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正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校本课程的建设要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不断创新思维、调整方向、充盈内涵。“校本课程的建设”既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传统,也要着眼于学校的持续发展,还要与当前的教育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乐善文化;恩泽教育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及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者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等,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三级课程”整体,又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位于广州市东部的海珠区。海珠区是全国模范文化区,素来享有“特色人才的摇篮”的美誉。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文件精神,海珠区实施了“学校特色建设工程”。 海珠地域文化是传承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文化传统,是宝贵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珠区在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时,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充分挖掘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等,开发出多种校本文化和校本教材,在学科特色建设方面,则整合各类资源,开发学科特色校本课程。
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开始探索和建设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2年学校承担了海珠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劬劳文化构建与实施的探索》区级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历时3年,该课题于2016年1月圆满结题。在课题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劬劳中学确立了以“乐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恩泽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特色,凭借这一特色,劬劳中学也顺利评选为海珠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劬劳中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脚步并未停止,2016年7月,學校再次成功申报了海珠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反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目前,学校在以校长梁展业同志为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继续建设和完善劬劳校本课程体系。本文作者就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探讨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体系结构等相关问题。
二、劬劳中学文化主题的形成及“恩泽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根基,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因此,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品质与境界。
(一)劬劳中学“乐善文化”主题的形成
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的前身是民智学堂,由抗日英烈卫国尧于1942年在家乡沥滘村创建,学校在战火中惨遭损毁。1992年由海珠区人民政府、原新滘镇人民政府、香港已故爱国人士何善衡先生、社区群众共同集资重建,新校定名为“劬劳中学”。“劬劳”一词有劳苦、劳累之意,源自于《诗经·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专指父母养育子女的劳苦。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劬劳中学的师生一直在默默传承和弘扬卫国尧烈士的爱国精神、何善衡先生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劬劳中学无论从办学传统中,蕴含着善的文化基因,都以善为精神根基,这一精神逐渐演变和升华为学校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善文化。
善是一个理想目标,在善文化的熏陶下,师生追求人格之良善,学识之完善,言行之美善,以善的至高、至真境界引领自己不断增长才干,丰盈人生智慧,德业双修。
(二)“乐善文化”主题统领下的“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课程的建构上,学校特别注重校本课程与国家基础课程、地方课程的衔接与融合,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校本特色课程为,形成“乐善文化”关照下的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体系种类丰富,有学科的交融、地域文化、合计30多门课,辅之以十多个社团组织,使“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第一课堂延伸第二、课堂。
1.课程资源
(1)环境资源:我校的环境文化建设,既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充分体现“恩泽教育”主题特色。在“恩泽教育”的引领下,我们精心布局校园景观,把劬劳“乐善文化”呈现在校园的不同角落,让劬劳精神和学校文化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走进校门,“慈母雕”人物石刻赫然入目,仿佛在引领师生走进绿树婆娑的 “恩泽大道”;教学楼东侧的“求真园”内坐落着“敬师亭”,其中穿插了“传道”和“春风化雨”等石刻雕塑,时刻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和最终目标;教学楼西侧的“向善园”内有“感恩亭”,分布着“育恩”和“上善若水”等艺术石刻,充分展示了学校“乐善文化”和“恩泽教育”的融合。主教学楼每层过道两旁墙壁的“礼孝廊”及“弟子廊”时刻在传递着“恩泽教育”的正能量;教学楼一楼小广场“恩泽堂”屹立的何善衡先生纪念铜像,表达了劬劳人对先贤“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崇敬和缅怀;运动场上设置的“力行台”,学生可以把握机会,在校园的舞台身体力行地实现自我价值;在幽静雅致的校园里,孩子读经诵典,朗朗书声、欢声笑语和蝉鸣鸟啼相应和,宛如一幅恬静诗意的画面。校园一步一景观,一处一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人文与自然汇合,“劬劳乐善文化”特有的气韵涤荡着师生的心灵。
