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学时能适时适当地实施情境教学。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以朗读为契机,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诵情境不失为实施情境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那么,新课改下的课堂中的朗诵情境如何创设呢?
一、语文教师做好表率
一篇美文,任凭教师用多么精妙恰当的语言去指导学生朗诵,都比不上教师率先垂范的效果。或许有人认为,现在教学设备先进了,各种朗读音频网上很多,光盘也很多,只要在课堂上上点一下按钮,播放一下,不就算作是范读了吗?事实上,我曾经实践过,教师本人范读的作用是任何的从电脑喇叭里传出的声音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文章篇幅简短适宜朗诵。于是上课伊始我便给学生全篇朗诵。当我全文朗诵结束后,孩子们久久沉浸于课文意境中,片刻之后方才想起这是老师在朗诵,热烈的掌声瞬间爆发出来。许多孩子在第一篇作文《难忘那堂语文课》中就写到了当时的感受。现摘录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陈明姣:老师单手捧着书,发出了动听的声音,宛如黄莺在歌唱。她轻轻地在教室的行道里踱着步,时而看着书本,时而将深邃的目光投向同学,俨然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老师激情高亢地朗读着,我的心也随着老师的声调跌宕起伏,仿佛被一朵洁白的浪花卷到高空,又消失在海面上。整个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似乎能听见阳光落地的声音……她声情并茂的朗诵把我们的心灵也一起带进了书中的世界。当老师朗诵结束的时候,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全班沸腾了。
陈宇:老师朗读结束了,唯美的气氛还在教室里点点弥漫着。一曲终了,余音袅袅,老师和我们都像是演奏完一首乐曲,还沉醉其中……就是这样让人陶醉的语文课,如醇酒一般灌入我们的脑海,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仅记一片大海,一只只海燕……
冒鑫:老师一开嗓,教室里就像散落了一地珍珠,满堂清脆悦耳……像是三月的鲜花对蜜蜂的召唤,六月的荷塘对蜻蜓的吸引。冥冥之中,有股神奇的魔力,全班同学一致地挺直了身子。“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仿佛是扣人心弦的交响乐的响起,我们的心瞬间被一条无形的绳子给拴住了。老师的声音像是密林的一淙泉,叮叮咚咚地从我们的心田汩汩流过。
现代语文课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于美文的范读也要取消。相反,教师适当适时的范读能更好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在最短时间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的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瑰丽,真个身心都陶醉、沉醉于这种情境当中,充分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久而久之,学生心中对于祖国语言的那份热爱和衷情便会油然而生了。
二、学生自助合作的多种形式的朗诵
学生自助合作多种形式的朗诵也为自己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品析佳句正日渐成为我们课堂餐桌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说其美味,不在于孩子们合作分析有多么到位,鉴赏语言有多么华美,真正让人常听常新的是孩子们自助合作的多种形式的朗诵。这一组是采用齐读形式,下一组绝不会雷同,或者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或者采用一人轮流读几句,高潮处全组人齐读的方式。最欣喜看到的朗读形式还有诸如类似于相声表演的“双簧读”,类似于歌唱表演的“和声”读等,孩子们多种形式的朗诵让这样的自助式课堂大餐美味而丰富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助合作的朗诵形式同样能将学生迅速带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感受课堂中醇正的“语文味”。同样也有同学写下听了其他小组朗诵展示后的心情。
例如,冒文同学写小组朗诵展示时其中一个女生:那颤抖的声音里,是震慑人心的力量。她的眼角闪着晶莹的光,像阳光一样清澈的温暖,在窄窄的眸子里滑动着、摇曳着,像呼吸般无法停止的热情,驱使她的身体也微微跟着颤动。那些想极力掩藏的感情,此时再也压制不住,从她的美的灵魂里发出来。猛然间,我才发现,那是粗心得来不及掩饰的眼泪。
黄鑫鑫是这样描述的:当柔和的音乐响起时,当他们组清晰的朗诵声徘徊于耳畔时,“愁”像一滴落入江中的红墨水一样散开,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蔓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物跳进我的脑海中,是的,是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穿着淡紫的轻纱装,透着些许哀愁;她那轻风一般的步伐过后,留下的是丁香那凄楚的香气;那张开的手臂,是她对丁香的赞美,是她为丁香的忧伤吧!
