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猪的疾病防治影响着整个饲养过程,养殖户只有做好猪的疫病防治工作,才能保证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和猪肉质量,本文将简要分析养猪中常见的几种疾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提高养猪户对于防治技术的应用,增加猪肉产量。
关键词:养猪;養殖;疾病防治
生猪养殖是我国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因为猪的疾病影响,使得猪肉质量和产量并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所以养殖户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提高猪肉的产量,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猪瘟的防治措施
猪瘟,俗称烂肠瘟,又称猪霍乱,是一种由黄病毒科的猪瘟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对于猪有高度的致死性,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易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疾病只在猪之间传染,不分猪的年龄、性别和品种,主要是通过肢体接触、消化道、鼻腔粘膜和伤口而感染,根据潜伏期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表现形式,最急性表现为病猪的体温急剧升高,在两天之内死亡;急性表现为病猪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到40℃及以上,眼睛和鼻腔留有脓性分泌粘液,间接伴有呕吐或者便血,病程在两周左右;亚急性一般会持续一到两个月,具体表现为粘膜苍白,皮肤出现紫斑,多出现在猪仔身上。
由于猪瘟是一种致死性极强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所以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完全治愈,一旦有猪得了猪瘟,养殖户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立即封锁疫点,防止病毒扩散,尸体也要在规定的位置进行火化处理或无害化处理,并对被污染的圈舍进行深度消毒,或者迁移圈舍地点。
其预防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对猪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瘟发生几率;第二种是开展免疫检测,养殖户可以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观察是否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根据观察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淘汰隐形感染病猪;第三种是坚持自繁自养,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体制,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杀虫消毒工作,降低猪瘟病毒入侵的几率。
二、猪肺疫的防治措施
猪肺疫,俗称锁喉风,又称肿脖瘟,是一种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同样在猪的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且对人有致病性,多发生在寒冷、闷热、潮湿、拥挤或者长途运输的环境下,其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黏膜伤口,发病形势为散发型。最急性的临床表现为猪在未表现出任何症状时就突然发病死亡,或者表现为体温高达42℃,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紫红斑,口鼻流有白色带血色泡沫,死亡率为100%;急性的临床表现为病猪皮肤出现红斑,体温在40℃左右,衰弱无力,最后窒息死亡;慢性多表现为肺炎或胃肠炎,伴有湿疹和持续性咳嗽,一般病程在两周以上就会死亡。
猪肺疫既可能单独发生,又可能与其他传染疾病混合发生,且猪通常发病比较仓促,养殖户往往会因为反应时间不足,来不及治疗。
其预防方法有:(1)预防免疫,在每年的春秋季节进行两次猪瘟、猪肺疫弱毒二联苗的免疫接种。(2)如果条件允许,养殖户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形式,进行封闭式管理,降低猪群的密集度,对猪圈定期进行消毒,减少圈舍拥挤、潮湿、通风效果差的情况发生;(3)进行药物防治,使用青霉素或者四环抗生素增强猪的抗病力;(4)在引进新猪时,先对猪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合群圈养;(5)如果有猪感染了此病,要及时将病猪隔离,严密封锁疫区并彻底消毒,对于同栏的猪要使用高效的血清或疫苗进行及预防,并随时观察。
三、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猪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而引起的,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可以分为原发病性病毒和继发性病毒,其病症表现为猪流感、猪肺疫,由于病毒繁殖速度较快,养殖户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引发交叉性感染,使得治疗难度增加,降低病猪存活的几率。猪呼吸系统疾病爆发的几率主要受生长环境影响,因为此病是通过空气呼吸传播,所以如果猪圈内的养殖环境恶劣,空气污浊,并且长期得不到通风,就会增加猪患呼吸疾病的几率,还会加快病毒的扩散速度;其次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养殖场周边有水泥厂或者化肥厂,也会诱发猪的呼吸系统疾病;再者,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爆发频率是具有季节性的,多发生于秋冬等干燥季节,所以养殖者在饲养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猪圈的管理和周边环境的选择,关注气候季节的变化影响。
相比上述两种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治愈几率较大,如果猪圈里有生猪爆发了此病,养殖者可以根据病猪的血清鉴定结果,选适当择疫苗注射,同时将病猪隔离,防止病毒传染给其他生猪,对于已经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要及时淘汰处理。
对于此病的预防措施,养殖户首先可以选择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养殖场内的人员流动,降低管理人员出入猪圈的频率,禁止外来人员不经消毒就进入猪舍;其次,严格按照消毒防疫制度对猪圈内部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保持猪舍的良好通风和清洁环境;再者,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根据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养殖场地的安排,科学的调整猪群养殖密度,避免盲目扩大猪群养殖;另外,注意做好猪饲料的储存工作,尤其是在夏季或多雨的季节,要定期对饲料进行干燥通风,防止饲料霉变;最后就是做好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夏季要保持每日通风,并定期进行防蚊、灭蝇、灭鼠工作,冬季要注意铺垫保暖草料,定期进行通风,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猪的成活率和出栏率,养殖户要重视养猪过程中的疾病防治管理,由于猪的疾病种类繁复,所以养殖户要对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注意养殖环境卫生,科学预防疾病产生,促进养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席锦龙.猪疾病防治及实践举措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11):116-117.
