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朝圣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古今,人类对自由和知识的不懈渴望、追求,在世界上一座座脍炙人口的图书馆身上一览无遗。求知者是虔诚的朝圣者,永远在路上,向着心中的圣地进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那些经历了人世沧桑的图书馆,看看它们的魅力到底何在,才引得那一批又一批的圣徒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地行走在通往它们的途中。
  浴火重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在久远而神秘的文明古国埃及,存在着这样一座图书馆:它无需哗众取宠,但只要轻轻提到它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如雷贯耳,无需标新立异,就已让人无法小觑,甚至无需任何宣传,就已然是追求心灵修行人朝拜途中的神圣坐标,它就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所坐落在亚历山大港口的图书馆,无论是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还是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来讲,都是世界上图书馆中的唯一——它曾是世上最大的图书馆,是最早的国家型图书馆;又几经磨难,曾一度被毁于一旦,但它终究在上个世纪涅槃新生,大起大落的历史绝对无愧于一部传奇。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259年。当时亚历山大大帝已经逝世,曾经身为他得意将领的托勒密成了占领地埃及的国王,建立起以亚历山大城为首都、长达276年的托勒密王朝。托勒密是位雄心勃勃的君主,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武功之外,还追求文治,下令兴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时除了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往国外各地购买图书典籍,托勒密还凭借自己强大的国势和权力,扣留所有途经亚历山大港口的商船,以便派人抄录船上的书籍、手稿;并且还要求和埃及有来往的各国都将本国的书卷借给他复制。这个浩大的工程一直延续到托勒密三世时期,托勒密二世曾经感慨:“我看到这个工程这么庞大时都要绝望了。”在这过程中,整个托勒密王朝不惜代价、采取各种手段;相传到托勒密三世,有一次为了得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他以制造副本为由说服雅典档案馆出借,可最后归还的却是复制件,原件则被留下。就是在这样的良苦用心之下,建成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果然成了当时世界上藏书最多、文种最多、书目记录最全的图书馆,鼎盛时期馆藏书甚至达到90万卷。和亚历山大灯塔一样,它是亚历山大域各项成就的最高代表之一。
  这座图书馆的历史太过辉煌,无法一一细说,它当时所收藏到的宝贵资料包括:荷马的全部诗稿、数学家欧几里得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原始手稿、天文学家阿里斯托芬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西医奠基者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手稿、解剖学家赫罗菲拉斯的著作、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手迹……它的馆长全是一些成就巨大的科学文化名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代梅特留斯是图书馆最早的组织者,亚历山大学派中最博学的诗人、因为编写解题目录《皮纳克斯》而被誉为“图书馆科学之父”的卡利马科斯曾任第三任馆长,诗人和文法学家欧德谟、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文学评论家和文法学家阿里斯托芬等都曾担任馆长。另外,也有不少名人在此著书立说,比如欧几里得、埃拉托斯特尼、赫罗菲拉斯、托勒密、亚里士多德、医学家盖仑和阿基米德等,亚历山大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成了那些伟大著作的诞生。
  然而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的是,曾经那样风光盛极过的图书馆,不知在多少人心中树立起精神的高度、影响了多少代人的思想、传播了多少文化、为人类进程作出了多大的贡献,但却一度在人类历史上如风一样消失无遗,只剩下一片巨大的空白在荒野中无声地沉默,我们今天甚至难以推断它当初的模样。
  战争,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它所撩拨点燃的烈火,不仅仅焚毁了书籍,更造成了人类思想的荒芜。公元前48年,凯撒曾因追杀劲敌庞培而率军攻入埃及,后又介入到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与其弟争夺权位的内战中,在一系列的斗争中,他下令焚烧埃及舰队而不幸殃及到了图书馆。据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回忆,有40万册图书被付之一炬,损失惨痛。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发动宗教战争,使图书馆主馆遭到焚毁,只有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幸存下来。但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域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域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奉命,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至此,已有六百多年岁月积淀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荡然无存。另外,后来又有在阿拉伯武装占领亚历山大城时期,图书馆才完全毁灭的说法——虽然这则故事因为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而遭到质疑,但不管怎样,亚历山大图书馆遭遇战火、最终消失殆尽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座人类精神丰碑式的建筑的轰然倒塌,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严重损失、是文明的一种耻辱。
  所幸的是一千余年之后,1974年,亚历山大大学郑重提出了重建图书馆的建议。在埃及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鼎力支持下,重建工程终于于1995年破土动工,历时7年、耗资1.76亿美元之后,2002年10月,亚历山大图书馆在消沉了干余年后,总算重新睁开了眼睛,以绝对的新姿态迎来了新生。新的图书馆共11层,总高33米,使用面积达到8万余平方米;馆内分主图书馆、青年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天文馆、手迹陈列馆、古籍珍本博物馆、国际资料研究学院、会议中心等部门,征集了大量珍贵图书、典籍、手稿、书画、影像制品以及世界各国的古币等。
  如今的新馆矗立在亚历山大海滨区,俯瞰着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阳光明媚,海水正蓝,这座图书馆却仍然宁静不语,像那巍巍高山或者滔滔长河,一如既往的沉默,以一种绝对的静态换来生命的绵延不绝——或许,这正是亚历山大图书馆可以给我们的启示。虽然无法一五一十地复制前身,但经历过涅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新图书馆终会迎来胜过昔日的更伟大光芒!
