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大牌包围圈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zjhzjh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两万家的中小白酒企业面临着一个生死抉择:要么温水煮青蛙似的被蚕食掉,要么果敢地跳出包围圈,除此之外的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无法成为中小白酒品牌的最佳选择。
  
  中小白酒品牌很难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长期囤居于一池一地,并且有着冲出去的冲动,却又无可奈何于自己的现有地盘被强势品牌所侵扰。目前,中国近两万家的中小白酒企业面临着一个生死抉择:要么温水煮青蛙似的被蚕食掉,要么果敢地跳出包围圈,除此之外的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无法成为中小白酒品牌的最佳选择。
  
  每况愈下的生存困境
  
  在强者愈来愈强的现实情况下,用生存危机来形容中小品牌面临的窘迫并不过分。其危机突出表现如下方面:
  1 生存空间变小
  随着一二线品牌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巨大的雪球效应导致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愈来愈狭窄。
  如果说在30年前,中小品牌在没有任何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依靠区域优势取得相对安逸的生存空间的话,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像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区域强势品牌开始跨区域扩张,致使白酒原有生存格局被打破。
  比如鲁西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本只有景芝、景阳岗、阁老贡等寥寥不足10个品牌,市场氛围温和而安逸。但到九十年代前后,先是茅台、五粮液、古井贡等一线品牌大举北上东扩,其后是酒鬼酒、沱牌等二三线品牌先后打破原有地域界限,强行进入该地区,在当地外来白酒品牌猛然增加到100余个。强势品牌扩张的结果是,原本安稳的当地白酒市场的既有平衡被外力强行打破,消费者迅速被分化和剥离,不但导致当地的白酒生存空间被迫压缩,而且导致其成长空间被鲸吞。这是中小白酒品牌的一个缩影,在西北、华北、东北市场亦如此。
  整个白酒市场表现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态势。
  2 市场中心被迫转移
  强势品牌的侵扰带给中小品牌的另一个威胁在于,市场拓展越来越艰难,甚至被迫离开原有的生存核心区。
  以陕西南部市场为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基本是由泸康、城固、秦洋三大当地白酒品牌满足当地消费需要,同样到九十年代前后,川酒北上,黔酒进陕,三大本地白酒的原有市场格局迅速被割裂,泸康、城固、秦洋不得不做出激烈反击,但反击并不足以对抗一线白酒裹挟着的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加之数十个二三线外来品牌的凶悍夹击,在本地市场被抢走的窘迫背景下,几大品牌不得不转移战场,寻找新的生存机会。其结果是北上长安,与西凤、太白、杜康争夺市场,陷入更为惨烈的竞争中。
  占据天时地利的本地市场尚难自保,远途征伐群雄纷争之地,又何尝不是舛路重重,这透射出中小白酒品牌的无奈。
  3 盈利能力降低
  中国白酒的盈利能力越来越依附于高附加值的品牌效应,尤其是一线品牌近年来连续主打高端市场,使白酒的利润越来越丰厚,而且一线强势品牌基本垄断了高端市场。
  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茅台凭借高端市场“垄断”总利润率高居48%以上,五粮液整体利润也达到了23%以上。与此相反,品牌附加值较低的中小品牌的盈利普遍偏低,整体利润水平超过10%以上的不多,5%以下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勉强维持微薄的利润。
  在白酒市场竞争性增长态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盈利能力低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中小白酒品牌资金更加短缺,渠道拓展更加困难。于是,很多中小白酒企业开始沦为强势品牌的贴牌商,进一步降低了其与一线品牌抗衡的能力。
  4 人才和资本资源的稀缺
  市场竞争资源的配置原则是择优而栖,而市场竞争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人才决定品牌的竞争方向、战略格局、竞争高度,资本帮助品牌实现资源配置和战略构想,并呈几何级裂变。
  在良好的发展预期下,一线强势品牌对于人才和资本具有极强的虹吸效果,人才和资本均向其聚集,有了资本和人才会更加助长强势品牌的扩张欲望,而大量的人才带来的经验和眼光使得强势品牌在战略上站得更高更远,在战术上更加有效。而强势品牌越发展,越将加剧中小白酒企业人才的“逃离”。
  在2000年后,中国白酒品牌的运作思路也开始变化,很多大型白酒企业除了积极发展实体产业以外,也开始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到今年,一线强势品牌已经几乎全部挂牌上市。一方面扩大了其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使其将整个社会的资本都聚拢在一起,实业和资本的双重运作使一线强势品牌在战略点上站得更高,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才向其流动。与之相反,中小品牌的资金荒和人才荒进一步加剧。
  5 被兼并的危险
  强势品牌兼并弱小品牌的例子在白酒行业从来都不新鲜。国际和国内大背景是,白酒品牌之间将不断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近来帝亚吉欧间接控股水井坊后不久,洋河竞购江苏双沟酒,中粮、海航空竞购白水杜康都是很好的佐证,而且这种势头在未来会日益加剧。
  当然,对于某些中小品牌来说,被兼并或者参股控股还算不错的结局。另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强势品牌对兼并并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原本缺少市场成长基因的中小品牌,强势品牌可能更愿意采取包饺子的策略,步步紧逼,不断渗透,最终蚕食。
  
