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拿来主义》灵活运用反证法,展示了逻辑的雄辩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反证法;破立结合
在”拿来主义”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的今天,再来品读鲁迅先生于1934年写作的《拿来主义》一文,我们便不禁惊叹于作者精湛的辩驳艺术了,真可谓致敌于死命,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满足.尤其是文中反证法的灵活运用,更展示了一种逻辑的雄辩美,一种让人感受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力度美,使人赏心悦目.
从整体上看,《拿来主义》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文,作者却并非是一开门见山地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花了几大段文字来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借”闭关主义”者和”送去主义”者之口来说其正确,然后又步步地来驳斥其错误,初看有些不理解,觉得这似乎有些多余.其实呢,这正是运用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反证法,它暗含了一种论辩技巧在里面.所谓反证法,它是数学和逻辑上常用到的一种推理方法,即通过证明相反论点的错误来间接证明正面论点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间接论证或间接反驳,使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获得充分有力的证明。它的推理过程是:
如果非P,那么q,
非q,
所以非非P,
所以P.(P为正面论点,q为相反的论点)
反证法的步骤是:
1.假设结论不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历来,在对待文化贵遗产上,主要有三种态度: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只送去不拿来(送去主义):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很明显,前两种态度综合起来与后者是相矛盾的,逻辑的排中律告诉我们:一组相互排斥的矛盾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作者正是运用这一逻辑规律,首先通过相反观点“闭关主义”来肯定“拿来主义”,为后文正面阐述论证“拿来主义”作好了铺垫.这正好巧用了逻辑上的反证法。文中作者的论证过程可以分析如下:
如果不实行“拿为主义”,那么就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非P)(q)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行不通,
(非q)
所以不得不实行”拿来主义”。
(P)
至此,作者运用反证法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这一反证法的成功运用,使得作者的中心论论点活脱而出,“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因为若肯定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再去进行论证怎样“拿来”便势如破竹了,这就大大强化了论证的力度,使人非常信服.
又如作者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时,鲁迅将文化遗产比喻为“一所大宅子”,用“孱头”比喻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的态度;用“昏蛋”比喻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用“废物”比喻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吸收的态度。这样,作者从反面入手批判、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那么,可供选择的只有“拿来主义”了,这无疑是唯一正确的。这样,间接地证明了批判地继承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文中作者还将这种论证方法与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了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拿来主义”的观点之所以鲜明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力于在反证法所造成的强烈反差中表现了文章的力度,达到了既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径,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目上的各种错误倾向:又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既不是“徘徊不进”的逃避主义,也不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更不是全盘继承的“投降主义”。从而收到了以一石击二鸟的良好效果,给出文章增添了美感。让我们不仅得到了理智的激活,同时也得到了美感的激悦。
【关键词】反证法;破立结合
在”拿来主义”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的今天,再来品读鲁迅先生于1934年写作的《拿来主义》一文,我们便不禁惊叹于作者精湛的辩驳艺术了,真可谓致敌于死命,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满足.尤其是文中反证法的灵活运用,更展示了一种逻辑的雄辩美,一种让人感受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力度美,使人赏心悦目.
从整体上看,《拿来主义》是一篇破立结合的议论文,作者却并非是一开门见山地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花了几大段文字来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借”闭关主义”者和”送去主义”者之口来说其正确,然后又步步地来驳斥其错误,初看有些不理解,觉得这似乎有些多余.其实呢,这正是运用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反证法,它暗含了一种论辩技巧在里面.所谓反证法,它是数学和逻辑上常用到的一种推理方法,即通过证明相反论点的错误来间接证明正面论点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间接论证或间接反驳,使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获得充分有力的证明。它的推理过程是:
如果非P,那么q,
非q,
所以非非P,
所以P.(P为正面论点,q为相反的论点)
反证法的步骤是:
1.假设结论不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历来,在对待文化贵遗产上,主要有三种态度: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闭关主义):只送去不拿来(送去主义):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很明显,前两种态度综合起来与后者是相矛盾的,逻辑的排中律告诉我们:一组相互排斥的矛盾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作者正是运用这一逻辑规律,首先通过相反观点“闭关主义”来肯定“拿来主义”,为后文正面阐述论证“拿来主义”作好了铺垫.这正好巧用了逻辑上的反证法。文中作者的论证过程可以分析如下:
如果不实行“拿为主义”,那么就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非P)(q)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行不通,
(非q)
所以不得不实行”拿来主义”。
(P)
至此,作者运用反证法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思路就一目了然了。
这一反证法的成功运用,使得作者的中心论论点活脱而出,“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因为若肯定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再去进行论证怎样“拿来”便势如破竹了,这就大大强化了论证的力度,使人非常信服.
又如作者在阐明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时,鲁迅将文化遗产比喻为“一所大宅子”,用“孱头”比喻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的态度;用“昏蛋”比喻对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用“废物”比喻对文化遗产采取全盘吸收的态度。这样,作者从反面入手批判、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那么,可供选择的只有“拿来主义”了,这无疑是唯一正确的。这样,间接地证明了批判地继承才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文中作者还将这种论证方法与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了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拿来主义”的观点之所以鲜明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力于在反证法所造成的强烈反差中表现了文章的力度,达到了既揭露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在学艺方面媚外卖国的可耻行径,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目上的各种错误倾向:又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既不是“徘徊不进”的逃避主义,也不是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更不是全盘继承的“投降主义”。从而收到了以一石击二鸟的良好效果,给出文章增添了美感。让我们不仅得到了理智的激活,同时也得到了美感的激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