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失据:民初临时参议院审议预算案的窘境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gji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元临时参议院一度积极行使其监督政府财政职权,先是反对政府借款预估督促办理切实预算,继而要求政府提交每月概算,后因概算无法律依据又令政府交议临时预算.其积极的姿态却在审议预算案过程中遭遇困难,八月份概算审议因体例、审查措辞及二读方式等争论只能敷衍了局,四个月临时预算则因审查效率、款项格式以及宽严标准等分歧迁延时日终未议决.主张变幻、经验与制度缺略以及党争等,都是参议院陷入窘境的重要原因,但其审议预算实践却也深刻影响了此后国会相关规则与惯例的形成.
其他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共同富裕实现所需的物质保障、制度基础与选择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致力于建设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演进脉络和实践探索内涵,尤其是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也从实践上增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
科创湖区发展模式是依托湖荡河海等资源优势及生态环境为支撑布局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湘家荡区域作为嘉兴市科创湖区发展模式的先行先试地区,始终锚定“科创区+风景区”发展定位,加快创新能力建设.目前既有建设成效也有短板.发展路径要着眼建一流创新平台、聚一流创新人才、育一流创新产业、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一流科技服务.
关于无锡地方文化标识的确立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地方性文化的解码需要从大的时空尺度探寻其内在的推动力.解码无锡地方性文化的特质,应探寻在其文化基因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属性,无锡的文化基因在于其从一开始就受到水的润泽,而在水乡泽国起重要的沟通作用的是运河,正是运河的存在,无锡得以兴起并走向发达兴旺.因而,在无锡地方文化建设中,只有以运河为主轴方能系统全面理解其文化的本源以及来龙去脉.无锡拥有运河文化的优厚资源,应着眼未来,为大运河的风华世代存续,勇于担当.
《姑苏繁华图》详细地描绘了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文章以《姑苏繁华图》纺织服装业为切入点,通过图像实证和文献调研对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店铺进行归纳、整理,探讨了大运河对江南地区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透过《姑苏繁华图》论证大运河从地理位置、运输功能、贸易往来、工艺发展等方面都对江南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大运河的灌溉功能奠定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基础,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便于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带动了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
汉以孝治天下,尊养老者,多次颁布养老诏令,建立了优抚老人的养老制度.汉代的养老制度以老人年龄大小为依据,分别给予赐杖、赐米、赋役减免等优待.新公布的悬泉汉简养老简是汉代养老制度的真实反映.该简明确记载了各年龄段老人,即70~79岁、80~89岁、90岁以上老人享受的不同优待,使我们对汉代养老制度中的年龄分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两汉时期的养老政策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悬泉汉简养老简的年代是西汉成帝时期,该简记载的老人优待情况,是西汉后期养老制度的反映.
以往学者多将唐后期两税三分视为宋初削藩的财政背景,忽略了五代朝廷收藩镇财权的努力.事实上,五代时期两税及附加税、榷税、商税等主要收入均已系省,地方政府拥有的能自由支配的合法收入只有公使钱和经商盈利收入.宋初制其钱谷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限制节度使、刺史、场务官等在赋税征收过程中的渔利,宋廷措施是设置监当官;二是如何强化对系省钱物的管理,宋廷措施是确定上供额,并从三司和州郡两个层面加强对留州钱物的管理,将州郡财政纳入统收统支的三司国计体系.由此基本实现了中央财政集权的目的,并使州郡财政职权部分独立于州郡长官
在清末新政上谕“采西法”的语境下,清廷不少官员提出了诸如设立外交官专途、出使改为实缺、外交官选任和培养等改革洋务性外交体制的奏议.虽然这些看法略有些旧调重弹,但通过地方督抚、驻外公使、翰林、御史等人的分奏和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的联衔会奏,再经光绪帝的朱批认可和外务部的议复变通,已大致形成了一种深具权势的共识,实现了改革议论由“野”到“朝”的重大转变.虽说在改革共识之下,他们各有各的诉求,其建议也未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此后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转型基本是按此次达成的共识而展开.因而从改革共识的形成到最后
1937年初夏,上海纱布交易所因多头与空头交易冲突而宣布停市,同时导致面粉和其他物品价格出现巨大波动,从而引发一场金融风潮,时人即将其称为"纱交风潮".有关这场"纱交风潮",当时上海的众多报刊就曾连篇累牍予以追踪报导,国民政府也相继派遣负责官员前往上海进行调查.本来看似就是一场普通的金融投机,没想到却越查越深,牵连到吴启鼎、盛升颐等政府重要官员或许参与其事,背后甚至还可能有更大的势力,这就愈发引起舆论的关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蒋介石对此案表现得异常关心,他在事发后一个多月的日记中曾多次提及,也多次下令要求
1927年3月,安徽省正式纳入国民党统辖之下,由蒋介石主导完成了省政务委员会组建,在宁汉对峙局面形成之初,站在宁方一边.由于宁汉关系战和不定,改组成立的正式安徽省政府,为避免夹在宁汉政争间的困难处境,根据南京国民政府7月所颁《省政府组织法》,不顾蒋介石钦定人选蒋作宾,选举管鹏为省主席.然而,不待管鹏正式就职,安徽即陷入省主席问题而起的政潮之中.有鉴于此,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基于"整肃纲纪"及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在改组安徽省政府时,确立省政府主席由国民政府指定的规制.该规制在此后国民政府《省政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