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与组合应用举例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ioop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在关于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中明确指出,“要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以下举例说明分解与组合的数学思想在高考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类型一:三视图问题
   三视图是新课标高考试卷中的重要考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知识。但是,许多教师只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独立想象,绝大多数学生只会判断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而对于复杂几何体的三视图或依据给出的三视图来还原几何体问题往往束手无策。通过分解即体中取体的思想解决此类问题可谓另辟蹊径,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为三视图的本质就是几何体在直立投射面、侧立投射面和水平投射面这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内的正投影,所以通常选取长方体来进行分解。
   问题1:如图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判断对角线AC1的三视图是什么?
   问题2:将问题1中涉及的五个点C1、A、B、C、D连接得到四棱锥C1-ABCD,请画出此四棱锥的三视图。
   问题3:将问题1中的长方体特殊化为正方体,判断问题2中的三视图会有哪些变化?
   解析:只需将图2中的直角三角形与长方形改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即可(图略).
  ■
   例题1(2010年高考辽宁卷) 如图3,网格纸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在其上用粗线画出了某多面体的三视图,则这个多面体最长的一条棱的长为______。
   解析:有了上述的铺垫,容易看出此多面体是图1中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四棱锥C1-ABCD的三视图,且正方体棱长为2,易得可得最长的一条棱的长为AC1=2■。
   像这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特殊点构造几何体进而将三视图还原成几何体的方法,就是分解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尝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变式1(2010年高考湖南卷) 图4中的3个直角三角形是一个体积为20cm2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h= cm。
   ■
   【解析】易知此图为图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三棱锥B1-ABC的三视图,且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6cm、hcm,由体积为20cm2易求得h=4cm.
   变式2(2009年高考宁夏海南理科卷) 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5所示,则该棱锥的全面积为( )cm2
   ■
   (A)48+12■ (B)48+24
   (C)36+12 (D)36+24
   【解析】易知,此图为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取上底面A1B1C1D1的中心O和顶点A、B、D而得到三棱锥O-ABD的三视图(如图7),且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6cm、6cm、4cm,可以求得表面积为48+12■.
   变式3(2009年高考辽宁理科卷) 设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6,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m3。
   ■
   解析:此图为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取棱B1C1上的四等分点M、棱AD的中点N及B、C而得到三棱锥M-BCN的三视图(如图8),且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m、3m、2m,可以求得体积为4m3。应该指出,此题也可以不必将三视图还原成几何体,而是直接求将俯视图作为底面,左视图的高为高的三棱锥的体积为4m3.
  ■
   类型二:构造几何模型问题
   立体几何中经常出现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角与距离的计算等问题,但往往给出的图形中的位置与数量关系不易判断。但如果能够将这些图形看作是某常见几何体的一部分,通过添加一些线、面将它们补形成规则的几何体后,许多复杂问题就可以大大简化,这种组合即体外补体的思想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
   问题1:如图9,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试判断此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球心的位置。
   问题2:如图10,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截取三棱锥C1-ACD,试判断三棱锥C1-ACD是否存在外接球?如果存在,找出球心的位置;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问题3:如图1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截取三棱锥A1-ABD、三棱锥A1-BC1D,试判断它们是否存在外接球?如果存在,找出球心的位置;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解析】显然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球心是对角线的中点,此外接球必过三棱锥C1-ACD的四个顶点,所以三棱锥C1-ACD必有外接球,且球心为对角线AC1中点;同理,三棱锥A1-BC1D与三棱锥A1-ABD必有外接球,且球心为由它们补成的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中点。
   例题2(2010年高考辽宁文科卷) 已知S,A,B,C是球O表面上的点,SA⊥平面ABC,AB⊥BC,SA=AB=1,BC=■,则球O的表面积等于( )
   (A)4π (B)3π (C)2π (D)π
   【解析】由已知SA⊥平面ABC,AB⊥BC,SA=AB=1,BC=■可以将三棱锥S-ABC补成长方体,则球心O为SC中点,易求得直径为2R=SC=2,所以表面积为4πR2=4π,选A.
   像这种利用一般的几何图形某些特殊位置与数量关系将不规则、陌生、复杂的几何图形补成规则、熟悉、简单的几何模型的方法就是组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下面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变式1(2010年高考江西理科卷) 在三棱锥O-ABC中,三条棱OA,OB,OC两两垂直,且OA>OB>OC,分别经过三条棱OA,OB,OC作一个截面平分三棱锥的体积,截面面积依次为S1,S2,S3,则S1,S2,S3的大小关系为 。
   【解析】本体考查立体图形的空间感和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组合补体得到长方体(图略),借助长方体验证结论得S3   变式2(2009年高考江西理科卷) 如图12,正四面体ABCD的顶点A,B,C分别在两两垂直的三条射线Ox,Oy,Oz上,则在下列命题中,错误的为( )
   (A)O-ABC是正三棱锥
   (B)直线OB∥平面ACD
   (C)直线AD与OB所成的角是45°
   (D)二面角D-OB-A为45°
   ■
   【解析】将原图通过组合补体补为正方体(图略),不难得出B为错误,故选B.
   变式3(2010年高考四川理科卷)如图13,已知二面角α-l-β的大小是60°,线段AB?奂α,B∈l,AB与l所成的角为30°,则AB与平面β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 .
   ■
   【解析】将原图通过组合补体补为长方体体后(图略),其中线段与分别为长方体的对角线和底面一边,易得答案为■.
   总而言之,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是帮助我们认识立体几何本质的有效手段,广大一线教师和考生如果能够掌握这一思想方法,许多复杂、无从下手的立体几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们在豁然开朗之余便会逐渐领悟数学问题的本质。
其他文献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倡导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有效举措。然而,在现实操作中,顶岗实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结
目的 探讨老年人在社区中的健康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 64例老年内科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管理,治疗组选择健康教育路径进
摘 要:针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反思能力。教师可采用问题教学及变式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及反思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反思是对自己学习知识的一个检验过程。化学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化学不仅需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笔者爱好音乐,喜欢唱歌,也参加过一些演出。每次登台前,笔者有个想象的习惯,想歌词、想表演、想动作、想台步……这是登台前短时间的心理暗示和及时预演。后来,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也常用此法,要求运动员在做练习或比赛前想动作,预想比赛的情景,更好地完成动作练习和比赛。  这种习惯后来也带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平时上课提前到达上课场地,用较短的时间想想接下来的课怎么上。站在授课的实地考量自己的
以下本文就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供畜牧业同仁参考。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概念是高中化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而且也是高二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弱电解质电离理论的必须铺垫,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果只是讲述教材中给出的定义,学生在练习做题时很多地方很难回答到位,因此需要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做深刻分析,并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选择缺血性中风患者,应用超声观察颈动脉膜及版块变化情况,分别对膜与斑块变化进行积分,分成轻中重级。同时对中风患者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在同一患者中这两者的变化,结合中医证
一  快期中考试了,各科都在紧锣密鼓地复习中,雪花般的试卷替代了学生手中的童话书,专注思考的表情代替了他们昔日的笑脸。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同学们却越来越疲惫了。  五年级的英语也要进行评价测验,我煞费苦心的把重点知识归纳,整理,打印,当我把复习资料发给学生时,却看到了冷漠的,厌倦的,无所谓的表情写在他们脸上。我很痛心,抹煞了学习兴趣的教学是失败的教育,如何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题海”中解脱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