(2)文本资源:我校在“恩泽教育”这一特色定位的引领下,为促进“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落实,在开发校本课程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自主开发了《新滘物语》《礼孝文化》《方晓》等校本教材,务求传承沥滘地区的乡土情怀,弘扬劬劳的礼孝精神,培养学生的恒毅品格。《新滘物语》是我校扎根地域文化和师生共同实践调研而成的校本教材,涵盖历史人文、地理寻迹、综合实践。我校地处海珠区的城乡结合部,有着新滘地区所独有的水乡文化,祠堂宗亲的历史文化,和英雄抗战的革命文化。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街道宗祠,记录感受,表达对家乡热土的深情。通过班会课和地理、历史课落实教学,感悟恩泽教育与地缘特点的和合共生。《礼孝文化》校本教材是以“劬劳文化”为引领,以我校“笃信力行,丰泽人生”校训为纲,将丰富的劬劳文化知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强烈的爱国爱家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创新的思维方式融为一体,通过班会课和品德课落实教学。通过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具有“恩泽教育”特色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方晓》是我校全体语文科教师组织编写的期刊式校本阅读教材,以劬劳学子的作品为主线,描绘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抒写靓丽美好的青春色彩与生活感悟,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或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使用。《方晓》内容广泛,由方晓文学社的学生编委直接参与编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体验和实践历练机会。这一教材的内容及其编辑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有效的拓宽劬劳学子的知识渠道,培养了宽广的温润胸怀与阅读视野。 (3)人力资源:我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全体参与到“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中。此外,我们还诚邀各界专业人士为“恩泽教育”的建设添砖加瓦,如聘请英语外教专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听说能力,邀请专业培训机构的梳琴老师讲授梳琴的演奏知识,邀请二师的志愿者来校进行团体辅导等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能接触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为“恩泽”教育开拓宽广视野的追求奠定了基础。
(4)实践基地资源:学校通过拓展社区资源,建立了“恩泽教育”课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例如,参观沥滘宗祠、祭扫革命烈士墓,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让师生了解广州的革命历史以及本土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传承革命先驱坚韧意志和刻苦耐劳精神;又如组织学志愿服务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2.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理念:沐仁浴义、明德尚善,温润而泽、和合共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仁义的阳光,扎根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生活,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厚实的学养。
(2)课程目标:知恩感恩、通达事理、宽厚正直、体健志坚、勤学乐助。在高质量完成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特点设置校本特色课程;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领悟善文化的真谛,培育拥有善者之心、智者之学、恒者之行的优秀少年。
(3)课程内容
①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地方课程有“乡土美术、乡土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
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共分为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四部分。
拓展课程主要指拓展阅读《耕耘风采》《桥》《新滘物语》《新课程》《礼孝文化》《探索与发现》《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心得》 《方晓》《德育快讯》等校本教材;活动课程主要指和泽体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田径)、和泽智趣(中国象棋、生物兴趣、电脑制作、科技小组、地理竞赛、书画兴趣、梳琴演奏、外教口语)、和泽品善(红十字会、礼仪队、文学社、茶艺社、纸艺社、沙盤游戏与心灵塑造)等社团主题活动的开展;环境课程既包括校园景观育人功能的开发,也包括人文环境教育(环保教育、珍惜水资源、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的开展;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含实践基地活动、社区志愿服务、陶艺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踏春、秋游、广游支队活动的开展等。
(三)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劬劳中学践行恩泽教育,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恩泽及人。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借助“五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进行“八德”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恩泽教育贯穿到德育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们汲取孔子德育内容的精髓,遵循儒家倡导的做人根本原则,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守护学生善的天性。恩泽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教育中发现和感受自身的价值,心怀感恩之心,懂得感恩他人,并付之以行动,从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在自我价值的挖掘和追求中,还原自己在成长中的幸福状态,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劬劳中学得尊师重教之天时,具善心滋养之地利,仰万众期待之人和,以恩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恩泽教育”也一种实践性教育,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恩泽”教育拓宽了育人渠道,同时培育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恒毅品格。
(四)劬劳中学“恩泽教育” 课程的实施成效
