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贾公彦《仪礼注疏》)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即在连贯性语言中本应连起来说的两个事物或两个词语,由于诗词字数、句数所限或使诗文句子显得精美,只在上下文中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互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互文见义,也叫互文互补。即在行文中,为了加强诗文艺术性,形式上采取对称,形成呼应之势,上下文中各省略一些字词,彼此隐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互相备”,相得益彰,“异文互补,合而见义”。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语加以表述。“有同义互文者,以互文之字以定其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序言》)如:
④“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④中的“三秋”即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九月”与“三秋”处于对称位置上,若不明“三秋”之意,看其“九月”互文,便可定“三秋”之义。例⑤是作者强调突出自己受任之时的艰难。本是一句话而讲了两句,形成了对偶。又互文同义。如:
⑦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⑧公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左传-隐公元年》)
例⑦上句举“东西”而省“南北”;下旬言“南北”而省“东西”,“东西”、“南北”互文互补;“叫嚣”、“隳突”互文互训,意为“无论东西,还是南北,到处叫嚣破坏,到处冲撞抢劫。”例⑧上文言“人”而省“出”,下文说“出”而省“人”,“入”、“出”互补:庄公与姜氏母子俩都进出隧道,描写母子于隧道相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①为两层意思。前一层“秦时明月”,省去了“汉”;后一层意思“汉时关”,省去了“秦”。补其文合而见义:“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②上句举“喜”而省“悲”,下句举“悲”而省“喜”,互相隐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以物喜悲,不以己悲喜”,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例③上言“泉香”而省“冽”;下言“酒冽”而省“香”,此句不单是错置的辞格,也是互文见义。“泉香冽而酒冽香”义方足。
第二类:同义互文,也叫互文互训。即在一个或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句子中对称的位置上用同义词或同义例⑥“略输”、“稍逊”互文同义,稍差之意;“文采”、“风骚”义同而文异,均指广义的文化。这类互文的特点,不是上下句中词句的省略,而是上下文中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使用,文异而义同。《诗经》里很多民歌采用互文互训,换几个同义词就成一章。如《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
月出皓兮,佼人怜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诗中“皎”、“皓”都是形容月光洁白。“僚”、“怜”都是形容女子娇美之貌。“窈纠”、“忧受”都是描写美人身材苗条,体态轻盈,柔美多姿的样子。运用同义互文,既形成了形式上整齐的对称美,又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三类:互补+互训,既互文互补见的情景,有力地渲染了母子和归于好的欢悦气氛;同时,上文“融融?与下文“泄泄”互文同义,以“融融”之意定其“泄泄”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互文与对文易混淆,需认真加以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类似,一般情况下使用骈句,次序相称,词性、语法功能往往相同。区别的关键在于词义:互文着眼于词义相同或相近,而对文是相应、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互文往往是举一边而省另一边,依据上下文补之文才备,义才足,而对文一般不省文,若省皆省同一字词。互文是古汉语常用而现在已经基本不用的辞格,但了解和掌握互文的有关常识,对于语文教学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
责任编辑 杨博
第一类:互文见义,也叫互文互补。即在行文中,为了加强诗文艺术性,形式上采取对称,形成呼应之势,上下文中各省略一些字词,彼此隐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互相备”,相得益彰,“异文互补,合而见义”。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语加以表述。“有同义互文者,以互文之字以定其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序言》)如:
④“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⑤“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④中的“三秋”即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九月”与“三秋”处于对称位置上,若不明“三秋”之意,看其“九月”互文,便可定“三秋”之义。例⑤是作者强调突出自己受任之时的艰难。本是一句话而讲了两句,形成了对偶。又互文同义。如:
⑦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⑧公人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左传-隐公元年》)
例⑦上句举“东西”而省“南北”;下旬言“南北”而省“东西”,“东西”、“南北”互文互补;“叫嚣”、“隳突”互文互训,意为“无论东西,还是南北,到处叫嚣破坏,到处冲撞抢劫。”例⑧上文言“人”而省“出”,下文说“出”而省“人”,“入”、“出”互补:庄公与姜氏母子俩都进出隧道,描写母子于隧道相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例①为两层意思。前一层“秦时明月”,省去了“汉”;后一层意思“汉时关”,省去了“秦”。补其文合而见义:“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②上句举“喜”而省“悲”,下句举“悲”而省“喜”,互相隐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以物喜悲,不以己悲喜”,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例③上言“泉香”而省“冽”;下言“酒冽”而省“香”,此句不单是错置的辞格,也是互文见义。“泉香冽而酒冽香”义方足。
第二类:同义互文,也叫互文互训。即在一个或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句子中对称的位置上用同义词或同义例⑥“略输”、“稍逊”互文同义,稍差之意;“文采”、“风骚”义同而文异,均指广义的文化。这类互文的特点,不是上下句中词句的省略,而是上下文中对应位置上同义词的使用,文异而义同。《诗经》里很多民歌采用互文互训,换几个同义词就成一章。如《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
月出皓兮,佼人怜兮,舒忧受兮,劳心怪兮。
诗中“皎”、“皓”都是形容月光洁白。“僚”、“怜”都是形容女子娇美之貌。“窈纠”、“忧受”都是描写美人身材苗条,体态轻盈,柔美多姿的样子。运用同义互文,既形成了形式上整齐的对称美,又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三类:互补+互训,既互文互补见的情景,有力地渲染了母子和归于好的欢悦气氛;同时,上文“融融?与下文“泄泄”互文同义,以“融融”之意定其“泄泄”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互文与对文易混淆,需认真加以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类似,一般情况下使用骈句,次序相称,词性、语法功能往往相同。区别的关键在于词义:互文着眼于词义相同或相近,而对文是相应、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互文往往是举一边而省另一边,依据上下文补之文才备,义才足,而对文一般不省文,若省皆省同一字词。互文是古汉语常用而现在已经基本不用的辞格,但了解和掌握互文的有关常识,对于语文教学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