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阐述了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了广州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需求的匹配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技工教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匹配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引导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六大产业作为广州市发展的重点产业。以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必然对教育特别是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工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摸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目前广州地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匹配度等问题,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成立调研组,对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属7所技师学院及15家企业进行调研,以期为技工院校对接新兴产业进行专业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作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3%,各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5年共投入100亿元,集中扶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20%。
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在所调研的企业中,71%的企业出现了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同时,企业员工技能等级普遍偏低。在调查的人员中,技能等级以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为主。其中,初级技工占60.1%,中级技工占30%。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较低,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所占比例不到10%。企业希望在职员工98%通过培训获得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水平,对于新聘员工则希望100%拥有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水平。目前企业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市场招聘和自行培养,依靠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企业相对较少。为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67.2%的企业会自行组织员工培训,只有6.3%的企业会通过职业院校进行员工培训。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短缺,培养力度和速度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这已成为广州新兴产业发展的掣肘。
二、广州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需求匹配性分析
根据广州市招生系统2011年的统计数据,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中,属于新兴产业的专业共有14个,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汽车等4大产业,在生物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未见与之匹配的专业。
从入读人数看,2010年至2012年入读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总人数为1675人。其中,2010年15人,2011年625人,2012年1035人。虽然从2010年至2012年每年入读增长率均在40%左右,但从总量上看,技工院校为广州新兴产业储备的人才严重不足。
从各产业看,入读率最高的新材料与高端制造产业的技工院校在校生也只有968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技工院校在校生360人,时尚创意产业有在校生286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校生只有54人。
从专业级别来看,有8个专业开设中级班,11个专业开设高级班,2个专业开设预备技师班。中级班总人数为754人,高级班总人数为904人,预备技师班总人数为17人。中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45%,高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54%,预备技师班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
同时,技工院校新兴产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尚未建立,面向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鉴定服务缺乏。在2010年至2012年广州市市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课程指南中,仅2012年开设了新兴产业培训课程,且只局限于汽车新能源技术一门,共开设了4期。其他新兴产业并未开设培训课程。同时,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尚未对新兴产业开设职业资格鉴定工种,技工院校自然无相关工种的鉴定平台。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技工院校所开设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难以满足广州市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1.技工院校专业设置重复,与新兴产业需求脱节
按照广州市技工院校目前的培育规模,每年可以培养十多万技能人才。但是,院校之间专业重叠现象严重,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需要的机电、数控、汽修等专业,缺乏广州市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如生物农业、高端健康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同时,专业教师缺乏在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工作的经验和必要的技能,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2.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企业的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市场招聘和自行培养,依靠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相对较少。技工院校有很强的校企合作意愿和人才培养能力,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尚未建立。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一体化培养技能人才的机制,导致技能人才供需脱节。
3.技工院校新兴产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有待建立
技工院校在面向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上缺乏师资支持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无法开设与之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由于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职业鉴定工种仍然空白,不但使技工院校在招生上受到限制,而且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作用。新兴产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有待建立。
三、优化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机制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以及技工教育的特点,技工院校可以积极开展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推广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依托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工作内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对新兴产业的认知课程和技能训练,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毕业后在新兴产业就业。
2.探索新兴产业大师工作室建设
为确保在战略型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有技艺过硬的技术工人的参与,技工院校可以加强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以大师工作室建设为纽带,推动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使教师们学习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一批掌握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团队。
3.构建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与企业合作,技工院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技能鉴定、职后培训等方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符合广州产业布局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培训相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尽快建立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技工教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匹配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引导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六大产业作为广州市发展的重点产业。以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必然对教育特别是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工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摸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目前广州地区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匹配度等问题,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成立调研组,对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属7所技师学院及15家企业进行调研,以期为技工院校对接新兴产业进行专业优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一、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作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3%,各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广州市政府印发《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5年共投入100亿元,集中扶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20%。
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在所调研的企业中,71%的企业出现了技能人才缺乏的现象。同时,企业员工技能等级普遍偏低。在调查的人员中,技能等级以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为主。其中,初级技工占60.1%,中级技工占30%。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较低,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所占比例不到10%。企业希望在职员工98%通过培训获得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水平,对于新聘员工则希望100%拥有高级技工及以上技能水平。目前企业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市场招聘和自行培养,依靠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企业相对较少。为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67.2%的企业会自行组织员工培训,只有6.3%的企业会通过职业院校进行员工培训。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短缺,培养力度和速度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这已成为广州新兴产业发展的掣肘。
二、广州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需求匹配性分析
根据广州市招生系统2011年的统计数据,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中,属于新兴产业的专业共有14个,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汽车等4大产业,在生物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未见与之匹配的专业。
从入读人数看,2010年至2012年入读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总人数为1675人。其中,2010年15人,2011年625人,2012年1035人。虽然从2010年至2012年每年入读增长率均在40%左右,但从总量上看,技工院校为广州新兴产业储备的人才严重不足。
从各产业看,入读率最高的新材料与高端制造产业的技工院校在校生也只有968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技工院校在校生360人,时尚创意产业有在校生286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校生只有54人。
从专业级别来看,有8个专业开设中级班,11个专业开设高级班,2个专业开设预备技师班。中级班总人数为754人,高级班总人数为904人,预备技师班总人数为17人。中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45%,高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54%,预备技师班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
同时,技工院校新兴产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尚未建立,面向新兴产业的技能培训鉴定服务缺乏。在2010年至2012年广州市市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课程指南中,仅2012年开设了新兴产业培训课程,且只局限于汽车新能源技术一门,共开设了4期。其他新兴产业并未开设培训课程。同时,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尚未对新兴产业开设职业资格鉴定工种,技工院校自然无相关工种的鉴定平台。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技工院校所开设的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难以满足广州市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具体原因如下。
1.技工院校专业设置重复,与新兴产业需求脱节
按照广州市技工院校目前的培育规模,每年可以培养十多万技能人才。但是,院校之间专业重叠现象严重,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需要的机电、数控、汽修等专业,缺乏广州市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如生物农业、高端健康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同时,专业教师缺乏在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工作的经验和必要的技能,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2.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企业的技能人才主要来源于市场招聘和自行培养,依靠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相对较少。技工院校有很强的校企合作意愿和人才培养能力,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尚未建立。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一体化培养技能人才的机制,导致技能人才供需脱节。
3.技工院校新兴产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有待建立
技工院校在面向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上缺乏师资支持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无法开设与之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由于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职业鉴定工种仍然空白,不但使技工院校在招生上受到限制,而且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作用。新兴产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有待建立。
三、优化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机制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以及技工教育的特点,技工院校可以积极开展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推广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依托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工作内容,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对新兴产业的认知课程和技能训练,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毕业后在新兴产业就业。
2.探索新兴产业大师工作室建设
为确保在战略型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有技艺过硬的技术工人的参与,技工院校可以加强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以大师工作室建设为纽带,推动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使教师们学习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一批掌握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团队。
3.构建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与企业合作,技工院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技能鉴定、职后培训等方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符合广州产业布局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培训相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尽快建立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