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明显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也逐步现代化,给语文课堂带来鲜活的气息和充满生机的活力。
  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令人担忧的问题。以下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几点陋见:
  一、要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答当中,而学生所得甚少;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有的老师会不解地问:“那不提问,怎么读书呢?”不提问就不知道怎么指导学生读书了,这确实是在一部会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没有以前分析的条条框框,但是怎么读,却很模糊,课文都是泛泛读读,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认字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的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概而言之,就是读书,没有读书,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一来,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很多学生读不好书,写不通话,为了克服这种毛病,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要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二、要慎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所以说,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要用在关键处,用在点子上,使复杂的简单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体化。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都是落后的。我们经常使用的、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的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课堂教学要讲究真实、朴实、扎实
  当前某些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审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一些老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没有吃透,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化简为繁”的“风景”:一节课上,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探究学习:一会儿表演课本剧;一会儿讨论对话……声光电多媒体,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却是对语文本位的迷失。
  如有的老师在教第六册《燕子》时,首先就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边际。因为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是一堂失败的课。新课程提倡学科融合,并非是在语文课上充斥非语文活动。“融合”,即将相关学科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活动、游戏、画画、表演……是借种种形式活跃、辅助、促进语文学习。其实我们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要把复杂的课文教简单了,把深奥的道理教浅显了。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干净利落,这是一种境界。千万不要叠床架屋,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把课堂教学搞得太过于繁杂,更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大杂烩! 怎么样才能语文课达到“三实”呢?《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是比较容易教得“复杂”的课文,而有一位老师却处理得格外“简洁”: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月光曲》,继而阅读课文将音乐形象转化为文字,再看图画。然后讨论三个问题: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在旋律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盲姑娘兄妹为什么陶醉在乐曲中?把音乐、文字、图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讨论,对课文内容便有了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你看,一首乐曲、一幅画,三个问题,多么简洁,多么清晰,孩子们从从容容而不是手忙脚乱地读懂了课文,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
  最后,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需要我们将课标的新理念转变为我们的自觉行为,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甚至自我否定。如此,我们才能与新课程比童年、共成长。
其他文献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笑”是这样被定义的:“笑,是人的一种平和心态以及善良的内心表现。”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更是不乏对笑的偏爱。有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霸气;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有“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的婉约。更有“不苟言笑、哄堂大笑、眉开眼笑、破涕为笑、笑容可掬、谈笑风生。”等成语的帮衬。让“笑”历经五千年后,在人
期刊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威胁和阻碍小麦生产。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TcLr10与Thatcher在未接种小麦叶锈菌,和接种后的蛋白质组差异。利用质谱技术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了肽质量指纹(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分析。可以由此进一步分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及其序列,为利用基因工程进行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两个概念经常被人提及,这就是预设与生成。对生成的处理往往可以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因而更加受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生成还需要有什么样的认识呢?怎样构建出高水平的生成课堂呢?  一、设计学生体验  促进课堂生成当体验的概念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词语时,我们发现,原来学生的学习也需要体验。那么,体验怎样促进了学生的生成呢?  
期刊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以及对数字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数字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获得的实际意义。笔者就当前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一些想法,旨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效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更关注孩子完善的
期刊
葡萄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果,葡萄和葡萄酒中营养成分丰富。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和贮藏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可导致葡萄减产15%-50%左右,严重时甚至绝产。近年来,生产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学生  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