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鹳雀楼,不一样的“登”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年级:导而弗牵,初识吟诵
  一个星期四的早晨,我来到二(8)班的教室准备上一节古诗诵读课。当孩子们看到黑板上我用楷书抄写的《登鹳雀楼》时,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起来。我刚想表扬他们,不料他们纷纷说:“老师,老师,这首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我们早就会背了!”
  “真会背?”
  “登鹳雀楼。白日……”背完后,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好,神气地望着我。
  “老师,我还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和说明的道理!”
  当孩子流利地说出诗歌的大意及道理后,我问其他孩子:“你们也懂了吗?”
  “懂了!懂了!”
  “好,那你们知道作者王之涣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我压低声音问。
  等几个孩子自信地朗读完后,我摇了摇头说:“你们这是朗读,古人用的是吟诵,可好听了!想学吗?”
  “想!”
  “那请大家认真听,我会连着吟诵两遍,看谁最先发现吟诵的秘密!”接着我吟诵了两遍《登鹳雀楼》。
  “老师,我发现你读诗时摇头晃脑的,很好笑。”
  “是吗?这也算是吟诵的一个小秘密。”
  “老师,你读诗时有的字拖得很长。”
  “那谁来说说,老师把哪些字读得特别长?”
  “有‘山’‘河’‘流’,还有‘穷’‘层’‘楼’。”
  “哎呀,全让大家找到了。奖励你们跟着我读!”
  几轮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正当他们高兴的时候,我又说:“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吟诵的初级阶段——诵读,还有高级‘版本’,能学会吗?”
  “能!”
  这一次,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他们明白了怎样读就是吟诵。
  临下课时,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发现王之涣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是很开心……”
  “孩子,你真聪明!你是王之涣的知音啊!是啊,太阳落山,黄河不返,壮志未酬,诗人怎能不愁呀!让我们一起再次吟诵这首诗,感受作者的忧与愁……”
  学习古诗,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诗心”,要让孩子们明白,汉语是最动听的音乐。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吟诵。吟诵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必须遵循汉语的特点并按照诗文的创作规律来进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吟诵,推广吟诵。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先积累一些吟诵的方法,再逐步渗透一些理论知识。
  四年级:意象中悟情,习得方法
  在二年级上的这一节吟诵课,激起了师生们学习吟诵的兴趣。以下是我在四年级某班的上课片段。
  1.对比读,意象中悟情得其法。
  “同学们,‘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俗话说,诗中有画。你们再读这首诗,看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画面。”
  这样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有人说,文章越短越难写。面对如此壮丽的黄河落日图,作者只用了这十个字——(生读前两句)就勾勒出来了。作者还不满足,想看到更远更广的天地,他是怎么做的?读——(生高声诵读后两句诗),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生齐声答道。
  “怎样才能把这首千古名诗的意蕴读出来呢?自由练习一下,等一会儿我们进行一个吟诗比赛。”
  ……
  我和三名学生读完之后,让其他学生对比,说说谁的读法更能读出诗人的胸臆。
  “为什么老师的读法更能体现原诗的意蕴呢?因为老师用的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吟诵。想学吗?”
  “想!”
  几遍指导下来,学生基本学会了如何吟诵这首诗。
  “你们注意到没有,每句诗中,老师拖长读音的字分别是每句的第几个字?都是第几声的字?”
  一番议论之后,我兴奋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会读诗!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吟诵的基本要点啊!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节奏点上停一停,韵字平仄皆回缓。让我们一起再吟诵一次。”
  “经典诗文”的教学,要用“经典”的方式——吟诵。“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我们要先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再用声音复活经典,这样才能达到“沉浸语言,浸润心灵”的效果。
  2.拓展读,会心吟诵中得其韵。
  “大家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奖励大家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风流儒雅的大才子唐伯虎和他的好朋友祝枝山一起游山玩水。他们来到鹳雀楼,爬到一半的时候,大胖子祝枝山早已气喘吁吁(师弯腰,左手撑着膝盖,口喘粗气,右手做摇扇状),他不想再爬楼了。假如你是游兴正浓的唐伯虎,你会怎么劝说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祝枝山说:‘唐兄,到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我们下去喝喝茶,休息一下吧。’你又该如何劝说?”
  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提示道:“聪明的唐伯虎只把祝枝山的话稍微改了几个字,祝枝山就兴致勃勃地重新登楼了。”接着我板书“到此虽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快七嘴八舌地猜到了,他们的那种兴奋,那种快乐,不置身其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新诗改罢自长吟。你们能用今天学的吟诵方法,同桌合作把这两句诗表演出来吗?”
  接下来的两分钟,教室成了巨大的表演场……
  这节短课在孩子们的最高兴奋点中结束了,很久以后,孩子们还会念念不忘当时的场景……
  六年级:立体悟情,更上一层楼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我又该如何上这一课呢——
  1.看图片,背诗歌。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我用课件逐一出示三大名楼的图片。“俗话说,楼因诗传,诗因楼生。每一座名楼,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下来。岳阳楼,有杜甫的——《登岳阳楼》(生齐背);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生齐背);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诗》(生齐背)。第四大名楼是哪座楼,谁知道?”   一学生说:“镇海楼?”我摇摇头。
  另一学生说:“不会是鹳雀楼吧?”
  “对!就是鹳雀楼!它的出名是因为王之涣写了——”
  生齐答:“《登鹳雀楼》。”
  2.对比读,悟写法。
  “实际上,当时写鹳雀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畅当写得也很不错。”我用课件出示了畅当写的《登鹳雀楼》,学生自觉地朗读了起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对比读读,比较一下为什么世人认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比不上王之涣的?”
