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江一郎,关于“隐痛”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7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一郎:《江一郎詩选》,《江南诗》2018年第2期
  2018年第2期的《江南诗》杂志特辟“纪念小辑”,发表二十来首的《江一郎诗选》和柯平的文章《那个提灯的人》,以纪念诗人江一郎。海子离世以来,三十多年的时间,先后己有好多位诗人由于种种原因过早地离开我们,形成了我们诗歌史上令人痛心也很值得关注的现象。“诗人之死”也成了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独特的精神症候和内在隐痛。
  关于隐痛,《江一郎诗选》的开头第一首诗就有揭示。正是在这首诗中,他写“有裂痕的玻璃,在起风的夜里/终于哗的一声碎了”;他深入进玻璃的内心和它的命运,探询和揭示它“在破碎之前/有着怎样揪心的隐痛/又在巨大的忍耐中/坚守着什么/现在碎了,它放弃了/……在起风的夜里,松开自己的生命”(《玻璃终于碎了……》)。这种“揪心的隐痛”,在他的很多诗篇中都有书写。他关切于个体生命的内在隐痛,深怀悲悯地推及他人,推及世界上的其他事物,构成了他的重要母题。《在勐阿》中,他写自己对命运的恐惧,“忧心忡忡”;《很久以前》,写的则是他“时光深处”的隐隐忧伤,一段“隐情”;《我本孤傲之人》和《在异乡》,则是通过一位“衣衫槛褛,脸蛋肮脏”的小乞丐和“长发/枯乱,幽邃的眼睛/含尽辛凉暮色”的老流浪汉,唤起了他关于自己隐伏着的命运的惊醒与惊惕(“自己,原本就是一位潦倒的/乞讨者,苟活人间”);而在《乡村》《卡萨布兰卡酒吧》和《异人传》中,那位不知为何“被绑在一棵树上”的女人、那位女鼓手和那些“孤苦无依的鬼魂”,心中所隐藏的,又该是多么深巨的隐痛或隐情?即使是乡村(《午夜的乡村公路》),即使是树(《树上的钉子》),即使是一只刺猬(《两只刺猬》),隐在的“悲伤”和“潜伏下来”“留在命中”“痛到不能再痛”的“剧痛”(《树上的钉子》),也无不让人震撼,让人动容。江一郎的写作让诗中的隐痛和他精简克制的叙事与描摹形成张力,反而使其作为核心,更加显豁,更加引发我们的探究和我们不忍触碰般的“同情”。
  ——也只是在诗人去世后,我才更多地了解诗人的生活和他的令人唏嘘的命运。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隐痛中,诗人江一郎以及和他一样非常不幸地过早离开我们的诗人们,都如同江一郎笔下纯粹易碎的玻璃,怀着“揪心的隐痛/又在巨大的忍耐中/坚守着什么”,而终于“松开自己的生命”,终于“破碎”,他们的命运和他们的生存,尤其让我们痛心!