陆韬文是这样描述同学们听后的场景的:当他们朗诵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台下的同学早已控制不了激动的心情,掌声如潮水一般涌了过去。他们激动的心情以及自信的深情也像潮水一般涌向我。这种情绪一下子融化了千尺冰冻,让我明白了自信的火花是最大的力量。
孩子们自助合作的多种形式的朗诵情境的创设,让其他孩子从情感上受到一种久久的震撼,“耳醉于音,心同其情”,与文本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中人物产生共鸣。在这种不知不觉的共鸣中,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得到最好的展现。
一、语文教师做好表率
一篇美文,任凭教师用多么精妙恰当的语言去指导学生朗诵,都比不上教师率先垂范的效果。或许有人认为,现在教学设备先进了,各种朗读音频网上很多,光盘也很多,只要在课堂上上点一下按钮,播放一下,不就算作是范读了吗?事实上,我曾经实践过,教师本人范读的作用是任何的从电脑喇叭里传出的声音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文章篇幅简短适宜朗诵。于是上课伊始我便给学生全篇朗诵。当我全文朗诵结束后,孩子们久久沉浸于课文意境中,片刻之后方才想起这是老师在朗诵,热烈的掌声瞬间爆发出来。许多孩子在第一篇作文《难忘那堂语文课》中就写到了当时的感受。现摘录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陈明姣:老师单手捧着书,发出了动听的声音,宛如黄莺在歌唱。她轻轻地在教室的行道里踱着步,时而看着书本,时而将深邃的目光投向同学,俨然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老师激情高亢地朗读着,我的心也随着老师的声调跌宕起伏,仿佛被一朵洁白的浪花卷到高空,又消失在海面上。整个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似乎能听见阳光落地的声音……她声情并茂的朗诵把我们的心灵也一起带进了书中的世界。当老师朗诵结束的时候,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全班沸腾了。
陈宇:老师朗读结束了,唯美的气氛还在教室里点点弥漫着。一曲终了,余音袅袅,老师和我们都像是演奏完一首乐曲,还沉醉其中……就是这样让人陶醉的语文课,如醇酒一般灌入我们的脑海,麻痹了我们的神经,仅记一片大海,一只只海燕……
冒鑫:老师一开嗓,教室里就像散落了一地珍珠,满堂清脆悦耳……像是三月的鲜花对蜜蜂的召唤,六月的荷塘对蜻蜓的吸引。冥冥之中,有股神奇的魔力,全班同学一致地挺直了身子。“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仿佛是扣人心弦的交响乐的响起,我们的心瞬间被一条无形的绳子给拴住了。老师的声音像是密林的一淙泉,叮叮咚咚地从我们的心田汩汩流过。
现代语文课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于美文的范读也要取消。相反,教师适当适时的范读能更好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在最短时间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的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瑰丽,真个身心都陶醉、沉醉于这种情境当中,充分感受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久而久之,学生心中对于祖国语言的那份热爱和衷情便会油然而生了。
二、学生自助合作的多种形式的朗诵
学生自助合作多种形式的朗诵也为自己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品析佳句正日渐成为我们课堂餐桌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说其美味,不在于孩子们合作分析有多么到位,鉴赏语言有多么华美,真正让人常听常新的是孩子们自助合作的多种形式的朗诵。这一组是采用齐读形式,下一组绝不会雷同,或者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读,或者采用一人轮流读几句,高潮处全组人齐读的方式。最欣喜看到的朗读形式还有诸如类似于相声表演的“双簧读”,类似于歌唱表演的“和声”读等,孩子们多种形式的朗诵让这样的自助式课堂大餐美味而丰富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自助合作的朗诵形式同样能将学生迅速带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感受课堂中醇正的“语文味”。同样也有同学写下听了其他小组朗诵展示后的心情。
例如,冒文同学写小组朗诵展示时其中一个女生:那颤抖的声音里,是震慑人心的力量。她的眼角闪着晶莹的光,像阳光一样清澈的温暖,在窄窄的眸子里滑动着、摇曳着,像呼吸般无法停止的热情,驱使她的身体也微微跟着颤动。那些想极力掩藏的感情,此时再也压制不住,从她的美的灵魂里发出来。猛然间,我才发现,那是粗心得来不及掩饰的眼泪。
黄鑫鑫是这样描述的:当柔和的音乐响起时,当他们组清晰的朗诵声徘徊于耳畔时,“愁”像一滴落入江中的红墨水一样散开,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蔓延。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物跳进我的脑海中,是的,是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穿着淡紫的轻纱装,透着些许哀愁;她那轻风一般的步伐过后,留下的是丁香那凄楚的香气;那张开的手臂,是她对丁香的赞美,是她为丁香的忧伤吧!
陆韬文是这样描述同学们听后的场景的:当他们朗诵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台下的同学早已控制不了激动的心情,掌声如潮水一般涌了过去。他们激动的心情以及自信的深情也像潮水一般涌向我。这种情绪一下子融化了千尺冰冻,让我明白了自信的火花是最大的力量。
孩子们自助合作的多种形式的朗诵情境的创设,让其他孩子从情感上受到一种久久的震撼,“耳醉于音,心同其情”,与文本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中人物产生共鸣。在这种不知不觉的共鸣中,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得到最好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