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的家庭是三代或四代同堂,幼儿生活在五口或五口以上的大家庭中。几代人的生活背景完全不同,其家庭生活特征为: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和各种就业培训,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年长的祖辈偏重关心照料好孩子的吃、穿,忽视孩子的学习特别是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问题儿童均出于三、四代同堂的家庭,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案例一:小鑫的爸爸是独苗,5岁的他更是爷爷奶奶的“掌上宝”。由于孩子父母都在服装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繁忙,自孩子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来照顾,老人对孩子是处处包办代替。小鑫喜欢吃肉,奶奶便每餐都做红烧肉,因怕孩子吃饭弄脏衣服,便一直喂他吃,所以小鑫养成了吃饭挑食的坏习惯。上大班了,小鑫的每顿饭仍要奶奶喂,如果不喂,他会边吃边玩,吃上一个多小时仍没吃完。小鑫的学习习惯与他的生活习惯类似,在家完成作业时,爷爷便会坐在他旁边一道道指导他做,反正回家有人帮忙,小鑫上课很少能专心听讲。老师多次找其妈妈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妈妈却委屈地说,只要他们一批评孩子,便惹得老人伤心,产生家庭矛盾。
案例二
小波家离学校有3千米的路程,每天都是由奶奶用电瓶车接送,放学后,看小波拖着奶奶的手臂不肯走。她奶奶告诉我,每天放学后,小波都要在附近的小摊买一些零食吃完了才肯走,如果不买他就会一路哭回家,或者在车后上撅下跳,不肯回家。我建议这位奶奶硬下心肠,不要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他想哭就让他哭,哭不动他自然就不哭了,如果他坐在后面不安分,就让他摔一次跤,吃了亏下回就不敢了。可这位奶奶连声说:这怎么行?嗓子哭哑了怎么办?摔伤了又怎么办?
以上的两个案例都来自我们幼儿园。从案例中我们发现两代人之间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难免会养成任性、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惯。如何处理好三代同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分工——父母是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古人语:“养不教,父之过。”在召开家长会时,我们明确提出,父母应当负起教养子女的全部责任。如果确实因工作无暇顾及孩子,那么在上班期间可让长辈看管,但要定出任务和要求,下班后要督促检查。长辈可以参加定任务的意见,但不要干预父母的执行措施。父母要有亲自教育的时间,也要让奶奶爷爷有疼爱孙儿的机会,互相尊重,统一态度,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一中的小鑫,在老师与家长充分沟通后,老师建议他们家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给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明确分工,并制定了转化小鑫坏习惯的详细计划和奖励制度。每天仍由奶奶负责小鑫的衣食问题,但不得包办代替,鼓励他自己动手,吃饭限定时间。放学后的作业爷爷可以督促完成,但不能在旁边指点。父母每天必须抽出20分钟时间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并及时对孩子当天的情况进行奖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鑫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消除分歧——家庭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在老人与父母出现教育分歧后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不要贬低对方的权威。年轻的父母切忌当着孩子的面说:奶奶懂什么,她那一套养小孩的经验,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了;老人也不能说:别听你妈的,有奶奶呢。须知,权威无论是从年轻父母身上消失,还是从老人身上消失,都是可怕的,在失去权威的家庭里,孩子身上的顽劣天性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到那时,要想扭转孩子一个很小的坏习惯,都将变得极其困难。
2.不该以溺爱的方式去争取孩子的感情偏向。日本育儿专家内藤寿七郎博士说得好:“当奶奶和母亲之间意见不一致时,为难的是孩子。”即便分歧暂时无法消除,作为两代教育者的任何一方,也不应怂恿孩子疏远对方。这一点,孩子的妈妈和奶奶尤其要注意,切勿在管教之余如此启发孩子:“瞧,你妈妈对你多狠心,你说,是你妈对你好,还是奶奶对你好?”
