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对科学家实践的影响——以原子论对牛顿的影响为例

来源 :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实践活动,受其哲学图景的制约。本文以光学史上有名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之争为引子,分析了牛顿之所以坚持粒子说是因为原子论束缚了他的思维,使他未能完成对光本质的全面认识。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原子论对牛顿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及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原子论对牛顿在科学实践中多方面影响的具体分析,文章试图说明哲学思想对科学家实践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科学家的兴趣点、人们的思维方式、对相关事实判断的方法;只有当他们依据这种哲学图景从事科学活动进入僵局时,他们才有可能转向这些在传统上认为是哲学问题的元理论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以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种哲学流派,积极吸取古今中外哲学中的科学成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促进自然科学的最大发展。 Human practice, subject to its philosophical landscap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reason why Newton stuck to the particles is that atomic theory has bound his thinking, which made him fail to complete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light. The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atomic theory on Newton is also reflected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astronomy,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some basic concepts. Through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Newton’s influence on many aspects in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by atomic theor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that philosoph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ractice of scientists. This influence is reflected in the points of interest of scientists, the way people think, the way in which relevant facts are judged; they are likely to turn to thes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philosophical problems only when they engage in scientific activity based on this philosophical picture Meta-theoretical problem.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all kinds of philosophical schools should be treated with a tolerant and open attitude, actively absorb the scientific elements in ancient and modern philosoph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so as to promote the maximum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思想界最令人注目的表征之一是所谓的新保守主义的异军突起.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来反观这一极具文化症候的现象,则不难发现这不再是那个古老的"古今
卡尔·雅斯贝尔斯一生著作甚丰,生前发表的专著就多达30余部,其中1000多页以上的就有3部:三卷(1932)、(1947)、(1957).在这三部鸿篇巨著中,具有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意义,开启
本研究使用单字方式,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优生和差生的有意遗忘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优生有意遗忘的认知抑制能力水平高于差生。优生和差生的有意遗忘认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既属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又同时不属于这两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联系的中介.作为一种历史地形成的思维图式,意识形态不再是思维
目的 探讨人格变量在大学生依恋与防御方式间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291名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分制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生活园区作为育人场所逐步被各高校所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浙江财经学院为研究背景,对学习型公寓
改革开放以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中国的哲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氛围下,认识论研究应运而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
后现代思潮的多重激荡、交互,使以拜物教和技术崇拜为特征的意识形态由清晰趋于消解、凌乱。以纯粹符号生活为标志的生产消费镜像演绎赤裸裸的交换关系,零碎化、去中心化的符
杜威通常在其专门的哲学著作中使用一些日常词汇,但赋予它们以哲学的意义,尤其是在批判近代认识论哲学中使用的一些术语。这样的运用存在两个方面的效果,好的方面在于通俗易
权力理论是自中世纪以来政治学理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传统政治权力理论以君权关系为基石受到了后现代政治学大师福柯的批判。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福柯为了拯救个体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