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陷入了心理误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择业。怎样指导学生就业,怎样走出心理误区,是摆在高校和大学毕业生面前的重大课题,高校和大学毕业应从各自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一、当代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今后几年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当年就业率虽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
  (二)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从2005年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300万人的规模,达到325.77万人。同时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也将陆续达到就业年龄。虽然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到2003年的12.41‰,30多年来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但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发展报告》显示:在2020年前每年仍将有1500—2200万的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而社会每年能够增加的新岗位大约为1000万左右。从当年就业率来看,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从趋势上看,到2016年当年就业率(即大学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率)理论上才能达到100%。就业市场将长期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积累还不可能富裕到大学生群体难以找到工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训练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相对于每年1000多万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群体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为什么却有25%左右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呢?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在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其择业的成败与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然而,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和波动,“毕业即失业”的忧虑不断爬上他们的心头,以致一些新生一进校就关注就业问题,担心自己以后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逐步建立的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及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沉渣泛起,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就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悲观心理
  大学毕业生有此种心理状态,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地考虑自己并非名校,并非热门专业,无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去向,单位选择上目的不明确。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偏低,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在德、才、学、识、脾气性格等方面有些欠缺和不足,总怕用人单位看轻自己;另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自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历太低、专业不好,由此走向自我孤立,以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有的大学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信奉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不敢自荐;有的大学毕业生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还有的个别大学毕业生在生活道路上受过挫折(如受过处分),更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如此等等,此种心理较为普遍。
  (二)焦虑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无法面对“毕业就可能失业”的状况,对走向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使其深感困惑、焦虑不安。大学毕业前夕,多数大学毕业生都喜忧参半,喜的是即将步入五彩缤纷的社会,庆幸赶上了就业制度改革给自己提供的择业机遇,但更多的则是忧愁和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自己能否如愿以偿,在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专业发展与工作环境等诸多矛盾中如何做出最佳抉择。在人生的转折关头,这些焦虑使他们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有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过于紧张,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
  (三)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有的大学毕业生忽视自己的特性与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这些大学毕业生的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从众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和行为。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缺乏对自身条件的认知,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因而导致就业取向扎堆,因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四)精英心理
  少数大学毕业生由于出自名校或热门专业,自认为学历、能力甚至长相都挺好,素质比较全面,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俨然以社会精英而自居,自我感觉良好,择业要求不切实际,求职愿望不现实,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所谓的“眼高手低”。精英心理的具体表现是:看不起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不是大都市不去,不是好职业、职位不去,导致错过不少就业机会。当求职不顺时,他们常常感叹曰:“现实如此落后兮,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从精英心理转为不满心理,其中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周围所有的事物和人,认为人人都与自己过不去,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五)投机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表现为在就业和求职问题上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总爱拉父母、同学为伴,希望能相互照应,在对用人单位和职业选择中,往往不看是否适合自己,也不凭独立思考来决断,而是过于遵从父母之意或听取朋友之言。还有部分大学毕业生头脑中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事情,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自己不积极寻找招聘单位,而总是想坐享其成。
  (六)攀比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是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这种心理往往在就业单位、就业去向上,同学之间会出现攀比现象,因而出现“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成功率低”的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
  
  以上大学毕业生产生的就业心理误区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因素。
  (一)社会变革因素
  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期,大学招生的计划性和社会就业的开放性,让大学毕业生一时难以适应。同时,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激烈,而有的单位却还存在大锅饭。面对社会转型中发生的一切,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震荡,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
  (二)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高等教育也处于自身发展的“瓶颈”阶段,许多大学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的就业指导也因为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教学方法陈旧,就业信息缺乏等原因,而无法适应指导毕业生就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毕业生正处于青年期,多幻想、好冲动,自我意识强,对社会了解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把外界社会理想化、完美化,对进入社会的心理准备能力不足,因此,在就业遇到挫折后,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将社会丑恶化、可恶化。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失衡,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同时,在大学毕业生自信心方面,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面对挑战;而自卑感强的学生,受挫后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四)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起始点。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很想自作主张,但家庭影响太大。父母总是希望找一个稳定的单位,如果学生去民营企业或从营销员、业务员做起,很多家长不愿意,他们认为:如果这样,还不如在家里等等再说。同时,国家为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利益,出台了毕业生暂缓两年就业的政策,这样,每年申请暂缓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人数的30—50%。这也造成了现在很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挑挑拣拣,自认为不好的工作就处于待就业状态,为此,每年到毕业时就出现了学校老师着急,而毕业生本人不着急的现象。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有毕业生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毕业生本人要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外,学校更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择业能力和加强择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笔者从学校和毕业生本身两个层面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