其他文献
我们在给植物命名时,有些植物因为形似动物或具有某些动物的特征,名字里面可能会带有动物,比如狗尾巴草、鸡冠花。2020年是鼠年,以“鼠”字开头的植物也不少。鼠尾草——像人的嘴唇  鼠尾草属于唇形科草本植物,和常见的薄荷、益母草属于一个科。该科植物有一些特征,它们的花型是唇形的。薄荷开花时的样子像人的嘴唇一样,分为上唇和下唇。  鼠尾草原产于欧洲南部和地中海一带地区,如今我国南部的山坡、路旁和林荫下都
编者按:18岁那年送走因患癌离世的母亲。5年之后,即将从新闻学专业毕业的语安,将妈妈、爸爸、姐姐和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将离世的妈妈写进毕业作品里,直面内心对母亲的思念与经久不绝的悲伤。妈妈走了妈妈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自认为从悲伤中走出来了,并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2012年,我还在读初三,一个周五中午,我与往常一样和爸爸商量接我回家的时间。出乎意料的是,电话一接通,爸爸开口就说:“你妈住院了,下
选调实训大赛剪影  近年来,南京大学选调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2016-2021年间,近1200名南大学子选择踏上选调之路,赴基层建功,到一线立业。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厚植南大学子成长沃土  多年来,南京大学构建起学校、学生、校友的校内外三方联动培养机制。学校设立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基层工作部,保障各项选调工作落实落地。2016年成立的南京大学学生基层工作发展研究会,是全国高校中第三家专注于基层就
春望  因为春天,因为花粉  因为城门松动  因为荒原上的马蹄  因为空中折翅的银燕,诗歌神经  变得敏感、悲伤、幽愤  深夜合上《楚辞》  关闭心灯  冬眠的蛇,开始出洞  麦地里的绿色心脏,继续抽搐  春风、春雨、春花、春月  这是我眼中的故国  被虚构的容颜  当我回首,眺望西河驿  年轻的亡灵,送我出清河,去茅山码头  少年唯有的相思之地  埋有年轻的鱼骨  年轻的风筝  那春的野味气息,
云南大学校园一年四季美不胜收,被生动地概括出云大七景:钟楼的“钟铎接晖”、会泽楼的“崇楼眺翠”、至公堂的“至公闻吼”、海棠圃的“海棠映日”、银杏道的“银杏飘金”、文渊楼的“旧院读松”、九五台阶的“龙门仰止”。这些景色中不乏历史悠久的老建筑,每一幢老建筑都有一段陈年往事,连接着多位在此生活过的学界泰斗。重温这些故事,感受时光积淀下云大的美,就像品味陈年的老酒,韵味绵长。  会泽院——云大的标志性建筑
诗鸟  不断变形的  超越时空的  诗鸟  从茫茫宇宙的  最深处飞来  用无限的翅膀  扇风  点燃空中流浪的石头  从此  石头变成燃烧的头颅  叫作太阳  以万物靠不进的威风  主宰宇宙  诗鸟  作为点燃太阳的  最初的第一把火  到处呼唤  构造大海的  最初的第一滴水  构造陆地的  最初的第一粒土壤  构造躯体的  最初的第一个蛋白体  构造灵魂的  最初的第一个虚无  诗鸟  从太
回家:以專心考研的方式  我本科主修专业是新闻传播大类中的编辑出版学,在北京与云南之间逐渐深入的文化碰撞和交融中,我和周围众多的北京学子一起探索着毕业之后的发展道路,最终结合自身背景与实际情况选择了考研回家这条路:从大一学习了新闻传播方向,大二探索了法律和管理类联考方向,大三才最终确定历史学为考研方向。  经过近两年的自我观察和向内摸索,我开始逐渐明白与其说考研是一场选拔性考试,不如说考研是一场适
新馆新概念  张太雷故居为一座二进三开间木结构的江南老式民居建筑,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保存完好。  张太雷1918年夏与陆静华结婚时借居于此,共居住了7年时间,女儿西屏、西蕾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复原陈列再现了张太雷及家人在此生活的場景,这座古朴而清雅的房子见证过一个伟大家庭的英勇与悲壮。  故居前门楼上方镶嵌着由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的“张太雷故居”金字匾额,天井中央矗立着张太雷
在老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有不少大学老校长旧居。  东堂子胡同75号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多年,一生俭朴未置一宅一地,在北大任职期间,先生先后在西城、东城、宣武租房居住。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的75号院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先生于1917年至1923年间在此居住。  整座院落为一三进四合院,其中第一进院的倒座房是当年蔡元培先生的会客厅。2000年东堂子胡同西口拆迁改造时,蔡元培故居
和父母亲过年  城里已经空空荡荡,  父亲母亲在阳台上听稀疏的爆竹,  一声比一声孤零。  好清静哟——母亲自言自语,  耳背的母亲说出清静让我惊讶,  如雷轰顶。膝下四世同堂,  热闹只是片刻,清静了。  父亲也一言不发,  只盯着对面的嘉陵江,向远。  一只麻雀在眼前飞来飞去,  最后飞走了。  我知道我也要离开,  年后的清静应该比现在更冷。  此时无声,听得见落叶的微响,  一盆金钱橘挂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