  和政治结缘的图书馆
  書籍代表着自由,不过很多时候它非但不会和政治绝缘,相反二者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为良性的政治制度至少和书籍在一点上是共通的:都追求人文关怀。如果说政治战争对于亚历山大图书馆来说是一种阵痛,那么也有偶尔例外的时候,比如说,拿破仑的随军图书馆就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上皇帝拿破仑,之所以能够称霸欧洲,除了凭借那空前卓越的军事天才,还有他那优异的政治才能。而造就这一切的,除了天赋,还来自他博览群书得来的巨大养分。拿破仑一生指挥过大小近60个战役,沙场几乎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人生;可是戎马倥偬中他也不愿意放弃阅读。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成立随军图书馆,以使统军横扫欧陆时也能与书结伴。拿破仑的这个图书馆总藏书达干部,以人文艺术为主,涉及宗教、叙事诗、戏曲、诗集、小说、地理、游记、传记和回忆录等。这些书按书目分类,每箱装60册,整整齐齐地收藏着,以便自由阅览。且书箱也极为考究,里面还衬着天鹅绒,细节足以显示他对书籍的珍惜。这些书不仅为战场上消遣解乏之用,其丰富的人文地 理知识也为拿破仑的决策提供了莫大帮助。出于这份对书籍的热爱,以致当时欧洲有这样的传言:如果谁先知道拿破仑在收集哪方面的书籍,便不难猜出他想向哪里进兵了。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除了雄兵,他还一如既往地带上随军图书馆,其中的书包括了当时法国所能找到的所有有关埃及的读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图书馆,拿破仑发出那条经典命令——“让学者和驴子走在队伍中间”,足可见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在埃及,法国人被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所深深折服,沉醉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众位学者在众多令人神魂颠倒的美妙建筑中流连忘返,废寝忘食地工作,最终收获颇丰——发掘了大量的第一手的宝贵的文物资料;发现了成为后来解开古埃及文字之谜的著名的罗塞塔碑;编撰了一部二十四册的《埃及纪行》,书中详细介绍了埃及的风土人情,成为西方埃及学的开山之作。如今拿破仑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那就是他对图书馆事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他的随军图书馆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难以估量的贡献。
  无独有偶,大致和拿破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政治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也和图书馆有着莫大缘分。富兰克林从小酷爱读书,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1727年在费域做印刷工时,组织另外十一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因为大多数成员都是穿皮围裙的工人,所以起名为“皮围裙俱乐部”。每周五晚上,十二個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工作之后,聚在灯下,相互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对于科学、政治、文学和哲学各抒己见,这极大地促进了他们思想上的进步。在他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坚持下,这个上进有益的俱乐部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
  而在这三十年中,由于俱乐部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加入进来,所以“皮围裙俱乐部”最终扩大规模,发展成了一间图书馆。人们每月只需缴纳少量的钱,就能使用图书馆房间并借阅新书——全美洲的第一座图书馆就这样诞生了。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这个图书馆给我一个不断钻研提高自己的机会,我每日花一两个小时来读书。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没有受过高深教育的缺陷。”费城图书馆很快显示出极高的图书利用率,社会各界也给予热情的支持,使得它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后来1774年召开的对美国独立有着重大影响的第一次大陆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费城图书馆被誉为“全美洲公共图书馆之母”,很多城市也纷纷效仿,建立起公共的图书馆,令借阅图书成为了一种风尚。
