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宫颈癌随机分为两组,调强组采用6MV X线调强放疗,全盆腔DT40Gy后重新定位,重新作放疗计划继续照射至50Gy,有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至60Gy,腔内A点剂量30Gy/5次。常规组采用全盆腔前后野联合挡铅缩野, 全盆腔放疗40Gy后改为盆腔四野照射10Gy, 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至60Gy,腔内A点剂量30-36 Gy/5-6次,两组均做同期化疗。结果 A组和B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年生存率分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治疗加同期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肯定方法,能有效提高近期生存率。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疗 腔内后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229-01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应用于临床,它使放射剂量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一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2012- 2014年我科对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選择2012年5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为子宫颈癌患者60例分为2组,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组( A组) 30例, 常规放疗联合腔内后装组( B组) 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及病理分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 治疗方法
(1)三维调强放疗: 90%等剂量线包绕95%PTV, 为处方剂量线, 分割剂量为2Gy/次, 5次/周, 总剂量40Gy后再重新作CT, 根据肿瘤退缩情况重新勾画靶区, 重新作计划, 体位不变, 继续照射至50Gy。明显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到60Gy。放疗30Gy后开始作腔内后装治疗
(2)常规放疗: X线模拟定位机下定位, 采用全盆腔前后野联合挡铅缩野的二段设施, 全盆腔放疗40Gy后改为盆腔四野照射10Gy, 明显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到60Gy
(3) 后装治疗: 采用192Ir后装治疗机,根据患者宫颈肿瘤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的配置,设计计划使其剂量成以宫颈原发病灶为中心的正梨型分布,腔内后装治疗每周1次
1.3 观察方法
60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均要作妇科、盆腔CT及B超检查了解肿瘤情况, 放疗40Gy、放疗结束时均作妇检, 放疗结束后1、3、6个月及1年时复查妇检同时作盆腔CT观察肿瘤近期疗效, 1、2、3年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 可见肿瘤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 PR): 肿瘤缩小>30%; 稳定( SD): 非PR/PD; 肿瘤进展( PD): 肿瘤继续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以上改变至少维持4周,以CR+PR计为有效。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宫颈癌患者放疗3月后作妇检、盆腔CT检查评价近期疗效, A组: CR22例、PR9例, 肿瘤有效率88. 6%; B组: CR18例、PR10例, 肿瘤有效率80. 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局部控制率
A组: 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 1%、65. 6%、57. 7%; B组: 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 1%、54. 1%、40. 4%。2组1年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年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生存率
1年生存率: A、B组分别是92. 3%和85. 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年生存率: A、B组分别是89. 6%和74.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年生存率: A、B组分别是80.7%和62. 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宫颈癌治疗方法早期以根治性手术为主, 晚期则以放射治疗为主。通过后装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宫颈的局部剂量, 而且还尽可能地减少膀胱、直肠受量, 故腔内后装联合体外照射被认为是宫颈癌放疗的经典模式[ 1], 显著降低下肢浮肿和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2]。本组结果显示, A、B组患者2、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A组即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国内外学者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引入了外照射调强和腔内后装调强放疗, 在患者的肿瘤靶区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接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 从而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参考文献
[1] CoiaL,WonM,R, The Patterns of Care Out come Study for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ractice Survey[ J]. Cancer,1990, 66( 12): 2451- 2456.
[2] YamazakiA, ShiratoH, Nishiokacomplications after irregularly JpnJClinOnco,l 2000, 30( 4): 180-184.
[3] AhamadA, DsouzaW, M, et a.l Intensity after hysterectomy: compar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sensitivity of the normal tissue sparing effect to margin size[ J]. Radiat Biol phys, 2005, 6( 2): 1117-1124.
[4] 余娴,王 阁,杨晓霞, 等.宫颈癌调强放疗应用的剂量特点探讨[ J]. 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12): 2410- 2413.
通讯作者:唐成琼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疗 腔内后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229-01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应用于临床,它使放射剂量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一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2012- 2014年我科对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選择2012年5月-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为子宫颈癌患者60例分为2组,调强放疗联合腔内后装组( A组) 30例, 常规放疗联合腔内后装组( B组) 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及病理分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1.2 治疗方法
(1)三维调强放疗: 90%等剂量线包绕95%PTV, 为处方剂量线, 分割剂量为2Gy/次, 5次/周, 总剂量40Gy后再重新作CT, 根据肿瘤退缩情况重新勾画靶区, 重新作计划, 体位不变, 继续照射至50Gy。明显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到60Gy。放疗30Gy后开始作腔内后装治疗
(2)常规放疗: X线模拟定位机下定位, 采用全盆腔前后野联合挡铅缩野的二段设施, 全盆腔放疗40Gy后改为盆腔四野照射10Gy, 明显局部宫旁残留者缩野推量到60Gy
(3) 后装治疗: 采用192Ir后装治疗机,根据患者宫颈肿瘤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的配置,设计计划使其剂量成以宫颈原发病灶为中心的正梨型分布,腔内后装治疗每周1次
1.3 观察方法
60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均要作妇科、盆腔CT及B超检查了解肿瘤情况, 放疗40Gy、放疗结束时均作妇检, 放疗结束后1、3、6个月及1年时复查妇检同时作盆腔CT观察肿瘤近期疗效, 1、2、3年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 可见肿瘤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 PR): 肿瘤缩小>30%; 稳定( SD): 非PR/PD; 肿瘤进展( PD): 肿瘤继续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以上改变至少维持4周,以CR+PR计为有效。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宫颈癌患者放疗3月后作妇检、盆腔CT检查评价近期疗效, A组: CR22例、PR9例, 肿瘤有效率88. 6%; B组: CR18例、PR10例, 肿瘤有效率80. 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局部控制率
A组: 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 1%、65. 6%、57. 7%; B组: 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 1%、54. 1%、40. 4%。2组1年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年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生存率
1年生存率: A、B组分别是92. 3%和85. 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年生存率: A、B组分别是89. 6%和74.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年生存率: A、B组分别是80.7%和62. 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宫颈癌治疗方法早期以根治性手术为主, 晚期则以放射治疗为主。通过后装治疗不仅可以提高宫颈的局部剂量, 而且还尽可能地减少膀胱、直肠受量, 故腔内后装联合体外照射被认为是宫颈癌放疗的经典模式[ 1], 显著降低下肢浮肿和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2]。本组结果显示, A、B组患者2、3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A组即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国内外学者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引入了外照射调强和腔内后装调强放疗, 在患者的肿瘤靶区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接受照射的体积和剂量, 从而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
参考文献
[1] CoiaL,WonM,R, The Patterns of Care Out come Study for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Practice Survey[ J]. Cancer,1990, 66( 12): 2451- 2456.
[2] YamazakiA, ShiratoH, Nishiokacomplications after irregularly JpnJClinOnco,l 2000, 30( 4): 180-184.
[3] AhamadA, DsouzaW, M, et a.l Intensity after hysterectomy: compar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sensitivity of the normal tissue sparing effect to margin size[ J]. Radiat Biol phys, 2005, 6( 2): 1117-1124.
[4] 余娴,王 阁,杨晓霞, 等.宫颈癌调强放疗应用的剂量特点探讨[ J]. 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12): 2410- 2413.
通讯作者:唐成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