在“知恩乐善 守正出新”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校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我校引导教师深入领会“恩泽教育”精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致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团结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践行“温润而泽 和合共生”的教学理念,崇尚“博爱善导 启智鼎新”的教风,注重培养学生“乐学善思 知行合一”的学习风气。例如,全校各学科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反馈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思维碰撞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校思品科组,围绕“恩泽教育”主题,确立了“和谐劬劳、幸福劬劳、卓越劬劳”的工作思路,突出学生主体,贴近学生生活,依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设定不同年级的恩泽教育主题和实施计划;语文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感恩”之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及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等,以浓厚的国学氛围,陶冶情操、丰富学养、升华品格。在“恩泽教育”的引领下,全体劬劳人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我校连续多年获得区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毕业班中考总成绩平均分连续多年超过市、区平均分。②近5年教师获国家级论文评比各等项奖共计20人次,获省级各等项奖10人次,获市级各等项奖18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别刊物发表论文共计15篇。③近5年学生外出获奖:共获奖880人次,其中团体获奖共44个,其中获省级奖项179人次,市级奖项456次,区级奖项245人次。④近5年我校申请并完成区级课题研究6项,2016年参加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路晒课活动,共获得部级优课1人次,省级优课4人次,市级优课10人次,区级优课13人次。⑤学校办学步入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效益和社会口碑持续攀升,学校逐渐成为广州市海珠区东部一颗耀眼的明珠,成为海珠区南洲路上街坊心中“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三、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校本课程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也为新时期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国家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必须要坚持 “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
(二)校本课程建设要坚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收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正式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校本课程建设要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不断创新思维、调整方向、充盈内涵。“校本课程的建设”既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传统,也要着眼于学校的持续发展,还要与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政策保持一致。
(三)校本课程建设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凸现学校个性
校本课程的本原意义使校本课程建设时必须考虑相关因素。比如校本课程它必须是学校自己决定的、有自己学校的鲜明特征,有自己学校的历史积淀,有自己学校的文化传承,能凸现自己学校的鲜明的办学追求和育人特色。通过学生需求的满足来找寻建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出发形成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和校本课程系列。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乐善文化;恩泽教育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及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者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等,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既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三级课程”整体,又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位于广州市东部的海珠区。海珠区是全国模范文化区,素来享有“特色人才的摇篮”的美誉。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文件精神,海珠区实施了“学校特色建设工程”。 海珠地域文化是传承至今仍发挥着作用的文化传统,是宝贵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珠区在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时,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充分挖掘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自然资源等,开发出多种校本文化和校本教材,在学科特色建设方面,则整合各类资源,开发学科特色校本课程。
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开始探索和建设新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2年学校承担了海珠区“十二五”规划课题《劬劳文化构建与实施的探索》区级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历时3年,该课题于2016年1月圆满结题。在课题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劬劳中学确立了以“乐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恩泽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特色,凭借这一特色,劬劳中学也顺利评选为海珠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劬劳中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脚步并未停止,2016年7月,學校再次成功申报了海珠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区级重点课题《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反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目前,学校在以校长梁展业同志为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继续建设和完善劬劳校本课程体系。本文作者就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探讨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体系结构等相关问题。
二、劬劳中学文化主题的形成及“恩泽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根基,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因此,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品质与境界。