  如今公共图书馆在美国文化中早已占据了某种特殊的地位,它们内容丰富、分类细致,比如除了传统书籍,还开设有音响区、电脑上网区和报纸杂志区等等,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也努力为各方面的读者提供服务,如专门为老年读者购人的大字号书、为盲人读书上网准备的设备、定期送往监狱和老年中心的书籍以及为新移民准备的外文书籍等。可以说,它真正深入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各社区之间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除了提供免费读书、借书的机会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以及社交活动,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正是因为这些人性化的服务,才让美国公共图书馆在电子时代互联网所向披靡的;中击下仍占有一席之地。时隔多年,“皮围裙俱乐部”的初民们追求独立和强大的精神仍然鼓舞着世人,一代代流传下来,激励着后人在知识的汲取路上不断奋斗。
  天堂所在的阿根廷图书馆
  如果请你给图书馆一个形容,那么在你的心目中,会出现怎样的词汇?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最美形容,是这样的一句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说这话的,是著名的拉美作家——博尔赫斯;他说的这句话,正是针对阿根廷国立图书馆而发。
  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前身——布宜诺斯艾利斯公共图书馆是1810年9月7日,根据5月革命政府委员会的命令而建立的;1882年藏书达32000册;1884年全部资产移交给国家:同年10月5日,按照议会法律和国家注册更名为“国立图书馆”。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了馆藏增加,还筹划了新的图书馆建筑。如今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藏丰富,高达190万卷之多,其中有20部古版书,最著名的有1476年威尼斯刊印圣托马斯的“Cuestiones de PotenciaDei”、1484年但丁的《神曲》、1607年布鲁塞尔出版的《唐·吉诃德》和许多重要的阿根廷作品。
  阿根廷国立图书馆能够享誉全球,和博尔赫斯不无关联。1955年,新成立的军政府推翻了庇隆政权,任命博尔赫斯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嗜书如命的博尔赫斯视之为神圣的上帝的恩赐,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到了如此地步:在正式的官方任命下达之前,他和母亲专程去看图书馆大楼,但出于某种迷信却没有进去,只怕美梦一朝成空。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他也这样说道:“我一生受到过许许多多不相称的荣誉,但是有一个我却特别喜欢:国立图书馆馆长。”直到1972年退休,博尔赫斯在这个职位上度过了整整十八年的光阴。
  在晚年,他几近失明,但这丝毫未曾阻碍他和书籍的交流,他的一个朋友曾这样回忆:“他能打开一本书,翻到他要找的一页,不必费神去念,就能引用整段整段的文字。他顺着摆满书的走廊散步,敏捷地在转角处拐弯,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甬道。在书的海洋里他一点都不迷惑,相反明眼人都仿佛成了瞎子。”——博尔赫斯那圣徒一样的精神真是这世俗社会中难得一见的至纯至诚:他虽然看不了书,但是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书早就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仅需置身其间、被当时那90万本图书重重包围,就已然获得了安慰,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当他往那长长的甬道走去时,当他在幽冥中执着地坚守那份内心对书籍不变的眷念时,当他借着90万册书来抗衡命运时,这位老人的身影投射在历时久远的古墙上,摇曳中渐次放射出强大得让人无法逼视的圣洁光芒。这种时刻,平庸生活给过他的所有磨蚀、纷扰外界给过他的所有喧哗乃至沉重命运给过他的深切不幸,统统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他不再孤独、苦闷、彷徨甚至不再不幸,他只有满心满意的愉悦、幸福和强有力,因为,陪伴他赐予他力量的,是他的神圣天堂。也唯有“天堂”两个字,方能感激神的恩赐和眷顾!
