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4~48岁,右耳植入101例、左耳植入27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内听道螺旋CT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内耳、中耳畸形及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

MR内耳水成像内听道总体异常检出率90.63%(116/128),CT检出率为76.56%(98/1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8,P<0.05)。在前庭导水管异常、耳蜗畸形、内听道狭窄、耳蜗纤维化等疾病,MR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进行MR内耳水成像技术检查,可有效了解患者内听道解剖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血流桥接皮瓣应用于复杂性断指再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11例复杂性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41岁,平均29.5岁。患指均血运障碍,伴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5 cm×2.5 cm~3.0 cm×6.0 cm,指动脉缺损长度1.0~3.5 cm。患者均采用腕横纹部桡动脉掌浅支游
目的探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在颅底脊索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5例颅底脊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44~63岁,均采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术前根据影像学图像判断肿瘤位置及其侵润范围,术中用吸引器探查肿瘤的质地,根据术中观察及术后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5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颅
目的探讨影像学参数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畸形的关系。方法在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以"risk factor"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和"危险因素" "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为关键词检索2015年5月之前的文献。提取的数据主要有融合到S1、术前T5~12胸椎后凸角>40°、C7椎体偏移距离(SVA)≥5 cm,并进行Meta分析,在固定效应模型下,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胃接合处(EGJ)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MT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6例EGJ固有肌层来源的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4~69(46.3±12.7)岁;肿瘤直径1.2~3.0 cm,中位直径2.1 cm。46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切
目的探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与软组织肿瘤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安徽省肿瘤医院骨科收治的145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C形臂X线机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并以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穿刺活检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45例均完成穿刺过程,穿刺取材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7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穿刺活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体外循环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携氧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2014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首次接受心脏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照组45例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直接使用库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第7天(T4)的动脉血液携氧功能指标,包括
目的探讨围术期主动和被动康复功能锻炼对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130例;年龄70~90岁,平均81.75岁。根据围术期患者完成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分为A组(无或少量主动康复功能锻炼)、B组(少量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C组(正常主动康复功能