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而且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绿色”一说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绿色”作文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以“真”为纲的作文。“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生命。
为什么要提倡“绿色”作文?怎么引导学生写出“绿色”作文?这都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找寻“绿色”作文的依据
1 “灰色”作文。多年来,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提倡写“应试”作文,即快速构思课堂作文。其后果是让学生学会了“凑、抄、套”等程式化作文模式。我们把“凑、抄、套”式的作文称之为“灰色”作文。探究“灰色”作文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拘泥于课堂,脱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这是作文的重要基础。但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通。学生生活单一,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中度过,学生生活枯燥,见识甚少,也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内容可写。
2 “绿色”作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写出“绿色”作文来。只有把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写出好作文。
一种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率真自然的作文,即“绿色”作文。“绿色”作文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以“真”为纲的作文。“绿色”作文就是“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生命。处处以“真”为纲,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写“绿色”作文,这是作文发展的方向。
爱祖国、爱人民和爱家乡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前二者又必然要通过后者得到落实和体现。一个连自己家乡都不爱的人,又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多大的贡献呢?生活和家庭,自然与社会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资源。小学作文教学中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渗透爱家乡教育,通过其策略研究,可以有效改革学习方式,使小学作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综合,走向情趣。
农村学生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农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农村学生生活方式洒脱,自己开展各项活动,如登山、钓鱼、游泳、捉迷藏、访问、调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农村学生几十人,一块上学,一块放学,晚上聚在一起写作业。假日一块劳动、游戏,春播秋收,打鱼捉虾,植树砍柴。确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感情。
二、积极开发“乡土”资源,开展“绿色”作文的探究
作文选材忌假、大、空,要做到小、新、实。注重选取身边有实际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只有这样才会有切实感受,有话可说。
在具体的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生活和家庭、自然与社会都成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使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德育与读、写、说、听和观察的诸种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时撩动着学生思绪,依据情境,激荡学生心灵深处的汩汩清泉,使学生在获取写作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育对象98%是农家子弟,95%教师出生农村,办学背景是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作文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感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幾个方面进行开发、探究:
1、探访山水景观。如:家乡地名的来历——家乡人文历史调查;家乡地理环境调查;认识家乡的景点——名胜古迹“寺姑坪”的踏寻;家乡一草一木、四季自然景色的记录。
2、民俗风情的了解。如:关于家乡流传的“玉蜻蜓”的民间故事、抗日英雄蒋保贤等人物传记的收集、改编、创作。
3、特色物产的介绍。如:认识家乡特产——毛芋;家乡名产——两头乌猪种;给家乡特产、名产设计广告。
4、环境保护的宣传。如:家乡公益设施的调查;家乡水资源、空气污染和保护……公园、行道树……旧村改造、新村扩建……
5、人文活动的开展。如:我爱家乡的100个理由;我为苏孟发展献一计;魅力家乡诗歌、散文征集演讲等。
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梳理作为城乡结合部的本地的丰富的资源,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衔接相关资源、挖掘生活资源,优化整合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势必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通过“绿色”作文的探究,引导学生率真自然。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以及促使其寻求、发现、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提倡“绿色”作文?怎么引导学生写出“绿色”作文?这都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找寻“绿色”作文的依据
1 “灰色”作文。多年来,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提倡写“应试”作文,即快速构思课堂作文。其后果是让学生学会了“凑、抄、套”等程式化作文模式。我们把“凑、抄、套”式的作文称之为“灰色”作文。探究“灰色”作文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拘泥于课堂,脱离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这是作文的重要基础。但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通。学生生活单一,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中度过,学生生活枯燥,见识甚少,也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内容可写。
2 “绿色”作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步入社会,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写出“绿色”作文来。只有把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写出好作文。
一种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率真自然的作文,即“绿色”作文。“绿色”作文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以“真”为纲的作文。“绿色”作文就是“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是其生命。处处以“真”为纲,以“人”为本,鼓励学生写“绿色”作文,这是作文发展的方向。
爱祖国、爱人民和爱家乡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前二者又必然要通过后者得到落实和体现。一个连自己家乡都不爱的人,又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多大的贡献呢?生活和家庭,自然与社会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资源。小学作文教学中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渗透爱家乡教育,通过其策略研究,可以有效改革学习方式,使小学作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综合,走向情趣。
农村学生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农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农村学生生活方式洒脱,自己开展各项活动,如登山、钓鱼、游泳、捉迷藏、访问、调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农村学生几十人,一块上学,一块放学,晚上聚在一起写作业。假日一块劳动、游戏,春播秋收,打鱼捉虾,植树砍柴。确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感情。
二、积极开发“乡土”资源,开展“绿色”作文的探究
作文选材忌假、大、空,要做到小、新、实。注重选取身边有实际意义的“小事”、“真事”、“新事”,只有这样才会有切实感受,有话可说。
在具体的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生活和家庭、自然与社会都成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使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德育与读、写、说、听和观察的诸种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时撩动着学生思绪,依据情境,激荡学生心灵深处的汩汩清泉,使学生在获取写作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针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育对象98%是农家子弟,95%教师出生农村,办学背景是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作文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家乡人民的感情。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幾个方面进行开发、探究:
1、探访山水景观。如:家乡地名的来历——家乡人文历史调查;家乡地理环境调查;认识家乡的景点——名胜古迹“寺姑坪”的踏寻;家乡一草一木、四季自然景色的记录。
2、民俗风情的了解。如:关于家乡流传的“玉蜻蜓”的民间故事、抗日英雄蒋保贤等人物传记的收集、改编、创作。
3、特色物产的介绍。如:认识家乡特产——毛芋;家乡名产——两头乌猪种;给家乡特产、名产设计广告。
4、环境保护的宣传。如:家乡公益设施的调查;家乡水资源、空气污染和保护……公园、行道树……旧村改造、新村扩建……
5、人文活动的开展。如:我爱家乡的100个理由;我为苏孟发展献一计;魅力家乡诗歌、散文征集演讲等。
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梳理作为城乡结合部的本地的丰富的资源,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衔接相关资源、挖掘生活资源,优化整合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扩大学生的写作范围,势必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通过“绿色”作文的探究,引导学生率真自然。真实反映生活,反映内心。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以及促使其寻求、发现、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的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