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缶吹埙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syzj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已经过去6年多,依然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那么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其实,奥运会上的缶并非乐器缶,而是铜鉴缶,是食器。
  《说文解字》曰:“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缶原本是上古陶器,类似瓦罐,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是盛水或酒的器皿。之所以成为乐器,是因为在宴会上,喝到兴致处一边敲打盛满酒的缶,一边吟唱。陶缶易碎,如今能见到的都是青铜缶。
  击缶典故不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赵渑池相会,赵王被令鼓瑟。为了国家尊严,蔺相如毫不让步,拿了个缶就跑上来请秦王击之。秦王不肯,被恐吓才无奈敲了一下。由此可见,缶并不是很高雅的乐器,不太能上台面。
  奥运会现场的缶,结合了声光电科技,十分出彩。尤其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可谓神来之笔。这也给了中国传统乐器发展一条新路,不必恪守传统,创新才是出路。
  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其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很盛行,延续至今。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狩猎工具。早期多是用石头、骨头制作,后来发展成为陶制,形状多样,有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
  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也进入宫廷,成为雅乐。《诗经·小雅》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描写埙在宫廷盛典演奏的情景。
  清末,埙失传,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杜次文用古埙演奏古曲《楚歌》令人为之惊叹,埙才引起国人关注。陕西蒲城人阴占中是制埙名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