  现在想来,博尔赫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和这座与他有着莫大渊源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相关的,他在这里汲取了充足养料,开辟了精神至高无上的殿堂。今天的我们,若是走进这间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图书馆,在那一列列泛出微微发霉的古味的书架中穿行,在光与影交织流变的欲明不明的氛围里徘徊,在那数目庞大的泛黄古籍和簇新新书中流连,我们会发觉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静得好像只剩下了这么一座隔绝了外世所有喧嚣烦忧、独立而从容的城堡。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轻轻翻动书页的窸窣声,可以看见光线透过窗子打在一页页纸张上留下寂静不语的痕迹,可以闻到空气中萦绕的久远年代的气息——这一切,都能让你的心彻底静下来,去领略到当年博尔赫斯的心情。恍惚之间,那个可亲可敬的阿根廷老头儿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端立于书架间,微眯着眼,伸手去轻轻抚摸那本本书籍,在那真实的触感中寻找他的天堂——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感动?
其他文献
声音无处不在,即使身处幽静无人的树林,你也能听到极轻微的声响。但假设真有一个所谓“绝对安静”的环境,是否真的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呢?  美国奥菲尔德实验室的无回音室,是吉尼斯官方认证的世上最安静之地,声音大小为-9 dBA。dBA是一种反映人耳对空气中声音大小的感受的单位,比常见的dB(分贝)更精准。0 dBA被认为是人类能听到的声音的最小值,3英尺(约0.91米)外的窃窃私语声大小约为30 dBA。
一百年多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和政策,曾在一个时期促进了其经济繁荣和发展,后来普遍发生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采取了凯恩斯学派的政府干预之经济思想和政策,该经济政策虽在一个时期促进了其經济稳定和发展,但后来出现了经济滞胀,于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采取了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之经济思想和政策,后来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仍难于摆脱新的困局。西方市场经济到底向
It is a familiar complaint from those of a certain age: today’s pop music is louder and all the songs sound the same. It turns out they are right.  Spanish researchers carried out a computer analysis
越是沉溺于空虚的物质世界,越是难以得到充实的精神生活;越是著眼于浮华的得失,越是难以成长出成熟的内心。无论是吴敬梓刻画的为了熄灭蜡烛而苟延残喘的严监生,还是巴尔扎克笔下为了吞噬财产而孤独一生的葛朗台,他们无不告诉我们,过分执着于金钱物质是荒谬可笑的,回归自我,注重精神世界的成长才是可贵的。  断舍离,不仅是对浮躁的物质世界的反思,更是对真实内心的追求。它是我们心灵的返璞归真,是物质世界快速发展之后
《论语》阅读题是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的一大特色。按照常理,已经连续两年出现的《论语》阅读题今年应该会“华丽转身”,2011年高考语文参考卷就已体现了命题的变化。但无论试题如何变化,只要紧紧抓住“一个基点”“两个维度”,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 立足一个基点  “一个基点”指《〈论语〉选读》教材的基本思想。  理解教材选段的基本思想是《论语》阅读题考查的出发点,同学们应非常准确地把握以下思想:为政以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蒙田  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  ——西塞罗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  对于上述材料蕴含的意思,你有何所思所感或所见所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从近几年各省市披露的高考作文阅卷样文看,许多满分、高分作文都是以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取胜的。作者在文章中谈古论今,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由于这样的文章文势足、可读性强,在考场上总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因而成了同学们写作的模仿对象。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在文章中显示个人的文化积淀、文化素养,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文化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等,来论述、
“大家”阅读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腾讯《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专栏作家的最新文章,与读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在美国的
在秦朝当公务员,要先接受培训。政府在各郡县都设立了“学室”,推行“壹教”(统一教化)的基本国策,李斯和韩非称之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在学室接受教育,需要把户籍改为“弟子籍”,这类似于公务员编制,学习期间可以免除徭役和兵役。  负责教学工作的是经验丰富的司法人员,正式称呼是“令史”。他们开设的课程基本都围绕着律法、政令等方面的知识,不会教授诗、书、礼、乐等专供上层贵族修习的内容。  最基础的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窈陷(yǎo) 谛听(dì) 间不容发(fā)  B. 坍圮(pǐ) 框架(kuàng) 百舸争流(kě)  C. 黏合(nián) 绮丽(qǐ) 沁人脾胃(qìn)  D. 筵席(yán) 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