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岩体隧道开挖面三维非线性挤出效应分析

来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埋高应力覆存环境下的岩体隧道处于复杂真三维应力状态,围岩力学行为与浅埋隧道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的强度理论与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精细化分析的要求;开挖面三维空间效应问题在浅埋隧道设计与施工常被简化甚至忽略,但其对深埋隧道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为此,以西部典型深埋隧道为对象,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和隧道数值分析模型,采用三维GZZ强度准则对不同埋深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开挖面三维非线性空间效应,揭示开挖过程复杂应力路径及非线性挤出变形的时效演变机制.研究表明:(1)采用现场三维照相、激光扫描和三维重构等数字化采集技术,可快速、自动、准确获取岩体GSI等GZZ准则输入参数,实现了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三维分析;(2)深埋隧道开挖面挤出变形比浅埋隧道更加显著,挤出变形主要为塑性变形,变形量随埋深呈现出抛物线变化,且开挖面进入塑性屈服状态早于洞周围岩;(3)开挖面前后3~4 m范围内具有显著的三维空间效应,3个主应力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且伴随明显的应力主轴旋转,该现象主要由开挖面处急剧增加的切应力导致;(4)开挖面中心岩石应力水平I1远低于洞周围岩,开挖卸载导致的岩体不稳定性比处于加载状态的洞周围岩更加严重;(5)深埋隧道钢拱架扭曲变形和围岩非均匀纵向变形主要与σ3和σ2有关,且超过一定埋深时,σ2的作用显著增加.
其他文献
排土工艺是影响排土场失稳机制的关键因素.以某露天铁矿外排土场为背景,采用底摩擦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排土工艺条件下排土场的失稳过程,基于测点图像追踪技术获取排土场位移特征,重点分析4种排土工艺下排土场的稳定性和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基底条件下正向堆置的压坡式排土场稳定性最好,其次为正向堆置的覆盖式排土场,再次是反向堆置的覆盖式排土场,反向堆置的压坡式排土场稳定性最差;(2)排弃渣土块度大小对排土场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以小块度排弃物为主的台阶易破坏,以大块度排弃物为主的台阶稳定性较好;(3)不同排土工
盾构隧道长期渗漏水严重影响着管片外侧水土荷载作用.通过理论分析获得隧顶上覆竖向平均渗透梯度表达式和考虑大主应力拱效应的侧向土压力系数计算公式,进一步构建考虑长期渗漏水效应的隧项水土荷载计算模型,依托横琴隧道下穿马骝洲水道段两个典型断面的地质条件和水土荷载实测结果,对不同计算工况下的理论分析结果和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提出模型能够对海相段和陆相段的盾构隧道隧顶水土压力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相比Dimitrios Kolymbas有效应力法和Terzaghi总应力法,本文方法误差最小;随着土体
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岩土工程中的应变局部化问题时,存在有限网格尺寸敏感性和网格锁定等问题,通过引入Cosserat连续体理论作为正则化机制,提出基于Cosserat连续体理论的三维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采用Euler向后隐式应力更新算法,利用ABAQUS的二次开发功能进行数值实现,通过单轴压缩数值模拟验证模型和程序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探究弯曲特征长度与剪切带宽度之间的关系,并建议材料弯曲特征长度的取值标准.分别采用经典弹塑性模型和基于Cosserat连续体理论的三维Mohr-Coulomb弹塑性
为了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砂土的动力响应问题,如液化,变形累积、刚度衰减等.基于一种简单的临界状态砂土模型(SIMSAND模型),引入剪应变反转技术,提出可模拟循环荷载效应的本构模型.再通过引入颗粒材料组构各向异性,实现材料在单剪状态下强度弱化等特性.进而通过模拟法国枫丹白露砂的三轴循环试验和单剪循环试验验证了所提的循环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然后,针对ABAQUS动力模块进行了此改进本构的二次开发,通过法国国家路桥实验室的模型桩循环荷载试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比试验结果,研究桩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动力响
