立着。
1.3组合有致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点线面”的特质,一般由独栋建筑组成院落,这是由点到线,再由院落构成较大的建筑群,这是由线及面。中国传统建筑多为环绕某一中心建筑进行扩散,无论民居或宫殿,都具有这一特点。例如北京四合院,中心庭院多为四四方方的正方形,四边由四栋房屋进行围绕,看似四栋皆为独栋而存,实则在这一院子的转角回廊处,相邻的两栋房子又是相互连接。而曾今的北京,或者称为紫禁城,又是由这些些的四合院聚集而成。
1.4主次得宜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主次之分,这也是一种秩序美学。建筑设计中,也往往讲究主次先后之分,例如主楼与次楼之分,主厅与副室之别。在建筑设计时,依据建筑所有人的社会地位,审美价值进行细细安排,表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凸显对比,重点突出设计中的艺术手法,讲究彼此参照呼应。
2、传统文化于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美则美矣,但由于受技术限制,也有其自身缺点,例如木质结构虽然给人以独特美感,但在火灾发生时较难进行救援工作,常常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例如如故宫等。并且木质建筑耐腐蚀性较差,难以承受长久的风吹日晒。所幸,当代科技发展为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曾今较难解决的问题也都一一解决。如今建筑可以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辅之以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进行当代建筑的设计,抛却传统建筑中当代短板,将其长处进行合理利用,使现代建筑更具风格特色。
2.1易郡新北京四合院
例如在北京顺义的易郡新北京四合院,高墙围隔,内敛于内,既保证私密性又保证了居住的安全性。入口庭院深深,小道竹影斑驳。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眼里人生八雅的生活范本,向当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表达出了优雅生活态度。以艺术和诗意的力量来抵抗物欲横流的社会侵蚀,不仅关乎于‘宅’与‘物’, 更是超越于技艺之外的情感传达。
2.2洪崖洞商业步行街
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依山傍水而立,远望之,虽构架简单,但建造灵活、不拘束于某一特定形式。吊脚楼的随坡就势而建,形成规则的线性排列,其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人居。洪崖洞商业步行街的吊脚楼属于巴渝风格,重庆又名山城,气候潮湿,十分适合吊脚楼在其间依山而建,并且通过分层筑台、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技艺,将建筑的美感与商业街的实用功能有机结合。
3、结束语
文化的创新虽然是立足于实践,但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中,只有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建筑发展实情相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兼具美感与实用价值的优秀建筑作品。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窥见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当代建筑艺术之中,是当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凯.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 城市地理, 2016(5X).
[2]李晓文, 宋叶群. 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分析[J]. 建材发展导向:上, 2016, 14(1):124-125.
[3]吴伟轩.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J]. 建筑设计管理, 2016(8):91-93.
[4]曾雯.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学, 2017(4):96-97.
作者简介:
姓名: 张潇予 2000年2月6日,性别: 女,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高三(12 )班,文理科: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