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悟出导语的几种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语
中国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3 -01
教师上课前,一般都用导语引入新课,意在使新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以达新课教学目的。何谓导语?导语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上好一堂物理课,导语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中,悟出导语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设疑激趣 开启思维
新课的开头导入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就会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其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惯性现象》一节时,笔者是用一个幽默故事做导语引入新课的: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由于急刹车,有一位中学生碰着前面的一位时髦姑娘。姑娘很生气地回头便说:“看你这德性。”中学生很礼貌地回答:“小姐,对不起,这是惯性,不是德性。”车上的许多乘客对中学生的机敏投来赞许的目光。那么到底什么是惯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惯性。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惯性“谜底”。再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易拉罐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迅速用胶布封口并置入水中。只听“啪”的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笔者拿着压瘪了易拉罐说:“是什么力量把易拉罐压瘪的?”由此导入新课。
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师巧妙设置疑点导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每节课前,根据将要讲述的内容,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在学习《浮力的利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动手做实验,怎样才能让牙膏皮(主要成份是铝)、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动脑动手中学习知识,为学习浮力的利用开了一个好头。
二、画龙点晴 突出要点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难点。而这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难点知识入手设计导语,对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第一册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理想定律。在现实中不受外力的物体根本不存在,但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同学们看到现实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同时,力是贯穿整个物理的重要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大大提高同学们进行受力分析、解答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短短几句话使学生对《二力平衡》在初中物理中的位置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本节课的学习可使我们不用磅秤就能“称”巨石的质量;不用量筒就能“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用化学分析就能鉴别物质的成分。如此三个“不用”,把本节课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全面概括出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使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承上启下 桥梁纽带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物理学科章与章、节与章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出联系知识、提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语,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电阻的并联》一节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复习提问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电压关系、电阻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提出新问题:如果电阻是并联,电流关系、电压关系、电阻关系又将如何?这样的导语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总之,导语在讲授新课中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它设疑布障、画龙点晴、逢水架桥、遇山开路、展现意境,真可谓开始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真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新课导语的设计上应努力做到:1.求精,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一定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当、概括。2.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趣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3.巧妙,有趣味性。导语需要简炼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一般导语的语言要尽量设置得巧妙些、有趣些。4.求准、有严密性。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语
中国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3 -01
教师上课前,一般都用导语引入新课,意在使新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以达新课教学目的。何谓导语?导语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上好一堂物理课,导语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从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中,悟出导语有以下几种作用。
一、设疑激趣 开启思维
新课的开头导入得如何,对上好整节课关系极大,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为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就会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其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惯性现象》一节时,笔者是用一个幽默故事做导语引入新课的: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由于急刹车,有一位中学生碰着前面的一位时髦姑娘。姑娘很生气地回头便说:“看你这德性。”中学生很礼貌地回答:“小姐,对不起,这是惯性,不是德性。”车上的许多乘客对中学生的机敏投来赞许的目光。那么到底什么是惯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惯性。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个个跃跃欲试,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惯性“谜底”。再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小实验:把一个易拉罐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迅速用胶布封口并置入水中。只听“啪”的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笔者拿着压瘪了易拉罐说:“是什么力量把易拉罐压瘪的?”由此导入新课。
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所以,教师巧妙设置疑点导语,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每节课前,根据将要讲述的内容,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在学习《浮力的利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动手做实验,怎样才能让牙膏皮(主要成份是铝)、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动脑动手中学习知识,为学习浮力的利用开了一个好头。
二、画龙点晴 突出要点
任何一节课,都有其重点、难点。而这重点、难点恰是授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从重点、难点知识入手设计导语,对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第一册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理想定律。在现实中不受外力的物体根本不存在,但本节课的学习,可使同学们看到现实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同时,力是贯穿整个物理的重要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大大提高同学们进行受力分析、解答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短短几句话使学生对《二力平衡》在初中物理中的位置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本节课的学习可使我们不用磅秤就能“称”巨石的质量;不用量筒就能“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不用化学分析就能鉴别物质的成分。如此三个“不用”,把本节课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全面概括出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使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承上启下 桥梁纽带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物理学科章与章、节与章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能按照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出联系知识、提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语,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电阻的并联》一节时,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复习提问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电压关系、电阻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提出新问题:如果电阻是并联,电流关系、电压关系、电阻关系又将如何?这样的导语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起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总之,导语在讲授新课中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它设疑布障、画龙点晴、逢水架桥、遇山开路、展现意境,真可谓开始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真不失为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新课导语的设计上应努力做到:1.求精,有概括性。导语只是引语,并不一定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当、概括。2.设疑,求启发性。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趣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3.巧妙,有趣味性。导语需要简炼而概括,但形式是多样的,一般导语的语言要尽量设置得巧妙些、有趣些。4.求准、有严密性。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