漂卵石地层主要由漂石、卵石组成,夹杂砂砾石及黏土,胶结性差、开挖极易引起拱部大面积坍塌.为系统研究漂卵石隧道开挖及遇水破坏过程中的围岩力学响应机制与变形发展规律,以西藏某漂卵石隧道为背景,配制满足颗粒级配相似的模型材料,开展无支护条件下隧道开挖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分析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隧道开挖后漂卵石围岩具有较好的自稳能力,遇水后围岩自承能力急剧下降,依次形成3次渐进扩展的拱形塌落并且呈尖拱形向上发展;(2)洞室开挖阶段围岩径向应力松弛显著,一定深度范围内出现环向应力集中;加水
黄土卸荷湿陷现象普遍存在于湿陷性黄土场地试坑和桩间土浸水等工况中,探究卸荷湿陷影响下的黄土湿陷量计算方法对于在保证黄土工程稳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设计合理性、节约资金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黄土卸荷湿陷量的快速计算分析,首先根据黄土恒载湿陷试验结果进行反算分析,利用黄土遇水后变形模量降低的特性,建立恒载条件下黄土湿陷系数与模量折减系数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卸荷湿陷试验结果进行反算分析,建立卸荷条件下黄土卸荷湿陷系数与模量折减系数的对应关系.根据湿陷系数与卸荷湿陷系数的相关关系得到计算黄土卸荷湿陷量的模量折减法.然
注流采热过程中干热岩(hot dry rock,HDR)浸水冷却降温与干燥自然降温区域间会形成新裂隙通道,裂隙的粗糙度直接对流体渗流传热过程产生影响.因此,以松辽盆地北部大庆地区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组合冷却(单一岩体部分自然冷却,部分浸水冷却)不同初始温度(100℃~600℃)与不同冷却比例(完全自然冷却、1/4浸水冷却、1/2浸水冷却、3/4浸水冷却、完全浸水冷却)试件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粗糙度轮廓测试仪对劈裂面粗糙度进行测量,研究上述条件下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表观温度、浸水面上移高度、外观
冻结岩石的强度和硬度均比常温岩石高数倍,导致冻结岩层的开挖成本高、开挖效率低.提出一种基于微波照射的冻结岩层辅助开挖新思路,该方法的效果不取决于岩石是否含有吸波矿物,适用地层广泛.以不含吸波矿物的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微波作用下的热融软化规律;并基于微波照射前、后试样细观孔隙结构的观测,总结了微波作用下饱和冻结石英砂岩的热融软化机制.研究表明:(1)微波作用下饱和冻结石英砂岩经历了孔隙冰快速融化、融水剧烈汽化和试样干燥3个阶段;(2)微波作用对饱和冻结石英砂岩的强度具有显著的软化效应,饱和冻结砂岩在
第四纪土石混合体作为典型的多相岩土地质材料,内部组分含量的占比控制着混合体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宏观强度的主要来源.含石量增加一方面导致低强度土石接触面出现,但同时也改变了内部力系传递路径,代替低强度土体承担外力作用.目前关于土石混合体经验性强度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密实状态混合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土-石-界面”三者协同作用对混合体强度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中高含石量混合体与破裂岩体在力学特征和组构成分上的相似性,参考广义Hock-Brown非线性强度准则的计算格式和经验参数的选取思路,建立可以表述土
孔隙结构是岩体质量评价、储层分类和渗流特性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全井段孔隙结构连续定量分析仍然是难点问题.利用孔壁光学图像,连续记录了全井段孔壁岩体结构信息的特点,提出一种针对孔壁光学图像来实现岩石孔隙结构精确识别与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利用孔壁光学图像中不同结构信息间的差异性,通过合理调整图像R,B,G分量以及转换颜色空间,实现钻井液、岩石暗灰色底纹和孔隙结构的有效辨识;进而,对孔壁光学图像进行最佳阈值二值化和形态学运算,完成岩石孔隙结构的准确识别.在孔隙结构准确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孔壁光学图像中附带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