(一)劬劳中学“乐善文化”主题的形成
广州市海珠区劬劳中学的前身是民智学堂,由抗日英烈卫国尧于1942年在家乡沥滘村创建,学校在战火中惨遭损毁。1992年由海珠区人民政府、原新滘镇人民政府、香港已故爱国人士何善衡先生、社区群众共同集资重建,新校定名为“劬劳中学”。“劬劳”一词有劳苦、劳累之意,源自于《诗经·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专指父母养育子女的劳苦。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劬劳中学的师生一直在默默传承和弘扬卫国尧烈士的爱国精神、何善衡先生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因此,劬劳中学无论从办学传统中,蕴含着善的文化基因,都以善为精神根基,这一精神逐渐演变和升华为学校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善文化。
善是一个理想目标,在善文化的熏陶下,师生追求人格之良善,学识之完善,言行之美善,以善的至高、至真境界引领自己不断增长才干,丰盈人生智慧,德业双修。
(二)“乐善文化”主题统领下的“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课程的建构上,学校特别注重校本课程与国家基础课程、地方课程的衔接与融合,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校本特色课程为,形成“乐善文化”关照下的校本课程体系。整体体系种类丰富,有学科的交融、地域文化、合计30多门课,辅之以十多个社团组织,使“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第一课堂延伸第二、课堂。
1.课程资源
(1)环境资源:我校的环境文化建设,既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又充分体现“恩泽教育”主题特色。在“恩泽教育”的引领下,我们精心布局校园景观,把劬劳“乐善文化”呈现在校园的不同角落,让劬劳精神和学校文化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走进校门,“慈母雕”人物石刻赫然入目,仿佛在引领师生走进绿树婆娑的 “恩泽大道”;教学楼东侧的“求真园”内坐落着“敬师亭”,其中穿插了“传道”和“春风化雨”等石刻雕塑,时刻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和最终目标;教学楼西侧的“向善园”内有“感恩亭”,分布着“育恩”和“上善若水”等艺术石刻,充分展示了学校“乐善文化”和“恩泽教育”的融合。主教学楼每层过道两旁墙壁的“礼孝廊”及“弟子廊”时刻在传递着“恩泽教育”的正能量;教学楼一楼小广场“恩泽堂”屹立的何善衡先生纪念铜像,表达了劬劳人对先贤“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崇敬和缅怀;运动场上设置的“力行台”,学生可以把握机会,在校园的舞台身体力行地实现自我价值;在幽静雅致的校园里,孩子读经诵典,朗朗书声、欢声笑语和蝉鸣鸟啼相应和,宛如一幅恬静诗意的画面。校园一步一景观,一处一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人文与自然汇合,“劬劳乐善文化”特有的气韵涤荡着师生的心灵。
(2)文本资源:我校在“恩泽教育”这一特色定位的引领下,为促进“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落实,在开发校本课程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自主开发了《新滘物语》《礼孝文化》《方晓》等校本教材,务求传承沥滘地区的乡土情怀,弘扬劬劳的礼孝精神,培养学生的恒毅品格。《新滘物语》是我校扎根地域文化和师生共同实践调研而成的校本教材,涵盖历史人文、地理寻迹、综合实践。我校地处海珠区的城乡结合部,有着新滘地区所独有的水乡文化,祠堂宗亲的历史文化,和英雄抗战的革命文化。同学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街道宗祠,记录感受,表达对家乡热土的深情。通过班会课和地理、历史课落实教学,感悟恩泽教育与地缘特点的和合共生。《礼孝文化》校本教材是以“劬劳文化”为引领,以我校“笃信力行,丰泽人生”校训为纲,将丰富的劬劳文化知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强烈的爱国爱家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创新的思维方式融为一体,通过班会课和品德课落实教学。通过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具有“恩泽教育”特色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方晓》是我校全体语文科教师组织编写的期刊式校本阅读教材,以劬劳学子的作品为主线,描绘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抒写靓丽美好的青春色彩与生活感悟,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或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使用。《方晓》内容广泛,由方晓文学社的学生编委直接参与编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体验和实践历练机会。这一教材的内容及其编辑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有效的拓宽劬劳学子的知识渠道,培养了宽广的温润胸怀与阅读视野。 (3)人力资源:我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全体参与到“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中。此外,我们还诚邀各界专业人士为“恩泽教育”的建设添砖加瓦,如聘请英语外教专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听说能力,邀请专业培训机构的梳琴老师讲授梳琴的演奏知识,邀请二师的志愿者来校进行团体辅导等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能接触到社会的众多方面,为“恩泽”教育开拓宽广视野的追求奠定了基础。
(4)实践基地资源:学校通过拓展社区资源,建立了“恩泽教育”课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例如,参观沥滘宗祠、祭扫革命烈士墓,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让师生了解广州的革命历史以及本土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传承革命先驱坚韧意志和刻苦耐劳精神;又如组织学志愿服务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关爱、学会感恩。
2.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
(1)课程理念:沐仁浴义、明德尚善,温润而泽、和合共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仁义的阳光,扎根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生活,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厚实的学养。
(2)课程目标:知恩感恩、通达事理、宽厚正直、体健志坚、勤学乐助。在高质量完成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特点设置校本特色课程;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领悟善文化的真谛,培育拥有善者之心、智者之学、恒者之行的优秀少年。
(3)课程内容
①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地方课程有“乡土美术、乡土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