  跳出大牌包围圈
  
  当然,中小白酒品牌也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不少企业尚能保住一方水土。但是对多数企业来讲,未必真的愿意固守于现有的格局。很多中小品牌迫切希望伺机发展。但是如何突破呢?
  1 打破区域局限
  茅台酒的崛起,有赖于其突破偏安于黔贵一地的局限,五粮液因北越秦岭东跨三峡而得以迅速发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中国白酒企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差距并不大,到八十年代前后开始出现第一次分化,至2000年前后,中国白酒品牌现有格局才基本形成。而今天居于一线的白酒品牌在当时看来,也并无多少优势可言。以茅台为例,解放初期茅台酒厂总资产不过1.2万元,只有几十名工人,年产量几十吨,到1978年还是一个连续16年亏损的企业,而且其独特的酱香型口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秦岭以北的消费者接受。而茅台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品牌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勇敢地走出贵州,打造成了今天的“国酒”。除了其在文化上的发掘和营销上的巨大成功外,很大程度在于其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眼光。
  与被逼无奈离开区域市场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小品牌应该有主动走出区域市场的主动。这可以协助它们打开眼界,并且能吸引人才和资本,解决企业资金和人才荒的问题。
  比如资本运作是近年流行的一种趋势,而进行资本运作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发展眼光和足够的人才支撑。2001年前后,白水杜康的销售仅为1000万元,频临绝境,当时招聘人才,很多人不愿去;2002年,白水杜康果断走出白水县,与陕西喜登辉有限公司合并,其后又将营销部转移到西安,经过8年的运作,吸引了大量品牌和资本运作人才, 最终确立了拓展全国的战略布局;今年,这个在渭北高原死守了千年的老品牌开始向一线品牌发起挑战。
  2 发掘文化基因
  目前国内强势白酒品牌的崛起,除了源于其超前的营销意识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化的挖掘比较充分。文化是白酒品牌价值不竭的源泉,它构成品牌核心价值,实现和促进品牌价值延伸。
  地方白酒品牌大多数具有独特的民族差异性,一口井、一口窖池、一潭水、一段典故,都可以将这些品牌的历史追溯至几百甚至千年。如果忽视了这种地域文化的熏陶,将会导致中小品牌无法找到与强势品牌对抗的着力点。而且文化没有优劣,只有差异,只要有文化的基因,任何品牌都有依托文化优势崛起的机会。
  一线品牌的成功无不是依赖对品牌文化的挖掘,把“老”字演绎得最为炉火纯青的是国窖1573、茅台、古井贡的成功,都为这种论断提供了最好的佐证。因此以品牌文化为突破口,对自身发展历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从中萃取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品格的文化精髓,进而加以保护、开发、利用和新的创造,则是中小白酒品牌突围的基础。
  3 亮出自己的风格
  中小品牌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什么都学习一线品牌,向一线强势品牌靠拢,茅台出酱香,我也出酱香,五粮液出浓香,我也跟浓香。比如茅台的跟进者甚至超过了茅台的酱香,导致很多人认为比茅台的酱香还要醇厚。这种做法会导致很多中小品牌找不到自己的特点,无法形成自己的优势。
  任何一个强势品牌的崛起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白酒的先天禀赋都没有太大的差别,无论是酿酒工艺而言还是其酒体风格而言并无绝对的优劣,比如南方云贵盛行的酱香型,很多北方消费者喝起来并不那么顺口;而北方盛行的清香和芝麻香,在南方市场又未必受欢迎。
  事实上,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的某种固定风格,垄断成为中国白酒消费的标杆。因为中国地域的辽阔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消费者对白酒风格需求的多样性,这其实也给中国的中小品牌白酒留下了足够的生存机会和空间。这也是很多区域品牌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白酒的多样性和交叉性将会长期存在,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并非是想象得那般可怕。
  长期来看,中小白酒品牌需要摒弃这种一味的追随策略,打出自己的白酒风格,伺机拓展。
  4 为人才打造坚实的平台
  目前,中小白酒企业普遍缺失的是人才,而吸引人才的方法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提供好的发展平台,二是提供足够吸引力的薪资。
  恰恰这个平台又难以落实。中小品牌多是区域性企业,地方味很浓,很容易产生裙带关系,裙带关系会导致企业内部产生派系,导致管理通路出现阻滞,因此即便有一些新的营销举措,也可能会因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无法执行。这在很多企业里都是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要有足够的智慧来处理这种事情,一旦选中某个千里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权力。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中小品牌固有惯性营销模式,带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吸纳更多的人才加盟。
  对于足够的薪资有难度,但是一定要有承诺,而且把这种承诺明确化,法律化,使人才能够看到自己在这个企业的预期,而一旦引进的人才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就应该毫无条件的执行。执行的前提是,企业要有成就他人的胆魄,同时也要有舍得的勇气。
其他文献