  ……
  “好了,我们逐句对比:第一句和第二句,两人都写了登楼所见——(生:之景。)畅当的第三、第四句还是——(生:写景。)而王之涣呢?”
  “王之涣写了自己登楼的感受。”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世人认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比不上王之涣的?”
  “因为畅当四句诗都只写了自己登上鹳雀楼所见到的景物,有点像杜甫的《绝句》。”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会联系学过的其他诗歌对比阅读,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如此,畅当的这首诗和杜甫的绝句诗一样,四句写景,只有一些片段画面,没有转折,对于自己的精神面貌也没有一点涉及。自然,我们的心就和诗人疏离了。”我顿了顿,接着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不同了,他既描绘了——(生:景。)也抒写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情思。‘更上一层楼’的‘楼’,并非全是指现实中的高楼,它可以推演到一切的人生事业。后两句,可以随着诗人的脚步,把我们想象的触角伸得更高更长。全诗情、景、理交融,诗和人合一。这就是王之涣的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再让我们用吟诵的方法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高下。”
  ……
  3.拓展读,猜诗句。
  接下来我又讲了唐伯虎和祝枝山登楼的故事,情形和四年级的差不多,不再赘言。临下课,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六年级了,我还要和他们一起学习这首一年级就学过的诗歌,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之经典与其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
  一样的鹳雀楼,不一样的“登”法,以学定教,常教常新,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登鹳雀楼》的教学,奠定了我以后的诗文“微”课堂的基本框架:吟诵——展示——积累。漫漫“素读”路上,铺满鲜花,要想欣赏更多美景,请君“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新北江小学新校区)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与现今所使用的语言不完全一样,因此阅读鲁迅,对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统编本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却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特别设计了一个专题单元,从课文到习作再到语文园地,均围绕鲁迅而展开,系统勾连,立体全面。这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自己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喜欢鲁迅,大学
2013年9月,我南下深圳创办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的课程改革是从小学做起,由此我接触到了不少小学的名师、名校长,曾海玲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知道这个人物,大凡能够被称为“人物”的都非等闲之辈。这里借用了这个词语,是想突出曾海玲老师的不一般。那是她获得深圳市“年度教师”称号的时候,深圳市教育局为了传播“年度教师”的先进经验,组织“年度教师”到各地巡回演讲,福
一、快乐读诗,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儿童诗。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快速浏览,并思考:跟常见的儿童诗相比,你认为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这首诗由三节小诗组成。  生:每节诗前面都有一个题目。  生:这三节诗都是写童年的一些场景。  师:其实,这是一首组诗。(板书:组诗)组诗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并且根据内容可以有
教室的绿化角旁,一个小小的身影伫立,肩膀一耸一耸的。难道,又发生什么事了吗?我移步上前,原来是洪同学。只见她低垂着头,长长的睫毛向上翘起,日光灯在她的脸上投下一片光影。  “怎么啦?”我低声问道。  “嘘!”她朝我示意,“别吵着小花。”  吵着小花?我哑然失笑,但并不打扰。  过了一会儿,她向我走来,扑闪着大眼睛,说:“刚刚花儿哭了,我在为花儿唱歌呢。”  “后来她还哭吗?”我笑道。  “当然不哭
习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力更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集中体现。然而,传统习作教学普遍存在重师导轻生说、重格式轻实践、重范文轻发散、重统一轻个案的现象,习作经常在教室里完成,以教师讲解和例文指导模式居多。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内容照搬例文或凭空发挥想象,久而久之,就慢慢缺少写作兴趣,甚至畏惧、抗拒习作。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发展和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小学课堂是儿童的课堂,这一点,早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我为什么仍要提出“儿童化”策略的观点,是因为今天的课堂仍有很多打着“为儿童”的口号,进行着儿童所不喜欢的教学。有些教师对人文的理解有些偏颇,旁征博引的诗词曲赋、成对成串的对偶排比、过分含蓄的双关和叠床架屋的文史资料的引入——这些刻意的斯文和过度的雕琢,令儿童似懂非懂而兴味大减;有些课堂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条分缕析,变得支离破碎,令儿童如坐针
【设计理念】  《笠翁对韵》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优美,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并汇聚了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古典诗词……可谓包罗万象,是学生学习诗词技巧极佳的启蒙读物。但正因为它内容的博大精深,尤其个别篇目涉及的典故较多,学生读起来不免晦涩难懂。故对于这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必须契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选内容,扬长避短。学习活动应选择恰当的形式展开,以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
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让我感动:一位满头银发的教师安然坐于一张长椅上,他的周围簇拥着几十年来教过的孩子——中年的、青年的。他们依然像孩提时那般闪烁着满眼的清澈,静静聆听着老人细数着一路上收藏的点点滴滴的欢笑。身后的夕阳,把他们的头发和笑容染成一片暖暖的黄;飘零的秋叶,也为他们的幸福而起舞,那“簌簌”的落地声是暖暖的祝福……  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憧憬着多年后那幅温馨的画面中的主角会是自己,在十多年的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儿童阅读推广的逐渐深入,不少小学课堂都掀起了一股“绘本热”。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图画书可以从0岁读到99岁”,这就是经典绘本的魅力。  一、“选”——科学选书,促进成长  干国祥老师在《阅读的童年》中曾说:“一个孩子,他能够阅读,喜欢阅读,仅仅是童书阅读的一个选择尺度,还有一个同样
写人记叙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它是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来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文章。我们工作室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文体序列与主题设计”,在针对五年级上册学生的写人记叙文“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围绕主题精心选编了《全神贯注》《钱学森》《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等经典例文,确定的阅读能力评价指标是:学习本组记叙性文章,能通过阅读把握例文中的典型事例及描写方法,揣摩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