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共分为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四部分。
拓展课程主要指拓展阅读《耕耘风采》《桥》《新滘物语》《新课程》《礼孝文化》《探索与发现》《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心得》 《方晓》《德育快讯》等校本教材;活动课程主要指和泽体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田径)、和泽智趣(中国象棋、生物兴趣、电脑制作、科技小组、地理竞赛、书画兴趣、梳琴演奏、外教口语)、和泽品善(红十字会、礼仪队、文学社、茶艺社、纸艺社、沙盤游戏与心灵塑造)等社团主题活动的开展;环境课程既包括校园景观育人功能的开发,也包括人文环境教育(环保教育、珍惜水资源、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的开展;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含实践基地活动、社区志愿服务、陶艺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踏春、秋游、广游支队活动的开展等。
(三)劬劳中学“恩泽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劬劳中学践行恩泽教育,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恩泽及人。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借助“五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进行“八德”教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恩泽教育贯穿到德育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们汲取孔子德育内容的精髓,遵循儒家倡导的做人根本原则,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守护学生善的天性。恩泽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教育中发现和感受自身的价值,心怀感恩之心,懂得感恩他人,并付之以行动,从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在自我价值的挖掘和追求中,还原自己在成长中的幸福状态,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劬劳中学得尊师重教之天时,具善心滋养之地利,仰万众期待之人和,以恩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恩泽教育”也一种实践性教育,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恩泽”教育拓宽了育人渠道,同时培育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恒毅品格。
(四)劬劳中学“恩泽教育” 课程的实施成效
在“知恩乐善 守正出新”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校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我校引导教师深入领会“恩泽教育”精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致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团结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践行“温润而泽 和合共生”的教学理念,崇尚“博爱善导 启智鼎新”的教风,注重培养学生“乐学善思 知行合一”的学习风气。例如,全校各学科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反馈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思维碰撞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校思品科组,围绕“恩泽教育”主题,确立了“和谐劬劳、幸福劬劳、卓越劬劳”的工作思路,突出学生主体,贴近学生生活,依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设定不同年级的恩泽教育主题和实施计划;语文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感恩”之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及国学经典《论语》《道德经》等,以浓厚的国学氛围,陶冶情操、丰富学养、升华品格。在“恩泽教育”的引领下,全体劬劳人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我校连续多年获得区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毕业班中考总成绩平均分连续多年超过市、区平均分。②近5年教师获国家级论文评比各等项奖共计20人次,获省级各等项奖10人次,获市级各等项奖18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别刊物发表论文共计15篇。③近5年学生外出获奖:共获奖880人次,其中团体获奖共44个,其中获省级奖项179人次,市级奖项456次,区级奖项245人次。④近5年我校申请并完成区级课题研究6项,2016年参加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路晒课活动,共获得部级优课1人次,省级优课4人次,市级优课10人次,区级优课13人次。⑤学校办学步入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效益和社会口碑持续攀升,学校逐渐成为广州市海珠区东部一颗耀眼的明珠,成为海珠区南洲路上街坊心中“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三、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校本课程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也为新时期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国家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必须要坚持 “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
(二)校本课程建设要坚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收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正式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校本课程建设要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不断创新思维、调整方向、充盈内涵。“校本课程的建设”既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传统,也要着眼于学校的持续发展,还要与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政策保持一致。
(三)校本课程建设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凸现学校个性
校本课程的本原意义使校本课程建设时必须考虑相关因素。比如校本课程它必须是学校自己决定的、有自己学校的鲜明特征,有自己学校的历史积淀,有自己学校的文化传承,能凸现自己学校的鲜明的办学追求和育人特色。通过学生需求的满足来找寻建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并以此为出发形成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和校本课程系列。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