由于自身资源的局限,二线方便面企业不可能做通才型企业,必须聚焦于核心产品和核心区域市场,采取差异化基础上的创新战略定位,才能应对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机遇。  在行业需求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各方便面巨头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纷纷展开各种攻势,抢占市场份额。  此时,二线成长型方便面企业一方面要顶住大厂家的“挤压”,另一方面还要抵御小厂家在局部市场的侵扰,在夹缝中步履维艰,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  生死关头,二
期刊
酱类产品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饮食文化认为,酱经过发酵、曝晒后有解毒祛湿功效,可除去食物中的毒素;服药时吃些酱,可减少药物的毒性。因此,酱不仅是一种调味剂,还是杀饮食和药物之毒的一味“良药”。黄豆作为国人传统健康食品,其食补营养价值更是早为国人认可。  近年来,黄豆酱增长迅速,已有上量之势。专项调研显示,黄豆酱市场目前已有近7亿的市场规模。  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黄豆酱产品的创新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市
期刊
区域拆分是企业进一步运用深度分销的方式来运作的。如果区域没有拆分,经销商可能就不会去关注更多的未开发的渠道。而通过小区域的运作,促使各个分销商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销售目标。    又一个炎炎夏日到来,饮料企业也由此进入了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如何在旺季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从而赢得销量大提升,无不是每个饮料企业的目标。  备战销售旺季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整体的市场规划与有步骤有计划的市场推广,而
期刊
看了《跨界战》这本书,我感受到一种革命性的创新思维,它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而言,我一直就是“跨界的实践者”一一烧了毕业证,放弃电大教书的职位“弃文从商”,从创办广告咨询公司开始到助推伊利,从加入创立“蒙牛”再到“小肥羊”,短短几年我见证了内蒙古一个个品牌的崛起。  仔细一想,我们周围的很多人一直在与自己曾经不相关的行业和不相关的企业、产品和市场打交道,都在扮演着一个“跨界实践者
期刊
很多人仍然抱着旧的制度不放,甚至没有想到过应该修改制度。这些人与皮格马里翁的故事相仿,已经到“爱”之不忍弃的地步,被自己所制定的制度严重异化了。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皮格马里翁”的有趣故事。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里翁生来讨厌女性,所以一直独身。但独身生活显然似乎缺少点什么,好在他非常喜爱雕刻,而且雕刻得惟妙惟肖。一天,皮格马里翁完成了一尊自己也感意外的少女塑像。这个少女塑像似乎使皮格马里翁第一次
期刊
蚂蚁有蚂蚁的活法,它并没有因大象的强大而自甘堕落。中,J≮企业和强势军团较量犹如蚂蚁与大象的对抗,‘除了实力,更多是智慧与时间的较量与比拼。蚁道不同3=王道:适应、改变、颠覆是弱势企业崛起的关键。    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中国白酒市场竞争狼烟滚滚,硝烟弥漫。但在大浪淘沙后,中国白酒市场竞争格局愈加明朗:传统名酒迅速复苏与区域性品牌强势崛起此起彼伏;进入2010年,各种数据表明白酒产
期刊
7000万营销人,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能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风采;又有多少人被大浪淘沙,无情地淘尽青春年华。    敢问营销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你跟客户一杯接着一杯地喝酒,你不是不知道喝下去会醉、喝下去会吐,但是你还是义无反顾,因为这杯酒里面装的不仅仅是感情,更是销售任务。  如果你有的话,并且还在继续演绎下去,那么恭喜你:你今天还在裸奔……    敢问营
期刊
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在之后的5年里,迅速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底,这个数值将接近4000美元。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必然出现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将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当这种消费升级在人口数量为世界之最的中国发生,你能想象到这会对市场造成怎样的影响?  蒙牛的成长就是历史的明证。全国人民一夜之间突然都开始喝牛奶,它形成了一个无比“恐怖”
期刊
成功的食品企业,是依托和运作资源、技术、渠道、资金等要素获得成功的。条件各具特色,路径各不相同,但仍有规律可寻。  以下五种成功模式,可以让食品企业得到一些经验和启发,甚至借鉴。    一、抢占资源型    特产是一种稀缺资源。五常大米、天津鸭梨、新疆哈密瓜、道口烧鸡等本身就是金字招牌。不少食品企业看到了这个金矿,挖到了第一桶金,但是特产资源属于公共资源,按商标法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享。于是,许多想
期刊
在波士顿矩阵中,“现金牛”(销售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高)型的业务是应该长期持有的,该放弃的只是“瘦狗”(市场增长率低和市场占有率双低)型业务。但在企业由盛而衰的同时,现金牛也在逐渐向瘦狗转变,最好当机立断地宰杀之。    从果汁到茶饮料到植物蛋白饮料,再到纯净水,汇源始终耐不住成长的冲动,一直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战线,极力想摆脱中高浓度果汁的产品单一化模式,进军全系列饮料市场。其实,汇源在战略扩展的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