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自我,回归本位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Tang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绝大多数教师放下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主角”地位,而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然而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已然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在有意无意中,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课堂教学中不敢为、不能为,将自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怎样才能重拾自我,回归本位呢?
  一、 内化理念,做一个积极的评价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乎,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发言皆谓之“有道理”“有想法”。当然,教师如此这般,对学生固然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培养了他们表达的自信,让他们敢想敢说。但这样的鼓励也要看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如若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缺乏积极主动性,教学就无法顺利进行;如果学生信口开河,缺乏思维和表达的质量,那也是我们教学的失败。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中肯的评价,给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近日听课,一位老师要求学生用“运气”造句。一个学生说:“今天运气真好,捡到了一部苹果手机。”老师竟然也给予肯定。从语法的角度看,学生这样的陈述当然没有错误,但是,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显然是很不利的。每一位教师,都需树立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正确处理教学中教与学、放与收的关系,敢于评价,善于评价,科学评价。
  二、 研读教材,做一个真诚的对话者
  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师生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这种“有效性”和“最优化”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对话态度。对话应该是思想的交流,是生命的互动,这个过程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
  做一个真诚的对话者,需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起点,正确处理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的关系。文本解读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解读,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文本一旦成为教材,就由文本解读转化为教材解读,教者必须考虑编者的意图和单元的教学主题,更要考虑学生的阅读起点。备课,备的是教材,是教法,还有学生。例如人教版六上《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从文本的解读来看,我们除了能够读出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还能够读出对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等内容。但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挚爱亲情”。因此本板块教学的重点就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伟大的母爱。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对话的基础,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 遵循逻辑,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缺少智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学生就不能主动走进学习活动,作为引导者的地位和作用也自然旁落。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笔者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得到火种后,是怎样的一种欣喜若狂的情景?最初,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自己动脑筋思考,想象当时的情景;第二步与小组成员交流,集中小组智慧汇报展示。但试教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反复思考我发现,小组内个人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本身的词汇量少,表达能力也弱,他们不能把人们欣喜若狂的场景转化成生动的语言。基于此,我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前,老师还要在“引导”上下功夫。人们高兴得发了狂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会怎样庆祝?会说些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想象有了画面感,更重要的是通过部分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拨引导,使班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直接地感受到,原来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教学活动有了逻辑思维,活动效果也自然显现。
  (作者单位: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原生态习作是指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把学生放在习作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写作,让习作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表现“原生态的自我”。那么,怎样指引学生向原生态习作靠近呢?  一、 体验生活,建立写作的素材之库  通过实践研究,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普遍的日记形式,并对每种形式都进行了专项的指导,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从日记走进习作的“原生态”。  1. 观察日记。观察日记
2016年6月17日,南京市基于《课标》的母语启蒙教育专题研讨暨刘志春、刘红、李琳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在南京市百家湖小学举行。蔡文璨(刘志春名师工作室成员)、陈旻(李琳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