  在现实中,高校近年来确实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因为这项工作也是考核学校工作的一个方面。但事实上,一些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工作任务和范围往往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以及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面。提供的就业信息、就业咨询仅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求职技巧的说教,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学历、人数需求的具体数字公布等方面。而这些对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些工夫。
  (1)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职业信息的咨询服务。通过就业资料统计、行业发展分析、职业素质分析、人才市场前景分析、最新就业政策分析、用人单位情报收集等,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就业政策、职业需求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
  (2)加强职业素质评定服务。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辅助,利用16PF个性测评、艾森克威尔逊自信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需要测评、职业兴趣测评等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或软件,对学生的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一般能力、职业特殊能力等作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定,让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加强符合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的笔试、面试技巧指导服务。根据社会各种用人单位和不同职业的要求,选择或聘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或培训师,对学生进行各类笔试、面试的辅导,传授笔试、面试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笔试、面试的准备,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
  在学生入校后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尽早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帮助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等;二年级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年级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根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求,拓宽知识面,发展多方面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掌握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科学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生价值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的真正价值,了解职业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纠正突出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错误观念;引导在学生正确认识现实条件状况和自身条件,按受客观现实,降低不切实际的择业期望值,纠正“一次到位”、求稳怕变、不冒风险等陈旧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处理长远发展和当前利益的矛盾,调整择业取向,淡化急功近利,树立职业长远发展的意识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作风等。
  4.开展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健康的就业人格特征
  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等心理素质非常重要,这些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学校教育,采用团体训练和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培养。如针对自卑,进行自信训练;针对焦虑,进行系统脱敏的放松训练;针对优柔寡断,进行果敢训练,针对怯懦和从众,进行自我成长训练等等,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创新力、主动参与竞争意识、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加强个性塑造。个别心理辅导应注意纠正其不合理信念,同时传授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自我层面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主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法有:
  1.自我分析法
  人要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理性的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能保持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随时找出并修正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所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首先要理性地分析原因,是自己专业、能力、个性不适合该种工作?还是自己的择业策略欠妥?抑或期望值太高?若是自己不适合该种工作,则应激流勇退,寻找新的目标;若是择业策略欠妥,则应好好总结,加以改进;若是期望值太高,则应按受现实,降低期望值。
  2.自我激励法
  大学毕业生当信心不足,出现自卑、怯懦等不良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自我激励进行调节:一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心里重复地暗示自己:应强化“我和大家一样”、“我能行”、“我可以”、“我一定会成功”、“我很强壮”、“我浑身是劲”、“我斗志昂扬”等意识。二是大胆实践,有的同学还没面试就担心自己过不了关,说话吞吞吐吐、细声细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胆实践,主动出击,用行动来激励自己。如练习主动地、声音洪亮地与面试官打招呼、问好等方法,学会把心里的想法有条理地大胆地说出来。
  3.自我放松法
  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放松的方法,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肌肉放松法,基本做法是先局部后全部紧张躯干肌肉群,适时保持紧张,然后放松,主要是体验由紧张到放松的感觉。如:默数1、2、3、4、5,用力握紧拳头,坚持10秒,然后彻底放松双手,体验放松的感觉。二是意念放松法,基本做法是先稳定情绪,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丹田,用腹式呼吸法慢慢呼吸。吸气时,想象丹田处有一股气从腹部升到胸部,再升到头部;呼气时,想象这股气从头顶向后顺脖子、脊梁直回到丹田,反复几次,能达到消除紧张的效果。
  4.自我转化法
  不良的情绪不易控制,它不是人为意志可以转移的。有些时候,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当中去。如转移到自已的爱好兴趣上,转移到文体活动中去等。
  5.自我慰藉法
  自我慰藉实质上就是自我辩解。当择业遇上挫折时,在自己已尽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结果时,可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让自己坦然接受现实,以求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6.自我适度宣泄法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要排解不良情绪,常见方法有:一是倾诉,如向老师或亲友倾诉心中的烦恼与忧愁,或用写日记的办法来倾诉不快;二是哭泣,找个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可使情绪平缓;三是剧烈运动,如打球、长跑、爬山等。当然,宣泄情绪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做到无破坏性。
  总之,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都要研究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走出择业心理误区,走进职业生涯。这对于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淑兰,徐浩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社,2002.
  [2]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3]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4]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傅恩来(1955-),男,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教育学。
其他文献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是由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先天不足的特点决定的.重庆市中小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内部条件不足,亟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摘要】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来源。他们具备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举足轻重。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因为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偏向沿海富裕地区扎堆就业导致富裕地区人才过剩等原因,还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专业素养和对企业需求了解有限,传统精英思想的影响等,并提出了提
为了深化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双联村党组织开展结
当今社会下,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出现了多种困境,针对这些困境,要求我们必须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进行改革.正确认识“学习职业技能”与“培养良好品德”的关系,将德育教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作用,故而中职德育工作也备受瞩目。本文以传统文化的利用为对象,探究传统文化的在激活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在良好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勘察设计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财务管理,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不仅能够维持
近日,江苏(盛泽)首届纺织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10月16~18日,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将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博览会由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mbinatory possibility of Japanese/Chinese compound V1 +V2 verbs using "-nareru/-guan" (to get used to doing V1) and "-akirn/-ni" (to get tired
礼仪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人群都需要符合自己身份的礼仪,如此才能达到人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交往活动的频繁出现,人们对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