3.相互学习沟通、取长补短。对于年轻父母而言,对上一代采取谦虚讨教的态度,则有利于双方心平气和消除分歧,很多朴素的经验是通用的;同时,也要留心孩子身心发展出现的新动向,注意朴素的经验也难以解决的盲点,并主动与老人沟通,说服上一代学习这方面的新资讯新观念,这是消除分歧的另一条捷径。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一切消弭分歧的谈判,都要在孩子背后进行,如此方卓显成效。
三、亲子学习——“学习型”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摇篮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这种学习是父母自我发展的学习、自我完善的学习,也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和谐发展的学习。而对三代同堂的家庭来说,老人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农村老人难以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除了因为对孙辈的溺爱原因,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难以让孩子服你,听从你的管教。如“案例三”中小波的奶奶就属于这种类型。老师与小波的奶奶沟通后,提出了让小波给奶奶当“小老师”的办法。要求小波把在幼儿园学会的拼音和数学回家教奶奶,能给奶奶当老师,小波兴致很高,为了当好“小老师”,小波上课时非常专心,生怕漏听一个字,一学期下来,小波奶奶学会了大班的拼音和数学,而小波也养成了非常好的听课习惯。
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应以身作则,一有时间便看些报刊、杂志,那么孩子在家中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做,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如果父母与老人都能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取,相信孩子也一定会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三代人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提高了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家庭成员获得成功,让家庭可持续发展,让家庭生活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
(责编韦淑红)
案例一:小鑫的爸爸是独苗,5岁的他更是爷爷奶奶的“掌上宝”。由于孩子父母都在服装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繁忙,自孩子一出生就由爷爷奶奶来照顾,老人对孩子是处处包办代替。小鑫喜欢吃肉,奶奶便每餐都做红烧肉,因怕孩子吃饭弄脏衣服,便一直喂他吃,所以小鑫养成了吃饭挑食的坏习惯。上大班了,小鑫的每顿饭仍要奶奶喂,如果不喂,他会边吃边玩,吃上一个多小时仍没吃完。小鑫的学习习惯与他的生活习惯类似,在家完成作业时,爷爷便会坐在他旁边一道道指导他做,反正回家有人帮忙,小鑫上课很少能专心听讲。老师多次找其妈妈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妈妈却委屈地说,只要他们一批评孩子,便惹得老人伤心,产生家庭矛盾。
案例二
小波家离学校有3千米的路程,每天都是由奶奶用电瓶车接送,放学后,看小波拖着奶奶的手臂不肯走。她奶奶告诉我,每天放学后,小波都要在附近的小摊买一些零食吃完了才肯走,如果不买他就会一路哭回家,或者在车后上撅下跳,不肯回家。我建议这位奶奶硬下心肠,不要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他想哭就让他哭,哭不动他自然就不哭了,如果他坐在后面不安分,就让他摔一次跤,吃了亏下回就不敢了。可这位奶奶连声说:这怎么行?嗓子哭哑了怎么办?摔伤了又怎么办?
以上的两个案例都来自我们幼儿园。从案例中我们发现两代人之间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难免会养成任性、自私、霸道等不良习惯。如何处理好三代同堂家庭中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分工——父母是教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古人语:“养不教,父之过。”在召开家长会时,我们明确提出,父母应当负起教养子女的全部责任。如果确实因工作无暇顾及孩子,那么在上班期间可让长辈看管,但要定出任务和要求,下班后要督促检查。长辈可以参加定任务的意见,但不要干预父母的执行措施。父母要有亲自教育的时间,也要让奶奶爷爷有疼爱孙儿的机会,互相尊重,统一态度,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一中的小鑫,在老师与家长充分沟通后,老师建议他们家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给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明确分工,并制定了转化小鑫坏习惯的详细计划和奖励制度。每天仍由奶奶负责小鑫的衣食问题,但不得包办代替,鼓励他自己动手,吃饭限定时间。放学后的作业爷爷可以督促完成,但不能在旁边指点。父母每天必须抽出20分钟时间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并及时对孩子当天的情况进行奖惩。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鑫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消除分歧——家庭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是否和谐,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稳定和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在老人与父母出现教育分歧后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不要贬低对方的权威。年轻的父母切忌当着孩子的面说:奶奶懂什么,她那一套养小孩的经验,都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了;老人也不能说:别听你妈的,有奶奶呢。须知,权威无论是从年轻父母身上消失,还是从老人身上消失,都是可怕的,在失去权威的家庭里,孩子身上的顽劣天性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到那时,要想扭转孩子一个很小的坏习惯,都将变得极其困难。
2.不该以溺爱的方式去争取孩子的感情偏向。日本育儿专家内藤寿七郎博士说得好:“当奶奶和母亲之间意见不一致时,为难的是孩子。”即便分歧暂时无法消除,作为两代教育者的任何一方,也不应怂恿孩子疏远对方。这一点,孩子的妈妈和奶奶尤其要注意,切勿在管教之余如此启发孩子:“瞧,你妈妈对你多狠心,你说,是你妈对你好,还是奶奶对你好?”
3.相互学习沟通、取长补短。对于年轻父母而言,对上一代采取谦虚讨教的态度,则有利于双方心平气和消除分歧,很多朴素的经验是通用的;同时,也要留心孩子身心发展出现的新动向,注意朴素的经验也难以解决的盲点,并主动与老人沟通,说服上一代学习这方面的新资讯新观念,这是消除分歧的另一条捷径。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一切消弭分歧的谈判,都要在孩子背后进行,如此方卓显成效。
三、亲子学习——“学习型”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摇篮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这种学习是父母自我发展的学习、自我完善的学习,也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和谐发展的学习。而对三代同堂的家庭来说,老人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农村老人难以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除了因为对孙辈的溺爱原因,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难以让孩子服你,听从你的管教。如“案例三”中小波的奶奶就属于这种类型。老师与小波的奶奶沟通后,提出了让小波给奶奶当“小老师”的办法。要求小波把在幼儿园学会的拼音和数学回家教奶奶,能给奶奶当老师,小波兴致很高,为了当好“小老师”,小波上课时非常专心,生怕漏听一个字,一学期下来,小波奶奶学会了大班的拼音和数学,而小波也养成了非常好的听课习惯。
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应以身作则,一有时间便看些报刊、杂志,那么孩子在家中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做,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如果父母与老人都能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取,相信孩子也一定会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三代人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提高了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家庭成员获得成功,让家庭可持续发展,让家庭生活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