[2]刘江,高文全.猪常见疾病防治的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141.
关键词:养猪;養殖;疾病防治
生猪养殖是我国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因为猪的疾病影响,使得猪肉质量和产量并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所以养殖户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提高猪肉的产量,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猪瘟的防治措施
猪瘟,俗称烂肠瘟,又称猪霍乱,是一种由黄病毒科的猪瘟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对于猪有高度的致死性,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易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疾病只在猪之间传染,不分猪的年龄、性别和品种,主要是通过肢体接触、消化道、鼻腔粘膜和伤口而感染,根据潜伏期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种表现形式,最急性表现为病猪的体温急剧升高,在两天之内死亡;急性表现为病猪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到40℃及以上,眼睛和鼻腔留有脓性分泌粘液,间接伴有呕吐或者便血,病程在两周左右;亚急性一般会持续一到两个月,具体表现为粘膜苍白,皮肤出现紫斑,多出现在猪仔身上。
由于猪瘟是一种致死性极强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所以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完全治愈,一旦有猪得了猪瘟,养殖户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立即封锁疫点,防止病毒扩散,尸体也要在规定的位置进行火化处理或无害化处理,并对被污染的圈舍进行深度消毒,或者迁移圈舍地点。
其预防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对猪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的免疫力,降低猪瘟发生几率;第二种是开展免疫检测,养殖户可以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观察是否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根据观察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淘汰隐形感染病猪;第三种是坚持自繁自养,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体制,做好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和杀虫消毒工作,降低猪瘟病毒入侵的几率。
二、猪肺疫的防治措施
猪肺疫,俗称锁喉风,又称肿脖瘟,是一种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同样在猪的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且对人有致病性,多发生在寒冷、闷热、潮湿、拥挤或者长途运输的环境下,其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黏膜伤口,发病形势为散发型。最急性的临床表现为猪在未表现出任何症状时就突然发病死亡,或者表现为体温高达42℃,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紫红斑,口鼻流有白色带血色泡沫,死亡率为100%;急性的临床表现为病猪皮肤出现红斑,体温在40℃左右,衰弱无力,最后窒息死亡;慢性多表现为肺炎或胃肠炎,伴有湿疹和持续性咳嗽,一般病程在两周以上就会死亡。
猪肺疫既可能单独发生,又可能与其他传染疾病混合发生,且猪通常发病比较仓促,养殖户往往会因为反应时间不足,来不及治疗。
其预防方法有:(1)预防免疫,在每年的春秋季节进行两次猪瘟、猪肺疫弱毒二联苗的免疫接种。(2)如果条件允许,养殖户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形式,进行封闭式管理,降低猪群的密集度,对猪圈定期进行消毒,减少圈舍拥挤、潮湿、通风效果差的情况发生;(3)进行药物防治,使用青霉素或者四环抗生素增强猪的抗病力;(4)在引进新猪时,先对猪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合群圈养;(5)如果有猪感染了此病,要及时将病猪隔离,严密封锁疫区并彻底消毒,对于同栏的猪要使用高效的血清或疫苗进行及预防,并随时观察。
三、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猪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而引起的,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可以分为原发病性病毒和继发性病毒,其病症表现为猪流感、猪肺疫,由于病毒繁殖速度较快,养殖户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引发交叉性感染,使得治疗难度增加,降低病猪存活的几率。猪呼吸系统疾病爆发的几率主要受生长环境影响,因为此病是通过空气呼吸传播,所以如果猪圈内的养殖环境恶劣,空气污浊,并且长期得不到通风,就会增加猪患呼吸疾病的几率,还会加快病毒的扩散速度;其次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养殖场周边有水泥厂或者化肥厂,也会诱发猪的呼吸系统疾病;再者,猪的呼吸系统疾病爆发频率是具有季节性的,多发生于秋冬等干燥季节,所以养殖者在饲养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猪圈的管理和周边环境的选择,关注气候季节的变化影响。
相比上述两种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治愈几率较大,如果猪圈里有生猪爆发了此病,养殖者可以根据病猪的血清鉴定结果,选适当择疫苗注射,同时将病猪隔离,防止病毒传染给其他生猪,对于已经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要及时淘汰处理。
对于此病的预防措施,养殖户首先可以选择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养殖场内的人员流动,降低管理人员出入猪圈的频率,禁止外来人员不经消毒就进入猪舍;其次,严格按照消毒防疫制度对猪圈内部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保持猪舍的良好通风和清洁环境;再者,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根据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养殖场地的安排,科学的调整猪群养殖密度,避免盲目扩大猪群养殖;另外,注意做好猪饲料的储存工作,尤其是在夏季或多雨的季节,要定期对饲料进行干燥通风,防止饲料霉变;最后就是做好养殖场的管理工作,夏季要保持每日通风,并定期进行防蚊、灭蝇、灭鼠工作,冬季要注意铺垫保暖草料,定期进行通风,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猪的成活率和出栏率,养殖户要重视养猪过程中的疾病防治管理,由于猪的疾病种类繁复,所以养殖户要对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注意养殖环境卫生,科学预防疾病产生,促进养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席锦龙.猪疾病防治及实践举措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11):116-117.
[2]刘江,高文全.猪常见疾病防治的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