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道异物多为大人肇事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blueb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们最怕自己的孩子发生“气道异物”,但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孩子患上这种急症,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成人肇事引起。现仅就我遇到的一些案例列举如下:
  肇事的叔 叔3岁的小俊随爸爸一同去闹新房。在灯火辉煌、喜气洋洋的新房内,小俊不甘寂寞,来回转悠。叔叔们给他吃花生米,逗他玩。有位叔叔别出心裁,故意伸出一腿搁在凳子上挡路,阻止小俊返回爸爸跟前;小俊只好返转走,但又被另一叔叔挡路。他被激怒了,以手用力推叔叔的腿,推不动便哭,哇的一声,口里的花生米就被吸入喉管(图一)。患儿剧烈呛咳,呼吸困难,肇事者吓得面如土色,只得陪同患儿的爸爸乘救护车护送患儿去医院救治。
  孩子受体罚 一岁的女孩莎莎,自京来汉看望外婆。火车离武昌还有一站路时,因尿湿裤子而被妈妈拍打屁股。随着患儿一声大哭,口中的半粒花生米吸入了气道。莎莎顿时呛咳,呼吸迫促,喉部喘鸣,车上广播呼救又找不到专科医生。爸爸妈妈心急如焚,中途下车赶往最近的一家大医院。
  爱的离谱 一位年轻舅舅到姐姐家吃外甥的周岁酒。刚进门不久,就抱着外甥要亲嘴,孩子不乐意,将手推开,舅舅要强吻,外甥大哭。外甥嘴里含着的豌豆因而吸入了气管。
  孩子受惊 6岁的男孩大强,一边同爸爸在公共汽车站候车,一边吃着五香蚕豆。爸爸突然将他的手扯了一下,说:“强儿,快!车子来了。”就是这一下,使儿子因受惊而深吸了一口冷气,将一粒破而未碎的蚕豆落入喉部。一阵激剧的呛咳和呼吸困难引起了父亲的惊慌,未能上车而上了医院。
  评析 小儿哭、笑、叫终止时必然要吸气,吸气时肺部扩张,声带向旁打开,致声门开大。此时,位于舌背上的异物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因接触面小,容易随吸气气流进入气道(图一)。由于口—咽—喉—气管是一个不规则的管道,并非一个平直的圆形管道,因此气流分子不是以分层的形式向前运动(层流),而是以涡流的形式向前运动的。换句话说,异物是以摇摇晃晃的形式进入气道的。异物无论是撞击喉或气管的黏膜,都会刺激迷走神经引起激剧的呛咳。呛咳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目的是将异物驱逐出境,这时两条声带特别卖力,因为反复驱赶无效,便竭尽全力将异物合围抱住(图二),这样一来,患者的气道便被堵塞了,时间稍长患者便会因缺氧窒息而死。当然,有时异物也可闯过声门,进入气管或支气管引起死亡。例如,在临床上有萝卜、碎片堵塞患儿两侧支气管,辣椒皮覆盖住患儿两支气管口,均未能获救的病案报道。
  忠告:小儿进食或有口含物时,必须绝对禁止打骂、呵斥,或令其发笑、受惊。
  
其他文献
远在公元前460~375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在《内科疾病》中提及“流行性黄疸”。我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黄疸记述。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5种类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又增补了“湿黄”。宋代则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古代所描述的黄疸大多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型。  1858年Bambecga认为总胆管开口处炎症阻塞是病因,称之为“阻塞性黄疸”。1868年Vi
广西园林专业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对该专业教学模式的系统研究不多。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根据平时教学经验,为园林专业教育模式调整提出了一些较好的建议。
自去年12月24日以来,乙肝在北京市疫情通报的排名榜上已经连续3个月位列第一。乙肝通过乙肝病毒传播,中国人一般对乙肝病毒都比较易感。乙肝病毒的易感性是艾滋病病毒的50~100倍。因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目前,北京的肝炎病人中一半以上是乙肝病人。在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据估计,目前中国现有慢性乙肝病人2000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化验单。  检测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