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i25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会昌县属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人口44.91万人,农业人口38.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7020人、低收入人口77886人。会昌县利用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扎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做了一定的基础性工作。
  
  一、主要成效
  
  会昌按照“规范、专业、实用”的原则,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订单培训、跟踪服务”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技术培训不专业、就业安置不稳定、合法权益无保障、外出打工不增收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截止2006年9月底,除全面完成2005年省市下达会昌县转移培训任务1300人外, 2006年已培训1042人。所培训的学员除个别要求自找工作外,已全部在县内工业园区和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实现就业,且人均月工资达到870多元,基本实现了“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同时,由于企业用工有了保障,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户会昌工业园。据统计,今年就引进企业11家,消化劳动力1061人。
  
  二、基本做法
  
  1、调查摸底,制订计划
  一方面,对全县的劳动力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会昌县召开了由各乡(镇)长、分管领导、扶贫专干、重点村支书或主任和县直挂点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专题部署了劳动力调查登记工作。县扶贫办干部和基地老师分成5个工作组,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带队,分赴19个乡(镇)逐村督促指导,并逐级填报《劳动力转移培训摸底表》。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收入情况等各个方面。经调查统计,全县有劳动力22.7万人,其中:在家务农、有固定职业或照看家庭的劳动力19.9万人,长期在县外务工人员8.2万人,其他闲置的剩余劳动力5346人。全县有8661人希望参加技术培训,涉及13个专业种类。
  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我们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制订出了一个系统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年度培训计划,重点开设驾驶、制鞋、电脑文秘、电脑财会、幼教、电子电工、电子通讯、针织、烹调等9个专业,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设置20天—1年培训期限。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安排常用的法律知识、行为规范、权益保障等培训内容。从而,为学员更快地学到职业技能和顺利转移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宣传动员,组织引导
  一是组织要求。将《2006年度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下发至乡(镇)村,要求精心组织,确保完成任务。同时把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各乡(镇)、重点村扶贫开发考核内容,视情况进行通报和奖罚。
  二是印发资料。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有关情况制作成宣传资料,分别张贴在全县的19个圩场和243个行政村,并公布咨询电话和报名联系人手机号码。
  三是 “一帮一”动员。号召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每人至少要动员帮助一名贫困劳力参加在基地或培训点开展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通过广泛宣传,全县有3210人争相要求参加今年的培训。
  
  3、规范管理,精心培训
  (1)加强基地的软硬件建设。针对基地教学设备和教师不足的问题,县里下拨了16.6万元资金用于购置电脑、电车、车床等,建立了电脑、驾驶、电子电工、车床等各类实训室9个。同时向县编委申请要求增加编制7个,招聘了计算机专业教师4个、电子专业教师3个。另外,建立健全了《基地教师工作职责》、《教师工作目标考核》、《学员守则》和《学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师生工作学习有章可循。
  (2)基地、培训点和流动培训队“三合一”培训。除基地(职校)外,会昌县还下设了2个培训点,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农广校,3家培训机构相互支持、配合。同时,为方便偏远乡(镇)学员,县职校和县就业培训中心各组建了服装驾驶和针织流动培训队,带上驾驶和针织等教学设备,到各乡(镇)培训驾驶和针织工460人,受到群众的欢迎。
  (3)加强检查验收。县扶贫办与培训基地签订《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议书》,要求培训基地每期开办前要报告,培训中有检查,培训结束后进行审核验收,并按验收结果给予补助;每期培训学员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合格者则发给由县扶贫办监制、职校盖章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结业证书》。两年来,已有2342人顺利通过考试考核,拿到了《结业证书》。
  (4)规范档案管理。基地专门配备了一台电脑并指定一名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网上管理。每期培训,学员都要填写《江西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登记表》,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汇总,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到2006年9月底,会昌县对培训合格的2342名学员都建立了完整规范的培训和就业档案资料。
  
  4、保证就业,跟踪服务
  为保证学员转移就业,我们通过各种关系,广交客商朋友,获取用工信息,广揽用工订单。目前,基地已与浙江冠友集团、TCL集团、杭州松下马达电器有限公司、海宁双鹰皮服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集团等30多家企业和县工业园企业签订了3200多名的委托培训用工协议书。现在,只要参训学员有要求,基地就可以全部介绍就业,而且确保除吃住外月收入700元以上。同时,我们还印发了《外出务工指南》,帮助学员尽快适应外界环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就业增收。
  所有学员就业后都给学校留下了联系地址和电话,基地专门开设了热线电话,并不定期到企业了解学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对学员提出的如待遇不高、请求调换工作等问题,一一作好记录,并尽可能帮助解决。如果学员在外遇到劳资等纠纷,基地即与用工单位联系,尽力协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春节期间,扶贫干部和基地老师对回乡务工人员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在外务工情况,征求他们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做法得到了学员的好评。
  
  三、几点体会
  
  1、党政重视,部门配合,是推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前提
  去年以来,会昌县一直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当作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委、县政府在《关于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好;县政府在《关于抓好2006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设立单项奖。县扶贫办积极协调各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工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学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和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部门负责组织本系统教育培训资源参与转移培训工作;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承担参训人员的教学和实习基地,根据培训订单,进行针对性培训;公安部门对转移培训人员办理身份证件提供方便。
  
  2、深入实际,宣传动员,是抓好劳动力培训的基本手段
  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使党和政府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深入人心,广大贫困户有了“经过培训当技工,进城务工路路通”的感触,充分认识到接受务工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增加务工收入,只有学到了专门技术才能走出去创业赚钱,才能早日脱贫致富。正因为贫困人口有这种理念,基地才有比较充足的培训生源。
  
  3、订单培训,校企联动,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近两年来,会昌县采取 “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方式,使农村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了技能素质,增强了就业适应能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吸收和劳务输出,增强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 培训内容越是针对性强的, 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农民增收就越有保障。
  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按各企业的用工需求确定技术培训内容,并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推动了“盲目转移”向“市场转移”的转变。
  会昌县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虽然有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要多向兄弟县(市)的同行学习,在加强基地硬件建设、扩大培训规模和加快转移就业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完善新机制,积极探索新路子,努力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 王建平〕
其他文献
当前城市市政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对保障城市建设发展与安全运作、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与改善公共环境,意义十分深远,但建成已使用的管廊中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尤其不均匀
<正>八里堰牡丹鸡是固始土鸡的"升级版"。牡丹鸡吸收的是牡丹精华、吃的是黑麦草、喝的是纯净水、住的是鸡公寓,按照五星级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为了提高牡丹鸡的
有色金属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和战略物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有色金属的可靠存储量不足,有色金属勘查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有色金属
目的:探讨穴位及腹部按摩对妇科腹腔镜术后尿潴留及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处理
走进遂川县衙前滨江移民小区移民户刘年华的家,一幢三层楼小洋房,门前一个小院子,家里洁白的墙壁,整洁的家具,还有彩电、冰箱。据刘年华介绍,2004年政府动员她从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
200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创立的格拉明银行(Grameen Bank)此消息一传出,很多人跌落眼球:作为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的尤努斯,缘何荣获的不是经济学奖而是和平奖呢?而且,这也是该委员会第一次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与消除贫困有关的个人和组织  去年诺贝尔和平奖共有191名候选人,
一、正确把握新标准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扶贫标准是各个阶段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条件和建设和谐社会应支付的成本。2007年农村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